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留美影响一生
1874年,唐绍仪作为官派留学生赴美留学,时年12岁。7年后,清政府强行召回留美学生,唐绍仪被迫回国。
其父唐永大,号巨川,是个茶叶商,生意做得挺大,但在以“买办之乡”著称的香山唐家,还算不得什么知名人物。当时,唐家最著名的人物是容闳在马礼逊学堂读书时的同学唐廷枢,这位洋务干将是唐绍仪的族叔。唐永大在生意中常与洋人打交道,与唐家的大多数子弟一样,他也推崇洋务,所以一直将孩子带在身边,让他们在上海读书。容闳选拔留美幼童时,唐绍仪又得唐廷枢推荐,并在考试中过关,得以入选。
这7年留学时光,恰恰使唐绍仪从一个少年变成青年。与众多同学一样,他也认为长衫马褂难看不雅,改穿西装,又因寄宿在美国家庭,他也参与过祈祷,甚至还剪去了辫子。
留美学生们恰恰是因为改装剪辫与宗教问题等“不端行为”而遭强行召回的。被召回后,他们一度备受歧视和欺凌,在“工作分配”上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也不对口。唐绍仪最初只是担任涉外小吏,次年前往朝鲜,在海关税务司任帮办穆麟德(德国人)的秘书。
他与袁世凯的“铁哥们儿”交情,恰恰在朝鲜建立。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期间,有朝鲜亲华高官被亲日派打伤,在海关公署暂避。时年26岁的袁世凯前往探望时,结识了在门口守卫的唐绍仪。当时的唐绍仪才22岁,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身戎装持枪而立,大受袁世凯欣赏。二人就此攀谈,袁世凯发现这个比自己小4岁的小伙子竟然有多年留洋经历。袁世凯并非科举出身,升迁全靠自己摸爬滚打,亦非迂腐之士,反倒是那个年代里少有的实用主义者,对欧美政治制度有了解与学习的欲望,唐绍仪向他推荐了不少欧美政经类书籍,也介绍了不少美国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二人就此结为知交,袁世凯还上奏朝廷,保唐绍仪为驻朝鲜交涉通商书记官,成了自己的左膀右臂。10年后,甲午战争前夕,有风声说日本人决心刺杀袁世凯这位中方驻朝的实力派人物,唐绍仪亲自出马,带着两支枪、两把刀和两匹马,连夜护送袁世凯登上英国军舰。
与袁世凯的这层交情,加上李鸿章的赏识和本人的精明干练,还有多年留洋带来的语言优势和开阔视野,唐绍仪在官场上扶摇直上,33岁时出任中国驻朝鲜总领事,其后又随改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家乡任职,之后又随出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赴鲁,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事件中负责外交事宜,处理妥当,使得袁世凯不致得罪洋人,在之后的官场大洗牌中亦安然无恙。1901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唐绍仪则出任天津海关道。这个位置按如今标准相当于厅级,但却是当年大清国的几大著名肥缺之一。在此任上,唐绍仪干得十分出色,不仅关税白银倍增,而且还先后从洋人手中收回了天津和秦皇岛口岸的管理权,他也因此再度升迁。
1909年,袁世凯在权力斗争中选择暂避,开缺回乡隐居。其亲信也遭大清洗,唐绍仪选择主动辞职,隐居天津。直到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山,唐绍仪才重返官场,在袁世凯内阁中任邮传大臣———值得一提的是,在几个月之前,摄政王载沣曾召他出任级别相同的邮传部尚书,他却拒绝。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共同进退,使得袁世凯很难接受唐绍仪在和谈中的举动。但如果考虑到唐绍仪的留洋背景和一直以来的抱负,就知道这一切其实都是意料中之事———在政治伙伴和政治理想中,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唐绍仪爱国,但爱国不等于爱政府,他希望强国,但不一定依靠政府强国。
这位晚清少有的政治、外交干才,其实已为清廷出力不少。1904年,英军侵入拉萨,签订《拉萨条约》。清廷慌乱到次年才选中唐绍仪前往西藏,与英军交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唐绍仪的助手是梁士诒,此人也是晚清外交和经济的干才。据载,唐绍仪当时一口流利英文,对英国政体、风貌和礼节了如指掌,绝非那些闭塞的一般清廷官僚可比,立刻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在谈判中,唐绍仪坚持主权原则不放,促成了中英双方在北京的二次谈判。在1906年的第二次谈判中,唐绍仪再次担任专使,与英方最终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也是在1906年,他出任新成立的全国税务总署会办,主持实际工作,以收回税权为头号目标。他还担任铁路总公司督办,力争清廷在外资铁路中的管理权,并大量挽回铁路借款中的损失。他也实际主持(奕劻是全权大臣,但仅出席谈判一次)了中日、中俄关于东北问题的谈判。
在积弱的晚清,唐绍仪的强硬与干练显然是个异数。但他显然是个实用主义者,虽然尽心尽力辅佐大清,但当共和机会来临时,他必不会错过。
在袁世凯的心腹班底中,持此想法的绝非唐绍仪一人。袁世凯本人就是晚清极其典型的实用主义者,用人不拘一格,心腹班底中有不少干才,其中泰半是当年的留美幼童,除唐绍仪外,还有外务大臣梁敦彦、邮传部副大臣梁如浩、驻英国公使刘玉麟、驻德国公使梁诚,以及心腹幕僚蔡廷干和蔡绍基等。
作为改良派,他们不放弃清廷的立宪机会,但面对革命,他们亦心生同情,有“合作”之意。
也正因此,唐绍仪在前往上海和谈的火车上便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此举不仅仅惊世骇俗,也表示了强烈的倾向。而在如今所能见到的和谈旧照片上,我们也能看到唐绍仪的着装。他不穿官服,只穿西装,反倒是南方革命党的谈判代表伍廷芳穿着中式长袍。双方在和谈中也甚为投契,没有一丝剑拔弩张、两军对垒的意味,简直成了关于民主共和的研讨会!
与唐绍仪在不同地点“相呼应”的还有其他几位留美幼童:在海军中供职的吴应科和宋文翙已随海军起义,驻德公使梁诚和驻英公使刘玉麟发电报敦促清廷承认共和,唐元湛与温秉忠更已供职于南京临时政府,前者是电报局局长,后者担任外事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