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互联网向各行各业的渗透与跨界融合发展,加速了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服务经济为代表的现代社会的到来,其核心特征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和智能服务。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现代社会需要创新性人才,呼唤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工业时代以班级授课为主体的整齐划一的教育体系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形成灵活多样、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实施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学校教育赖以存在的两个经典假设正在发生变化。以前我们认为教育必须把学生集中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让他们学习一段固定的时间长度,学校采用基于年龄和学科的学习组织模式,对同一学习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基本假设正在受到挑战,互联网所具有的实时多媒体通信功能,完全有可能打破学习组织的地域限制,互联网所能提供的针对性、个性化反馈与服务,使得学习者采用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路径成为可能。
互联网为学校重组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提供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使学习无处不在。“互联网+”汇聚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成为现在最核心的资产,可以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提供的实时协同通信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反馈。“互联网+”提供的虚实融合的生成空间及线上线下融合的业态,可以提供双重教育服务的供给。
“互联网+”既可以体现传统教育所强调的大规模班级化,同时又能够实现我们现在要求的个性化;既能够实现每个人都享有的公平,又能够实现跟每个人能力相匹配的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可以解决我们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两个基本悖论,可以同时兼顾大规模和个性化。
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它们将呈现一系列重组教学的可能性,这其中包括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他的年龄、学习时间或者其他因素来组织学习。学校将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课程安排、更适合学生的个体需求,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来组织。学校将会把互联网教育融入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适应性及更精准的教育。
1.可选择的个性化教育服务
是选择合适的课程与学习,以适应儿童的发展,还是让儿童去适应固化的学校?这是“互联网+”时代未来学校变革的一个关键基点。
今后的教育服务将不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有选择性的、弹性的、适应个性发展的。在未来的学校,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完全可以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或许未来的教育课程是具有可选择性的,不仅可以选择来自你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服务,也可以选择来自学校以外互联网教育企业、专业社会机构或其他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课程和服务,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征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节奏与学习步调。
2.适应性的精准教育服务
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心理学、学习科学等原理与模型,进行教育大数据分析后,未来学校可以精确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情感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完全的个性化与精准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补齐学习者薄弱处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优势与特长的发展。
未来的学校教育将是自组织的,学校形态或许是一个自组织的智慧学习环境,自组织课程的结构,自组织学习的路径,自组织学习的内容。在未来,数据将成为学校中最重要的资产,可能比学校建筑物值钱得多,变成学校最有价值和最需要投入资源的地方。
3.多元供给的开放教育服务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将成为学校的日常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服务不一定来源于自己的学校,完全可以来源于隔壁的学校,来源于大学、企业甚至家庭,学校服务的供给具有了选择性,基于互联网的服务一定会进入校园。
学校围墙正在被打破,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来促进学校开放将是大势所趋。未来,很多的教育性活动也会由社会机构提供,传统学校赖以存在的内容传递、师生交流、学习考核、学生文凭和认证等优势领域都会在互联网上出现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一定会打破学校的围墙,成为未来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促进整个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学习的消费者、内容的提供者、教学服务者、资金的提供者、考试的提供者和证书的提供者等都有可能来自社会机构,企业、专业化的公益组织、专门的科研院所、互联网教育公司等社会机构将成为优质教育供给的重要来源。比如MOOC,其实不是什么技术创新,而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创新,它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开放,还是一种教学服务的开放,使得学校获得外部优质教育服务(而非仅仅是资源)供给成为可能。学校的开放是大势所趋,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4.虚实融合的跨界教育服务
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进入教学、管理、学习、生活等领域内的关键性业务,一方面提高这些业务的效率,另一方面为这些关键业务提供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这些业务流程与模式的优化,最终导致教学、管理与服务体制的变革。
互联网将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种空间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联网将不再是一个鹤立鸡群的东西,而是像黑板和粉笔一样融入日常教学中,技术与教育服务的融合、人和技术的融合、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融合,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互联网不再是单独的工具,而是蕴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专业资源、人和工具,它们以互补的方式共同运作,革新了学生及其学习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建立和维护了一种创新性的生态圈或者学习文化。在这种生态圈中,学习者彼此之间、与教师之间、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存在着不同于现在形态的互动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凸显出来,使学习内容的来源、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每个人既是知识的生产者,也是知识的消费者。
学校和教育机构不再是封闭的社会单元,而是通过网络汇聚作用,形成集体智慧聚变的节点,是一个充满活力、人性化和高度社会化的地方;不再是静态知识的仓储,而是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性的、分布的、连接的智慧认知网络与个性化发展空间。这种虚实跨界融合的生态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学习空间,而是通过网络连接全球性社会,连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未来生活;学习也不仅仅发生在教室和学校里,而是终身的、全面的、按需获得的。
学校会像现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一样,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学生带着自己的电子设备上学,这将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学校也会开始重新设计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和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虚实结合的跨界教育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
很多人都认为互联网会取代学校,比如,比尔·盖茨就说过:“学生今后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到那时候,无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们所认可。”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但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永远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知识,二是育人,教知识的功能完全有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是育人方面,人的社会性成长永远不可能被计算机替代,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学校会消亡。但这不意味着学校可以按照传统的模式运转下去,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基本功能、基本运作规则、基本运作模式和基本办学形态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将会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的跨界融合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首先是学习环境的智慧化重构,将从数字校园转型为智慧校园,通过大数据支持的学习系统、无缝获取学习服务的移动终端、丰富的知识建构工具等构建起系统互通互联、信息无缝流转的智慧学习空间。其次是教育内容供给的重构,教师和教材将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来源,在线课程将成为学校的常规配置,社会性的学习指导和服务将融入学校常态教学中,校外真实环境下的学习体验将会越来越重要。再次是教与学方式的重构,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拥有自由的时空选择、丰富的教学策略、充分的社会交互、实时的远程协作与协同,在享受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同时,能够生成优质资源。学生既是学习的消费者,又是学习资源的贡献者。最后是管理与评价的重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适应性管理与适应性评价将会变得重要,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分析与决策可以实时地对教育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预警,可以支持真正面向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各种主流业务中扩散应用,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服务业态转型升级,推动整个学校的运作流程发生变化,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和教育服务新业务,构建出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的新生态体系。该体系的核心特征关键词是选择性、适应性、个性化、精准,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这就是未来学校变革的基本趋势。
本书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吴娟老师、马宁老师、陈玲老师、李葆萍老师、杨现民老师,徐刘杰博士、王忱哲博士、王琦博士等同事或学生的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信息化教学专家批评指正,任何意见请发邮件至yusq@bnu.edu.cn。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
2018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