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6年)(第九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论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

窦欢


摘要:洪秀全的均平思想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宣传旗帜。这种均平是他把中国传统固有的大同思想、传统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和西方原始教义中的某些平等思想综合起来而形成的理论产物。无论是圣库制度还是天朝田亩制度抑或人间“小天堂”,无一例外都体现出这是一种以经济平均为核心的消费的均平,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传统中国社会中小生产者所期盼的这种均平并未因天国的失败而消亡,它依然频频出现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探讨这种均平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均平,正确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碰撞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我们现代社会的平等。

关键词:洪秀全 均平思想 小天堂 历史地位 现实影响


传统的均平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涉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的均平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人们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和信仰。作为一种民众追逐的理想,均平理念对社会统治秩序有整合作用,推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在实践中是一种空想的乌托邦。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一方面历代的思想家都对均平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推动了均平作为一种理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农民起义一次次地扛起“均平”的大旗,成为中国古代王朝更迭以及建立新政权的诉求。均平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存在和维系有着重要影响,晚清著名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中,领导者洪秀全运用自身的知识将这种传统的均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他的均平理念贯穿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这一思想不仅对天国的兴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留下了历史余响。

一、洪秀全均平思想的缘起

“洪秀全的思想核心和主流,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思想在近代特定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第8页。他的均平理念除了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之外,主要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大同思想、西方原始基督教教义中的某些平等思想和农民革命传统中的“等贵贱、均贫富”等成分进行扬弃、升华后形成的理论。在中国农民起义斗争中,均平大都与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受的苦难最深有关,洪秀全的均平是一种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均平,这种均平是小生产者在特有的经济社会形态下所产生的思想,以经济平均、消费平均为切入点。其看似是为了获取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希望达到的是一种人人有同等的衣食桑田的状态,实则只是追求一种享受式的均平,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达到缩小社会等级,维护社会秩序。

(一)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

中国传统的大同均平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如在殷商时期有西伯侯在所管辖之地出现夜不闭户的记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虽然各家的主张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在崇尚均平、主张平均这一方面,无论是社会理想还是各家所提出的运用在政治实践中政策主张,在均平这一理念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老子认为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小国寡民,使有阡陌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关志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同”社会基础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51页。墨子则构思出一个“尚同”的理想社会,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在墨子“尚同”思想中提到分财不可不均,在“兼爱”中也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论述。可见,墨子试图建立的是一个没有掠夺、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均平这一思想上,比其他各家有着更深的理解,在分配问题上孔子明确地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而后,在战国末年“《礼记》的《礼运》篇中对大同社会做了典型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物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王存刚:《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4页。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表现出对均的渴望,只不过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主张均田,有的主张均赋税,等等。“中国传统的大同均平思想,以儒家大同理想和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为主体,糅合了佛家慈悲平等思想和基督教的原始平等思想,作为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重要一维而传承下来,其明显也带有世俗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古典的乌托邦。”黄南珊:《传统大同均平思想与道德理想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当代进程的影响》,《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4期,第73页。洪秀全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身为小生产者的生活状态,使其对这种均平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在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中,洪曾将其抄写作为宣传太平天国运动的武器。传统的大同思想是一种空想的平均主义,反映的是没有阶级的平等,是绝对的平均,试图确保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免于生活上的困苦,从而形成一种和睦亲和的氛围。

(二)传统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

孔子曾经指出“不均”是社会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后来均平就与历代的农民起义联系起来。“儒家原旨的平等、平均和均平思想,道尊于势的反抗暴虐,追求公平正义的思想成分始终是历史上前赴后继、持续两千余年、大大小小400多次农民起义(战争)壮举的不竭动力。”修建军、傅永聚:《儒家思想与中国农民战争的关系探究》,《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第11页。在中国,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两者之间的矛盾,始终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从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开始,农民一直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不仅仅要缴纳繁重的赋税而且要受到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之,古代中国社会财富的集中主要是为了个人的享乐和消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加剧,往往会呈现出个人的财富用不完,但社会整体却呈现出贫穷的状况。当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作为社会里的财富制造者小生产者,他们为维护所固有的稳定秩序,往往采取将积累的财物分散给大家同用的方式。

