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印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众神与真主之争

在公元1000年之后,印度的宗教之争主要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展开。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有着诸多不同:印度教是多神教,伊斯兰教是一神教,“除安拉外,别无神灵”:印度教是偶像崇拜,伊斯兰教是反偶像崇拜,因为安拉是“无始无终”、“无重量”、“无动静”、“无形无相”的;印度教相信转世轮回,人死后灵魂会再次附体回到人间,伊斯兰教相信末日审判,人死后会复活,但并非回到人间,而是经安拉审判后或上天堂或下地狱;印度教崇拜牛,伊斯兰教吃牛;印度教政教分离,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等等,分歧之大根本无通融之可能。

加之伊斯兰教在进入印度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借助武力,残酷打压印度教,捣毁神庙神像,杀害印度教徒,给他们留下了无法抹平的情感伤痕。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两种宗教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英国人轻易控制印度并最终导致印巴分治。

伊斯兰统治者除了用武力外,还用经济手段对付印度教徒,德里苏丹国就征收异教税,印度教徒去圣地朝拜要交香客税,在土地税、工商税等方面也是给穆斯林以优惠,迫使印度教徒改宗。于是,印度教的低种姓和贱民阶层一时纷纷改信伊斯兰教,某些印度教的上层为了挤入国家的统治阶层也改了宗。还有就是大批佛教徒,在佛教一蹶不振之时,宁愿改信伊斯兰教,也不愿融入复杂苛刻的印度教种姓社会。于是,伊斯兰教在印度迅速发展起来。

虔诚派运动:印度教的改革

印度教毕竟历史久远,根基深厚,有着极强的应变能力。面对伊斯兰教的强悍冲击,印度教又一次进行重大改革,即11—17世纪的虔诚派运动,简化崇拜仪式、鼓吹种姓平等,并融合伊斯兰教的一些理念,如主张崇拜唯一至上的神,更强调内心对神的虔诚信仰,作用远大于祭祀和各种崇拜仪式:还有学习伊斯兰教“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平等观,认为神面前人人平等。很多虔诚派运动的领袖身体力行,与贱民共进食,和他们拥抱。将伊斯兰教平等、民主的观念引入印度教,虽然不可能得到印度教上层的支持,但却得到下层民众的热烈欢迎,由于鼓吹宗教和解,也受到穆斯林平民百姓的拥护,有助于两教和谐相处。

▼德里,尼扎穆丁之墓

锡克教的诞生

虔诚派运动是印度教下层信众的一次改革,但由于得不到印度教上层的支持,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部分印度教徒与本教分道扬镳。16世纪初,虔诚派运动重要人物之一的那纳克在旁遮普地区另起炉灶,吸收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的一些思想,号称要净化印度教,创立了锡克教。

锡克教与伊斯兰教相似:都主张一神论,这个神是抽象的,也不拜偶像,世界只是神的表象;只要虔诚信神就可解脱,坚决不搞祭祀仪式;在神面前是众生平等,坚决反对种姓制度,男性入教者改姓辛格(Singh,狮子意),女性入教者改姓或中名为考儿(Kaur,公主意)。锡克教也坚决反对苦行和遁世,锡克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一样,吃肉、尚武,反对乞讨。锡克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结合的产物,取两教之所长。它原是以印度教的修正派的面目出现,历经那纳克等10代祖师的努力,自成一派全新宗教,成为印度宗教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阿姆利则,金庙里的锡克教徒

▼阿姆利则,锡克教金庙

作为印度的穆斯林统治者,也明白在印度次大陆是不可能彻底伊斯兰化的。到了莫卧儿王朝时期,很多极端的宗教政策就被取消了。伊斯兰教的苏菲派也开始在印度流行,苏菲派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信众多为下层穆斯林,主张宗教平等,与印度教徒和平相处,用本地语言传教,甚至还吸收了印度教的某些修行方式,吸引了不少印度教徒改宗。

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后,反而成为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沟通的桥梁。改宗者将原先信仰的印度教元素带给了穆斯林,同时又将伊斯兰教的信息传回原来社会关系,这就加深了两个教派的交流与了解林承节:《印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这也恐怕是当初费尽心思诱迫印度教徒改宗的穆斯林统治者始料不及的。

印巴分治后,穆斯林的精英和财富都流向巴基斯坦,虽然留下的穆斯林人数不少,但势力大不如以前。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近600年的强硬对碰中,谁也没有吃掉谁。在印度,现今有近2亿的伊斯兰教徒,能有这样一个平等共处的局面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