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效用理论的应用
一、边际效用递减与消费者需求曲线
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数量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商品的需求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如果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大,那么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高;反之,如果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小,那么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越低。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获得的效用就越小,他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也就越低。
另一方面,由消费者均衡可知,若消费者只消费一种商品,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最佳购买量应该使每一单位货币带来的边际收益都相等,即MU/P为常数。而随着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MU是递减的,故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P也是递减的。因此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数量的增加,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是逐步减少的,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曲线。
二、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对某种商品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与他实际所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即
对消费者来说,需求价格取决于他对该单位商品的效用评价,该单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越大,消费者为获得该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越高;反之,需求价格越低。由于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而需求价格会不断降低,而实际价格不变,因而消费者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在减少。
在理解和运用消费者剩余概念时要注意:
(1)消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并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而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2)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一般较大。因为消费者对这类物品,例如水、食盐、农产品等的效用评价高,愿付出的价格也高,但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一般并不高,因而其消费者剩余较大。
(3)这一概念是分析某些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工具,如对道路、水坝、生态林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公共物品由政府投资,消费者无偿使用,因而它不能带来实际收入,政府对其收益的计量应根据消费者剩余来估算。若消费者剩余大于成本,即有收益,则该项投资就是合理的。另外,消费者剩余还可以用来分析垄断存在所产生的社会福利损失。
【案例3-4】
买的东西值不值
拍卖会上,对一张崭新的猫王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三、李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你愿意用1000元,张三愿意用750元,李四愿意用700元,王五愿意用500元。
为了卖出这张专辑,卖者从100元开始叫价。由于你们四个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比100元多得多,所以价格很快上升。要注意的是,这张专辑将归对该专辑出价最高的买者。当卖者报出800元时,你得到了这张专辑。你用800元买到这张专辑,得到什么收益呢?
分析:你本来愿意为这张专辑出1000元,但实际只付出800元。你得到了2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其余的三个人在拍卖中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专辑,也没有花一分钱。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价格和实际支付价格之差。即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
还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100元的上衣,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买衣服的人砍价,问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利,促使消费者赶紧决断,否则消费者就会产生到其他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90元成交。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90元实际是消费者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愿意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和货币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消费者剩余为负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这就是我们对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甚至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明码标价,消费者购买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购买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费者剩余。
三、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二是使消费者的收入相对于以前发生变动。这两种变化都会导致商品的需求量改变。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以大米、面食作为主食。假如大米的价格上升了,那么人们会如何决策自己的购买呢?有的人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吃得饱会增加购买面粉而减少大米的购买,相当于用面粉“替代”大米。这种由于商品价格变化而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
然而有的人偏爱大米,那么这部分人可能固执地不去购买面粉,反而继续购买大米。但是他们会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他们现在能够买到的大米远不如过去多了。换言之,对于大米他们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种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动,从而导致消费者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
总之,大米的价格变动形成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归根结底,其影响是指两者的叠加即总效应。总效应表示一种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需求量的总变化。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