工业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自然美与人造美

1.审美思想

美无所不在,审美也无所不在。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与社会进步成正比,人类审美是一种直觉观照,它积淀了人生经历、性格情趣、思想追求、经验借鉴、知识认知,最后定格为审美观念。美是事物本性适合人的本性的性质,一切美都是事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既对立又和谐的统一。美是主客体的统一,人和物、人和自然的统一,无论是自然美还是人造美都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统一的条件和方式存在着差异,自然美是自然的生成,却天然地契合了人的本性、人的生活、人的实践。

美是促进艺术、科学、设计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我们在惊叹某个事物“美”是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的审美需要。这个“美”是对客观实体的一种判断,也是对主观经验的一种描述。美是一种价值属性,说的就是客观事物的情形要符合人的审美需要。“美的规律”实际上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也是对自然界的本质的深刻反映。和谐、对称、节奏、平衡、韵律、稳定、比例……无不在自然界中生动体现,也在创造发明、工业设计史中无处不有。美籍德国物理学家魏耳说:“我的工作总是力求把‘真实’和‘优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时,我通常选择‘优美’。”

自苏格拉底时代,希腊思想家就开始思考和辩论“美”的问题。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思想家们大多推崇“绝对美”,关于“美”的话题,常常是从艺术的角度谈论。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理念发展的低级阶段,自然美是理念显现的低级形态。因此,黑格尔的自然美学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结构。20世纪以来,美学领域就开始突破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美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自然主义哲学中,自然生万物,道家讲自然之道,美在于道,在于自然。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为一体。中国古代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生态意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天人合一”不仅在政治层面,还兼具道德层面、人格层面及审美层面,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精髓。

美的分类与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观点也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把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形式美等。美学家李泽厚在其《美学四讲》中,就提出美学的四大范畴:一是自然美;二是社会美;三是艺术美;四是科技美。其实,美可以简单地划分为自然造物之美、人造物之美,即自然美与人造美(人工美),其中,自然美的审美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且作为人类起源的大自然,人工美的审美对象为人工制品,即包括出自人工之手的各种制造与创作。

2.自然美

自然美作为自然事物的一个属性,它是自然物体现和发散出来的形象和力量等美的内容。自然美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是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田地、园林等;二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它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自然美具有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朝阳晚霞、春花秋月、山川湖泊、森林草原、园林田野、鸟语花香等都是自然美,这些美人们看得见、听得着、感觉得到。比如,蝴蝶翅膀的轮廓和造型非常优美,翅骨由心发射出去,等间距地沿着曲形翅面轮廓排列,以最经济的方式支撑着脆薄的翅膀,它颜色的过渡、色调的统一、色彩的布局都鬼斧神工般恰到好处,而这正是来自自然之手的神奇创造。

自然美体现出“存在就是合理”的自然法则。不论是一个动物的体态,还是一个植物的色彩,或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上百亿年的宇宙演进中,自然界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各种各样、多姿多彩的形态,这种合理中蕴含着一种叫作美的东西,这种美便是自然美的“存在就是合理”。自然界存在各种生命物质及非生命物质,一块岩石、一棵小草都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由是地球十几亿年的进化中,取精华、弃糟粕后留下的来自自然之手的设计,这种设计往往在数理法则上可以称为近乎完美的设计。

自然美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大自然不仅给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给人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审美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秀色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形式展现,自然美对人类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人类许多创造的灵感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远古人类开启工具发明,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大自然无意识创造基础上的有意识的创造。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对自然呈现不同的审美态度。从原始时代及农业时代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到启蒙时代、工业时代人与自然界的“二元对立”,再到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重新有机整合,人类对待自然的观念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3.人造美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也创造了美。人造美既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又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精神产物。人造美虽没有自然美的多变神奇,也有着它不可忽视的美妙之处,利用能工巧手,同样能创造出美妙的景观。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开始人造物。人造物是人类为了生存、生活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优秀的人造物产品,这些产品美观、舒适、方便、安全……它们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人类优秀成果的见证,或者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正确价值的体现,这就是人造物的美。

自然界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人类从一开始造物就开始模仿自然,模仿自然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创造,并在两者间找到科学依据和平衡点。当然,人作为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身就决定了自然对人造物的影响。人造物的世界被称为“第二自然”,比如,工业产品设计是艺术文化形态,既要求实用功能,又需要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在具体设计中会重点考虑的是产品的形态问题,包括外形、功能、颜色、结构。经过细心研究,人们常能从自然物的形态规律中受到启发,并发现可以利用的东西,再创造我们自己的造型。

那么人造物为什么会激发人的审美感受呢?一方面人造物可以满足使用目的,另一方面又给人们带来美感。要使这两方面达到和谐,就必须实现人造物形态的精神化。人造物唤起审美感受的原因正在于这种两重性,即“精神向物质形态的渗透”。一旦两重意义融会贯通于形态中,那么人造物就形神兼备,具有了激发审美的客观根据。

4.审美演变

人造美的发展是以人类文明的全部成就为基础的。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低下,人造物的美学主要以生存和繁衍为主题。农业社会,人类生产力进步,人造物的美学主要以精神和尊崇为主题。工业社会,人类生产力不断进步,人造物的美学主要以功能、审美、精神为核心。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地球的不同地域,尽管他们彼此很少交流或者基本上没有交流,但文化形态惊人地相似。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工具石器、陶器等造型基本一样,他们的绘画、雕刻除了题材差别,风格也十分相似。特别有意思的是,所有史前人类的女性雕塑均夸张与生育相关的身体部位,说明远古人类都有过女性崇拜。另外,史前人类都有原始宗教。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史前人类低下的生产力难以对付恶劣的环境,生活主题只有生存,生存下来就是万幸。生存有两种:一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二是种族生命的生存,前者关系着生产,后者关系着生育,凡是对生产或生育具有正面价值的事物,其性质均是美的。这种审美观念在史前人类中普遍存在,类似之处远多于相异之处。

人类进入农业社会,文明的类似性逐渐淡化,差异性逐渐增强。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存的问题基本解决,发展问题突出了。生存基于人的自然本性,主要表现为人的物质方面的需求。发展基于人的文化本性,更多地与人的精神追求相关。人的精神需求非常丰富,民族与民族、社群与社群、个人与个人,具有太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审美的差异性突出了。这一点于女性美上表现得特别鲜明,与原始社会的女性美以健壮、善于生育为美不同,这个阶段各个民族对于女性美的认识大相径庭,在艺术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油画,其审美理念格格不入,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互为不同。再如,中国古代创造了自己建筑美学思想,《老子》提出了宇宙本体论的“道”,以一系列的事例说明“有无相生”“虚实互补”的空间观念,为器物和空间造型原理指明了方向,计成在《园冶》中提出了天人合一观和系统观的造园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工业革命催生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会满足于国内市场,必然要走向世界,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条件。[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命运产生了共同的关怀,共同的关怀不仅导致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导致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种种世界性的潮流必然地影响着人类的审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