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语言学(第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燕國兵器自名“”字考釋本文爲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春秋金文及其地域特徵研究”(12JY740056)、北京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房山琉璃河出土燕國銅器銘文及相關問題研究”(13WYB007)、北京語言大學梧桐創新平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16PT07)的階段性成果。

文獻語言學(6):~19,2018

羅衞東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北京文獻語言與文化傳承研究基地,北京,100083)

提要:戰國時期燕國兵器有一自名“釱”字,有的學者認爲“釱”是“劍”的方言詞,有的學者認爲“釱”或讀爲“鎩”,或讀爲“銛”,或讀爲“錟”,即“鈹”。本文依據《方言》等傳世文獻,結合考古材料,分析“釱”讀爲“鉈”。戰國時期燕國矛以及由矛演變而成的鈹,都自名爲“釱”。

關鍵詞:燕國;兵器;自名;釱

青銅器“自名”即器物銘文中出現的自稱。翻檢現存燕國金文資料本文所分析的青銅器銘文均出自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以下簡稱《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16年。器物名稱前面的數字是該器物在這兩套書中的編號。,可見燕國青銅器自名情況複雜,有其地域特色,兵器類尤其如此,例如“戈”,其他國家和地區自名爲“戈”。1979年山西侯馬市上馬村墓地(M1284.14)出土吳叔戈(16632,春秋早期)銘文爲:“吳弔(叔)徒戈。”徐王之子叚戈(17105,春秋晚期)銘文爲:“䣄(徐)王之子叚之元用戈。”蔡侯産戈(16835,戰國早期)銘文爲:“(蔡);(侯)産之用戈。”而形制與前述器物相同的燕國兵器,除了自名爲“戈”以外,還有其他名稱,例如1958年1月河北易縣高陌鄉斗城燕下都遺址出土的燕侯載戈(16984,戰國早期)銘文爲:“郾(燕);(侯)(載)乍(作)帀(師)萃鉘。”自名爲“鉘”。關於燕戈形制、自名與定名問題,已有多位學者探討,李學勤指出:“戰國時代燕兵器名稱自成一套:呼有刺的戈稱鍨(戣),無刺的稱鋸……”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石永士認爲李學勤的觀點“可能有所依據,但不能一概而論……我們認爲燕國自燕易王稱王後,燕國的戈稱‘鍨、鉘、鋸’,是由於官職的高低和執掌範圍的不同”石永士《郾王銅兵器研究》,《中國考古學會第四次年會論文集》第102頁,文物出版社1985年。。林清源歸納了已有燕王戈器名:“已知的燕國句兵名稱,至少有戈、鋸、鍨、鉘與鍨鉘等幾種。”林清源《戰國燕王戈器名特徵及其定名辨僞問題》,《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1分册第258頁,1999年。馮勝君分析燕王戈形制與銘文關係:“A型燕王戈其形制與銘文格式之間是有着嚴整的對應關係的,這種現象不見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兵器,是燕王戈的一大特色。”馮勝君《戰國燕王戈研究》,《華學》第3輯,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杜迺松分析燕王戈自名情況複雜的原因:“傳世或出土的燕國銅戈,戈名不自名爲戈,而有着多種銘稱,主要有:鍨、鋸、鉘、鈦,這應與燕國國别與地域的方言有關。”杜迺松《論東周燕國青銅器》,《文物春秋》1994年第2期。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另一種形制的燕國兵器自名,即“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