正所谓越是做不到的人们越是向往,由于阶级社会里根本不存在均平,当社会出现极度的贫富不均时小生产者所期望的这种经济的平均思想就会萌发壮大。这也就使得均平成为历代农民起义所具有的普遍要求,均平的理想也成为历代农民领袖追逐的目标。如:“唐末农民领袖黄巢自称均平大将军,包含着替老百姓向地主均平财产的意思”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68页。,“北宋李顺、王小波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口号,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思想,让富人大族交出粮食分给贫苦农民,是对儒家均平思想的实践和发展。明末李自成起义时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并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口号,都体现着儒家的均平思想,是对儒家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修建军、傅永聚:《儒家思想与中国农民战争的关系探究》,《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第14页。这些纲领和口号的提出促进了均平思想的发展。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均平,除了蕴含历代农民起义中关于均平的含义,更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内忧外患威胁着中国人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危有关。在近代,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越发的突出,且当时“土地的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沦为佃户。太平天国前夕,全国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到八十集中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少数人手中,而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九十的人没有土地”王存刚:《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理想》,《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44页。。同时,连年的自然灾害和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得农民的生活变得岌岌可危,“地租的不断加深,佃户终岁勤劳而食不果腹”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2年第1版,第70页。。和“初、县征收田赋名目繁多,每届上下忙,悉由各卯铺包揽征收,小民输纳时,咨其鱼肉,吆喝恐吓,无所不用其极,大为地方之害”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广西社会学刊》2006年第12期,第112页。。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农民的生存环境恶化,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被剥夺,小生产者出现了普遍的贫穷,内外交困的窘境使得他们自身所蕴含的均平的思想在社会中重新被提倡。这种“企图以普遍的爱来停止战乱取得太平,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一种常见的乌托邦意识”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59页。,使得农民出身的洪秀全对均平渴望更加浓烈。他结合自身所学将原本小生产者的均平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三)西方宗教中的平等思想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中国近代社会有些思想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引导中国社会的发展。洪秀全倡导在人世间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他深知“在民智幼稚之时,推翻神权思想所维护的王朝,必须利用另一个神权观念,而谓新王朝建立亦由上帝所云”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116页。。中国历代成功的农民起义大都采用宗教的方式,洪秀全本身对传统小生产者的困苦就有着深刻的了解,在科举仕途受阻后,通过传教士这个媒介他又从西方基督教中吸取原始的民生思想。“洪秀全的创造性,就在于他借来了一个西方的上帝观念来作为农民革命的思想理论基础。”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第9页。他根据自身所学,创立拜上帝教,拜上帝教中的上帝是洋上帝即“太平天国里的上帝,它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而是从《圣经》中搬过来的,是一个‘满口金须,拖在腹上’的洋上帝”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这时的上帝,是洪秀全结合自身对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对其中的思想结合自身原本的理论基础选择加工以后形成的上帝。“在三篇《原道》中,洪秀全以上帝的口吻反复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利害相关,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社会上出现人与人互相欺骗,彼此憎恨的丑恶现象,根本原因在于私心作怪,器量狭小,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成龙:《论洪秀全主体间关系思想》,《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86页。洪秀全在《圣经》中不仅仅只看到西方的上帝,还从基督教里认识到这种平等的宗教观,“《新约全书》记述对早期基督徒在耶路撒冷的生活方式时,说他们都住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个人所需用的分给个人”郭大松:《试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均平思想》,《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 第3期,第34页。。强调天下一家,人人是兄弟。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洪秀全通过拜上帝教积极向人们宣传这种宗教式的平等,也试图让人们相信并一起同他建立他所认为的天下一家的社会。

洪秀全的均平是其将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和西方宗教中的平等思想,升华而形成自己的均平思想,这一思想集中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经济平等的诉求,代表小生产者要求消费平均的理念,虽然这种均平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起着旗帜的作用,但它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要求绝对平均的平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平。

二、洪秀全均平思想的体现

洪秀全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将儒家大同思想、传统小生产者的无政府主义和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中的某些平等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均平思想。与之前的均平相比,洪秀全的均平推进了原有封建时期均平思想的发展,这时的均平为后来推动了旧式中国农民革命的进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虽然没有形成属于其自身的独立的完整的均平思想体系,但在金田起义时确立的圣库制度、《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人间“小天堂”中都运用大量的语言来阐释了他所认为的均平,比如争取土地平等、物质消费平等和男女平等等。平均主义的思想早在革命初期就为凝聚人心、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促进起义军的发展壮大。后期洪秀全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依然试图用平均的平等来维持起义的果实,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和这种均平思想本身的空想性最终为革命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一)圣库制度中的均平

