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的危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什么是白话文运动——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白话文运动”词条的症候辨析式阅读

查《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有关“白话文运动”(Vernacular Movement)的词条,陈述如下: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从北京推向全国的一场划时代的文体改革运动。它提倡书面语不用文言,改用白话或语体。白话文运动先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发动,进而在“思想革命”中发展,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的提倡者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钱玄同、鲁迅等。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为主力,同形形色色的文言维护者开展论战,赢得了白话文的胜利。《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


这一词条由胡奇光撰写。简短定义后,分别就“白话文运动的历史背景”“白话文运动的经过”“白话文运动的成就”“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四个方面作出论述。该书出版于一九八八年,代表了当时学界的共识。

本章节以该词条的论述标目为线索,展开较为详细的评注式讨论(每节起始的仿宋体部分为该词条原文,来源同上,不再出注)。

如果承认胡适是首倡者,那么这场波澜的初潮之涌实际上发生在美国。与几位留学生之间关于文字和文学的争论,由于胡适将它们写成通信和文章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而广为人知。胡适《逼上梁山》一文言之甚详,不必赘述。“五四前后”的说法特别耐人寻味,它实际上在暗示白话文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联系,但以史实探究,这一少数人提倡的文体革新与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发生的群众游行毫不相关。如果一定要把它与某个“大写日期”联系起来共同注释历史,应当是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民国的成立,使少数得风气之先的人觉得应该以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来写作了。二十世纪,系列大事相继发生,起先取消了科举考试,使八股文没了出路,接下来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甫一成立,立刻颁布大总统令,强迫剪辫,禁止缠足,一时间移风易俗气象一新,虽然政治在实质上实现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体制变了,一整套术语也不得不跟着变,推翻帝制给国人带来的鼓舞是时下的人无法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运动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效应。帝制下的表达方式乃是“公车上书”,只有先取得国民资格,才可以上街游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清末的白话文运动,包括多种注音字母方案,皆是上奏朝廷,希冀得到圣上的认同,一纸诏书下来,风行天下。民国之后,这个途径断绝了,于是主张便以报刊杂志直接面向公众,陈独秀同意胡适之并与之呼应,本是两人相契,与君何涉,但由《新青年》公之于众,而成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共言论空间的建立,给问题与主义的争论以可能,有没有这样的言论空间,乃是帝制和民国的根本差异。

“划时代”云云,乃是对于所谓“时代”的一种定义,定义乃是如此去定义的权力。“五四”已经被最高权力定义为“划时代”了,前后略一延伸,何等轻巧。以白话做书面语,并不自今日始,白话小说即使从明代起算,也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当初胡适与梅光迪、胡先骕等人的分歧主要在白话能不能作诗这个问题上,所以才有《尝试集》的写作和出版,白话诗是写出来了,成为了名著,但是否就意味着成功了呢?诗人胡适,并不为人认可。胡适之后,还有更多的尝试者,白话能写诗吗,肯定者有之,否定者也不少。一九六五年毛泽东给陈毅信中明确说:“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2页。当然,这是他个人的意见,但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白话写诗,假若还不好说成功,白话写小说呢,五百年前已获成功,然而那是先人的成就,论者匆忙宣布的“白话文的胜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后来几乎所有论者,亦皆认为白话文运动成功了,这成功又指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