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资源系统

(一)资源的概念

资源概念的内涵较为广泛,对于资源的解释也很多。《辞海》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上述两种定义只限于对自然资源的解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德]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用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资源一般可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学主要研究其中的经济资源,这部分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经济学解说》将资源定义为“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投入”[英]彼得·蒙德尔等.经济学解说[M].胡代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4.,这一定义很好地反映了资源的经济学内涵,从本质上说它就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

(二)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资源的性质,可以将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三大类。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关于自然资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是否能够再生来划分,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与非再生资源两类。如果对可再生资源利用适度、管理得当,就能够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是否会枯竭来划分,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可枯竭资源与不可枯竭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为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按照资源的用途,可以将资源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

工业资源是指直接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或提供动力的资源,如矿产、化石燃料、水能等。

信息资源是企业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它涉及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和使用的一切信息资源,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他事物联系等各种条件、关系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按照资源的可利用状况,可以将资源划分为现实资源、潜在资源和废物资源。现实资源是指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被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废物资源是指传统上被认为是废物,但科学技术又使其转化为可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二、环境系统

(一)环境系统的构成

图1-1 环境系统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主体而言的,它总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环境经济学所研究的环境是相对于人这样一个主体,并以人为中心的充满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的总和。上述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环境系统。环境经济学所研究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见图1-1),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的四个圈层又可称为环境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四个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关系。岩石子系统、大气子系统和水子系统是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子系统则依靠前面三个子系统而存在。生物子系统是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子系统,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功能主要靠生物子系统带动。

(二)环境系统的分类

环境系统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系统,环境科学一般根据环境的形成、环境的范围、环境的要素对环境系统进行分类。

按环境的形成,可以将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环境系统两类。

按环境的范围,可以将环境系统划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环境系统划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海洋环境、湖泊环境、河流水域环境等)、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物质环境等。

三、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是各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要素的结合,它是为实现确定的目标而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是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下的组合。传统的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成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在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中,只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连接起来。一方面,厂商生产产品和劳务,通过产品市场出售给家庭,家庭向厂商支付货币;另一方面,家庭在要素市场上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出售给厂商,厂商向家庭支付货币。这样,整个经济就成为一个由产品和货币联系起来的系统(如图1-2所示)。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中,生产起着决定作用。它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形成经济的不断循环运动,构成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

图1-2 传统的经济系统

综上所述,经济系统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组合,是由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要素构成的国民经济统一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除了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外,还与社会系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非经济因素,如体制、法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都对经济系统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经济常被当作一个统一的系统。

四、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界通过演变、发展,产生了人类社会。人通过劳动,将环境系统作为自己的物质基础,建立了经济系统。传统的经济系统突出以生产和消费为中心,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外部条件。其实,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活动。经济系统不能脱离环境系统而存在,它与环境系统构成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环境与人类的经济活动联系甚密,它为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使这种转化得以顺利运行的能量。最终,这些原材料和能量又以废料的形式返回给环境。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界定

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将资源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分别作为子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交换或转换,相互作用,交织、耦合而构成具有独立特性和自身运动规律的复合大系统。它是一个多层次的、庞大而复杂的综合体,如图1-3所示。

图1-3 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

人类的经济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并依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在自然再生产的同时进行经济再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系统和人类经济活动所影响的环境系统都是复合的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它不仅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配,同时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

1.人口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前提,是构成生产力要素和体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生命实体。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浪费,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人口的容量。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只满足于或只追求资源的当前生产量与需求量相平衡,还要考虑这种供需关系对今后资源储量的影响。人是环境—经济系统的主体。人口发展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过程,由经济和社会条件及物质生产所决定,同时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2.资本

资本包括物化资本(即物质资料)和货币资本(即货币资金)两部分。物化资本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社会物质条件;生活资料是指用于满足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物化资本是环境—经济系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货币资本参与环境—经济系统的循环运动。不同的投资结构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构,而不同的经济结构会影响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资源