在“金田起义之前,各教徒已感觉有联合一体共御公敌之必要。彼等已将田产房宇变卖,易为现金,而将一切所有缴纳于公库。全体衣食开支,一律平均。因有此均产制度,人数愈为增加,而人人亦准备随时可弃家集合”杨凯:《理想与现实的徘徊——论洪秀全经济思想与太平天国政策演变的互动关系》,《沧桑》2010年第4期,第117页。。并且在他写的三篇《原道》中,都曾出现过对均平的呼唤,他宣传人人共同拥有上帝,反对专制,提倡人们建立无阶级、互帮互助的理想社会。在起义刚开始的阶段,就曾出现太平军的将领举全家之力助起义,而后在发展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圣库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是洪秀全所竭力宣传的物物共上主,人人共同享有的思想。在太平天国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圣库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平等,实行财产共有,平均分配的原则,即“起义之后,他们建立了圣库制度,‘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全体公众所用一切均由圣库供给,过着集体生活”魏延三:《洪秀全民生思想与实践探索评析》,《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5期,第63页。。不得不说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军队人数的增加,提高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天国运动初期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有着重要作用。圣库制度从理论到实践,无一不凸显农民对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追求,仅这一制度本身而言,其更多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消费平均的供给制。在后来太平天国的发展中,他们将圣库制度制定为军事纪律,严格执行圣库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要求参加起义的人员所有的财物都要上缴,实行财产公有,每个人的用度都由圣库统一支配等等一系列做法,目的是为了实现起义之初所提出的人人均平的社会理想。不可否认的是,体现了小生产者对均平的追求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初期对于凝聚军心,为太平军攻陷和占领城池,建立与清廷对抗的政权,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以及随着太平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等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均平

随着天国建立与清廷相抗衡的政权,身为领导者的洪秀全对自己的均平思想进行了新的思考,如果说圣库制度只是他均平思想的雏形,那么在太平天国建立政权以后,太平天国颁布的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天朝田亩制度》则是洪秀全均平思想相对完整的论述的产物。《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使得均平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正式进入了制度化的层次。

太平天国的统治者们分别在土地制度、土地分配方法等方面,对均平有不同的论述。他们按照家庭人口、人口多少和年龄等级等平均分配土地,“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75页。。太平天国试图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他们在起义之初所提倡的耕者有其田,试图尽可能全方面实现均平,不仅仅只是做到圣库制度中的消费平均。《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绝对的平均主义的集中体现,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更加的具体。除了在土地分配领域,注意到田地类型的区别,人口的多少、年龄的等级等,其在农副业产品的分配和消费问题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凡天下田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苧、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76页。以及在整个天国内部“凡二十五家中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77页。。太平天国所做的种种尝试,都在进一步地说明太平天国试图实现它在起义之初所宣传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状态。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使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经济思想得到具体的体现,但产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太平天国企图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利用均平的思想实现他们所设想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社会目标。虽然反映贫苦大众对经济平等的强烈要求,促使太平天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但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得均平在实际的运作中成为空想。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发展并没有实现根本的生产力的转变,最终并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均平思想是中国的小生产者为实现的理想进行的一次尝试,在中国农民革命史上反帝反封建方面更是华丽的一笔,但这种均平一直追求的都是绝对平均,是一种空想的平均,在实践生活中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三)洪秀全的“小天堂”

除了圣库制度和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均平,洪秀全的均平还体现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小天堂”的制度和体系中。金田起义之后,随着太平军队伍的持续壮大和城池占领越来越多,起义之初所提倡的均平也开始形成新的制度和体系。特别是在定都南京时,太平天国可谓达到顶峰。在进军的过程中,洪秀全自身对宗教知识的继续学习,逐渐产生了“小天堂”的理想。“小天堂是洪秀全泛指在人间开创的太平天国,也叫天朝,人们身前在凡间肉身享受的地上天堂”马啸、周龙翔:《金陵小天堂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失败》,《遵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7页。。洪的小天堂与基督教的“天堂”有着很大的区别,基督教的天堂强调的是人们灵魂的归宿,而洪秀全的“小天堂”则追求现实中的均平,体现的是他提倡的均平的政治理想,试图实现的是人人平均共享的乌托邦。

在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洪秀全一直用“小天堂”的理想来激励和鼓舞士气,在起义斗争过程中向民众宣传的是为了建立“人间小天堂”,宣传小天堂里的人,过着共享富贵的生活。在进军过程中,为鼓舞士气,洪秀全甚至用一个人在太平天国军事斗争中的表现来决定这个人是否可以“上天堂”。在这种小天堂的思想影响下,洪秀全制定一系列提倡奖励的制度和措施,以此来促使人们相信他所宣扬的“小天堂”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为了让这个理想更加的真实,在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中,洪秀全一方面用小天堂来宣传天朝的至高无上性,即“人间小天堂也是上帝之天堂,在理论上是上帝委派万国真主率天国信众斩妖之后建立的天朝,天朝的天王管辖权及于天下万邦,西洋各国也概莫例外”孙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另一方面,在定都天京后,他所宣传的小天堂早已不是起义之初的那个试图建立均平的天朝,天王和将领在此时表现出的奢靡之风,使得太平军发现小天堂并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在天京之后的斗争,为缓和既有的局势,洪所宣传的小天堂也开始夹杂了奖励和许诺的性质。

正因为洪秀全的“小天堂”理念没有办法突破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当荣华富贵铺满眼前时,小生产者的弱点使其无法真正做到他所提倡的那个同享均分的小天堂。后期的“小天堂”理念已经不再是那个一开始试图建立均平理想的天堂,再也做不到像起义初那样可以鼓舞将士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士气。“小天堂”在天国后期的发展中进一步成为领导者宣传其成为宗教和神权的代名词,“小天堂”再也不是美好的愿望反而成为破坏起义的催化剂,在“小天堂”理念下滋生的专制、等级等都成为日后天朝人心的涣散的前提,成为太平天国走向没落的前奏。

三、洪秀全均平思想的社会影响

在中国近代社会变动频繁,社会状况复杂,人物的思想变化也非常频繁。在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因为自己的思想受到众人推崇而引起极大的反响,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他的思想又被人们所抛弃而退居幕后的状况,严重者有的因此而受到批判或迫害。洪秀全就是这样的一位,他的思想因为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而达到他自己人生的高峰,后期天国的失败除现实原因之外,还与领导者洪秀全的指导思想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何正确认识他的均平思想,不仅对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洪秀全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我们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平等。

(一)小生产者思想的复杂性

“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类的伦理观念”,“伦理观念随生活方式而不同,而生活方式又随着阶级而不同”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众所周知,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有些时候他的思想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有些时候则起到很致命的影响。在太平天国初始,为了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均平成为洪秀全宣传起义的重要口号。当时的物质财富尚不富裕,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农民的要求是满足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温饱。洪秀全所代表的是落魄农民的理想,所以他提倡的均平,其目的都是为满足小生产者最基本的诉求,这样的均平思想也符合小生产的利益。带动了小生产者积极参加起义,为太平天国队伍的壮大,斗争中凝聚人心,推动起义的发展。

洪秀全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提倡的均平都只在经济领域实行均平,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均平。他提出的圣库制度看似是均平的消费,实则只是消费的平均。而《天朝田亩制度》中制定的一系列以改革土地为核心的设计,体现的依然是为满足小生产者基本需要的一种消费的平等。前期太平天国反对统治者贵族的各种奢侈生活,提倡节俭,反对等级提倡平等,这一系列的做法为太平天国运动凝聚人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财富、人员的迅速扩大和增加,都对作为领导者的洪秀全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进入“小天堂”以后,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完全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被安逸生活所吸引,失去了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小生产者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力的影响,一方面强调要发展生产力提高财富的凝聚,同时又强调要互助兼爱和别人分享,甚至有可能这种分享还要牺牲自己的利益,他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并不能够实现一开始所提倡的均平。

在这种情况下,隐藏在小生产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就开始萌发,他们知道收获的不易,因而在真正拥有以后就会出现没有人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以至于天国后期出现和封建贵族时期一样的奢侈现象,甚至情况比清王朝时期更严重。天国后期种种奢侈现象实质体现的问题都是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实际并没有改变当时传统的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没有办法创造新的生产方式,缺乏对理论的创新。因此,作为农民领袖的洪秀全所提倡的均平,在现实中并不能够真正的实行下去,只能成为一种空想。

(二)宗教平等思想的虚无性

洪秀全的均平思想中吸取了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中平等思想的影响,与之前的农民起义相比,洪秀全选取了传统农民起义中成功者的优点,利用宗教来扩大自身影响力。“中国革命的需要使洪秀全采用和改造了这一外来方式。”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但他依然脱离不了中国传统小生产者的局限性,没有办法完全挣脱封建生产方式的影响。“正如要求宗教上的人格神来统治精神一样,在政治上所要求的便相应是绝对专制的统治者。”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正是由于洪秀全受到极深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所以洪秀全像中国以往所有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很快就露出了封建帝王的影子。如果说洪秀全的均平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农民起义中均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么后期太平天国的失败与作为领导者洪秀全的均平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洪秀全提出的建立的理想社会,是指在同一个上帝面前,所有人都应该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的,所有的物品也都应该是共同享有的社会。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发现阶级,等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定都天京以后,封王封赏大肆存在,使得平等、博爱成为虚设。“然在流民暴动之时,不能不有一种信仰,以结合人心,并使人民发出勇气,知政府之必覆亡。这样,又发生了宗教。”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后期洪秀全的均平思想对当时的影响已经远不及早年,他的这种均平已经与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不相符,即使仍然采用宗教的形式进行宣传,但此时的这种方式已经不再像起义刚开始时那样对民众的约束和鼓舞有积极作用。后期这种方式的宣传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得天国的主要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军队分崩离析。但身为领袖的洪秀全并没有认识到“一切宗教无不产生于民众受难最苦的时代,但是宗教乃不能拯救民众的苦难。反而民众的苦难却因宗教的麻痹而愈益延长”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他没有与时俱进的对宣传纲领进行调整,依然采用最开始的宣传纲领,宗教并不能使社会处于永久安定的状态,所以也就不可能提出符合社会前进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均平思想并未消失