自然资源有的是人类生活直接的必需品,有的则是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人类通过支配自然资源(包括自然体和自然力),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自然资源可以分为潜在的、已发现的和已利用的三种。资源与环境,从空间和本质上说并无严格的区别,它们只有在以不同的存在形式以及对人类显示出不同的功能时,才具有差异性。资源是环境—经济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自然资源与资本、技术、劳动力以不同方式结合,形成不同类型的环境—经济系统结构。在环境—经济系统中要加强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把获取可再生资源和排放废物的速率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以确保它的有效运行。

4.技术

技术是人类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并形成新的环境—经济系统的关系。作为环境—经济系统组成要素的技术,是与环境—经济系统有内在联系的人化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技术通过人化和物化的形式,在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结合中,对其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三)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

人口、资本、资源、技术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四大组成要素。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看,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是其中的两个子系统,但这两者不可能直接发生联系和耦合,而必须将技术作为中介。这三个子系统分别由若干部分、成分、因素构成,并因各自的结构功能不同,在复合的大系统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环境系统是基础结构,经济系统是主体结构,技术则将两者相联结并融合为一体。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它们通过生产过程融合为一个环境统一的有机整体(见图1-4中的三个系统的重叠部分)。

图1-4 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结构

2.功能

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的流动与转化关系把资源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各成分、各因素紧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在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中进行,是物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不断交换和融合的过程,而且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要通过这些“流”的运动过程体现出来。因此,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信息传递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特有的四大功能。

(1)物质循环。物质在环境—经济系统中进行储存、转化、迁移的往返流动,从而形成了物质流。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内的物流分为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两类。自然物流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它是一个系统内部或其间以物质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为过程的功能体现。经济物流是以产品、商品和消费品等物质形态出现,由社会再生产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不断推动所形成的循环运动。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与基础,经济物流是自然物流的发展与延续。经济物流吸纳自然物流所积累的各种自然物质,并通过劳动手段改变自然物流的循环途径,以及自然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形态、性质,使其变换为经济产物,再通过商品流通和消费流通过程实现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自然物流需要经济活动对自然物质的合理开发利用才能保证通畅进行。

自然物流和经济物流本质上可以被视为地球物质运动中的两种双向循环运动。当自然物流进入经济系统变为经济物流时,经济物流也进入生态系统中转化为自然物流。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反向继起,共同组成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物质循环的全过程。

(2)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自然环境系统需要靠能量来维持和运行,人类经济系统也需要靠能量来推动和发展。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获得。

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流动首先通过各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取太阳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通过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内;植物被动物捕食后,体内的能量和物质通过动物的消化进入动物体内,再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可溶性的化合物和元素,同时以热能的形式将有机物中贮存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能量就这样通过物质流动不断地流动。人类经济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对环境中的各种绿色植物和化石燃料的直接消费和生产来进行的。

能源流动分为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两类。自然能流是指包括太阳能流、生物能流、矿化能流和潜在能流的能量流动;经济能流是指自然能流被开发并投入经济系统中,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如开采、运输、加工、储藏、消耗和废弃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传递和转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将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经济系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3)价值增值。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价值增值。价值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与物流、能流最大的不同是它没有具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劳动,把自然物流或自然能流转变为经济物流或经济能流,价值通过生产链不断形成并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增值,最后通过买卖机制反映出来。

价值流的形成和增值必须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这个阶段在流动领域里通过交换活动进行。具体包括物化劳动的准备、活劳动的准备和信息的准备三个方面。其次是物化阶段,这个阶段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者通过劳动,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劳动技能消耗着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将劳动物化在产品中。因此,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不仅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而且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也增加到产品中,使得价值增值。最后是实现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在流动领域进行的。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卖不出去,价值流就会受到阻断,价值就无法实现。交换是价值实现的阶段,也是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价值流的起始阶段。

(4)信息传递。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最后一个功能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信息由系统内的自然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传递和反馈构成。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形成信息流,信息流在生物群体间起着行为、识别、联系、引斥、摄食和繁衍的作用,并以各种文字、数据、图标、公式等反映社会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人类的经济活动过程,既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在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价值增值、信息传递是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四大功能。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资源与环境经济系统的运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