太平天国早期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上面迅速壮大,关键是洪秀全所倡导的均平的思想理念符合当时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而后期太平天国的失败不仅表明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也表明洪秀全的试图建立的均平社会的空想性。但均平思想并没有因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就从此消亡。虽然太平天国运动不存在了,但太平天国的主体,传统中国社会的小生产者依然存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继承和延续了平均主义、消费均平这样的思想,比如:提倡共患难,提倡均分,表现出对官职的追逐等等。在近代,均平思想仍然以其他的方式和状态间接地呈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在天国失败之后,均平思想的发展呈现出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它被社会主流文化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利用。例如,清政府在后续采取的一系列向西方学习的举措,很多都是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他提出的均平理念对清王朝的等级观念以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观念等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太平天国失败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们开办洋务运动,不再局限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学习西方的制度、派出留学生,注重人才的培养,等等。除此之外,太平天国的均平理念,扰乱了封建等级制度,太平军在全国的流动,打破了地域的封闭性,为后来有识之士的救国救亡之路奠定了基础。可见,太平天国的均平思想在更新当时社会的理念,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均平思想中的某些成分被社会的有识之士所学习,从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习惯于从结果而不是过程、机会调整均平,试图寻找新的道路领导中国。比如“在辛亥革命以前,孙中山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的期待是: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休戚与共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以卫国保种自任”张艺缤:《论公平的价值诉求》,《前沿》2011年第22期,第67页。。辛亥革命之后,他倡导民众共同奋斗来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太平天国提出的财产均平和平均分配政策成为后来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来源。后来毛泽东先生的分配正义理论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均平思想的影响,提出注重经济上的平等,消费的平均,体现的也是一种结果的平等。

在社会贫富分化不公的时候,最容易使得洪秀全这样的小生产者兴起对均平的渴望,也正是这种均平满足了小生产者所希望的消费的均平,符合大多数小生产者的根本利益,才兴起中国革命的大海,让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农民革命的高潮。在中国,当代的农民虽然在经济上或者生活方式上较之前都有很大的改变,但仍然有很多人存在均平的偏好。他们反对剥削,反对压迫,提倡均平,试图用小生产者的品德、勤劳的劳作来反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改变。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这和现代的公平是不同的。他们并没有突破原本的小生产的思想局限性,依然沉溺于传统的均平并未走向现代的公平或者是并未注意到均平并不是公平。均平是典型的乌托邦式的空想,所以如何在思想体系正确地认识这种均平意识,分辨其中的优缺点,对其做出清醒的判断,不仅对均平思想本身的发展有借鉴作用,更对于推动我们现代的平等、自由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版。

〔2〕关志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同”社会基础探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王存刚:《近代中国空想社会主义与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4〕黄南珊:《传统大同均平思想与道德理想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当代进程的影响》,《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4期。

〔5〕修建军、傅永聚:《儒家思想与中国农民战争的关系探究》,《齐鲁学刊》2012年第6期。

〔6〕苏双碧:《洪秀全传》,大地出版社1989年第1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广西社会学刊》2006年第12期。

〔9〕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10〕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1〕成龙:《论洪秀全主体间关系思想》,《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2〕郭大松:《试论太平天国运动的均平思想》,《山东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3〕杨凯:《理想与现实的徘徊——论洪秀全经济思想与太平天国政策演变的互动关系》,《沧桑》2010年第4期。

〔14〕魏延三:《洪秀全民生思想与实践探索评析》,《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第5期。

〔15〕马啸、周龙翔:《金陵小天堂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失败》,《遵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孙津主编:《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17〕张艺缤:《论公平的价值诉求》,《前沿》2011年第22期。


(作者简介:窦欢,女,1992年生,陕西省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