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醒来的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韬背后的黄胜

在《德臣西报》和英华书院印刷所积累了大量出版和印刷经验的黄胜,走上了办报之路。1858年,也就是他成为香港首位华人陪审员的那一年,他与大名鼎鼎的伍廷芳合作,租用了《孖剌西报》的一套中文铅字,并以《孖剌西报》的中文晚刊名义,出版《中外新报》,这也是香港第一份完全以中文编印的报纸。

至1872年4月,黄胜又与《德臣西报》副主编陈霭庭合作,借用《德臣西报》附报《中外新闻七日报》的班底,成立《华字日报》,并自任总主笔。这也是香港第二份中文报纸。

这些经历虽属创举,但并非黄胜在报业的顶峰。在如今可以寻得的关于黄胜的资料中,与王韬合办《循环日报》是必提的大事,也是他在这一行业的巅峰。

可惜的是,后人提起《循环日报》,往往只知王韬,不知黄胜。这也是报业史上常见的现象,青史留名的多是主笔、记者,资本运营者则往往被忽视。当然,黄胜被忽视,还有一个客观原因,下文会有详述。

王韬与《循环日报》的历史地位都极高。“《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日报”这一说法,已为中外新闻出版史所公认。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1936年,林语堂曾在英文版《中国新闻與论史》中指王韬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也有人说,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倡导变法强国,成为当时最出色的政论作者,甚至影响庙堂,开“文人论政”先河。他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800多篇政论,后集为《弢园文录外编》,这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那时,黄胜是他的搭档。介绍二人认识的是理雅各,那时的王韬正在香港避难。王韬是江苏人,本名王利宾,字兰瀛;18岁改名为王瀚,字兰卿。1861年,他应英国传教士艾约瑟之邀赴南京,后来又以“黄畹”之名上书太平军,劝其“和洋”、全力攻击曾国藩的湘军。这封信后来落入清军之手,他以“通贼”罪遭通缉,一度在上海英国领事馆避难4个多月。1862年10月,他又在英国领事馆人员护送下,搭乘邮轮逃亡香港,并改名王韬,号仲弢、天南遁叟。

王韬与理雅各当年曾在上海有过交往,赴港后亦得理雅各帮助,住在了香港伦敦布教会的宿舍。理雅各与黄胜合作翻译中国典籍,也曾让王韬执笔翻译了《诗经》、《春秋》和《左传》等。

1871年,英华书院一度停办,香港伦敦布教会亦决定解散印刷所。1873年,黄胜与王韬集资10000墨西哥鹰洋,购买了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包括印刷所自制的中文活字钢模,在香港中环荷李活道创办了中华印务总局,承印中西书籍。

按照记载,中华印务总局的旧址在荷李活道29号,我曾专程寻访,但已无旧貌,而是一栋大厦。

1874年初,《循环日报》在中华印务总局的基础上创刊,由王韬主持,中华印务总局承印。当时的《循环日报》,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有趣的是,星期日之所以无报,是因为伦敦布教会出售印刷设备时,合同注明了星期日即礼拜日,不得使用印刷机。报名“循环”,是取“天道循环,自强不息”之意。《循环日报》内容包括京城新闻、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还有各种消息、广告和启事,外加政论,已具现代报纸之形。据载,《循环日报》和另一份《华字日报》为争夺订户,都曾标榜为“第一份中文日报”,《循环日报》还为此发过声明,表示“本印馆所有资本均出自我华人与各家新报馆有别”。

作为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办者,黄胜自然也对《循环日报》提供了支持。但此时的他已不在香港,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想来,这也是他在《循环日报》的历史上被后人所忽视的一个原因吧。

他之所以前往美国,是因为承担了率领幼童赴美留学的任务。早在之前英华书院停办时,清廷曾有洋务派官员向印刷所购买了两副铅字,用于京师的西法印书局。黄胜亲自将这两副铅字送往京师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精通英语并有留洋经历的他得到了当局的注意,而且,他的老同学容闳正在主持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的工作。1873年6月,受清廷幼童留美事务正、副监督陈兰彬和容闳的邀请,黄胜率领第二批约30名幼童赴美,抵达后又留作清廷驻美使馆的翻译,协助处理各种事务,至1876年才返港。也正因他在美国的工作得到了清廷认可,回国后他便获保举以同知升任知府,还赏了顶戴花翎。

这并不是黄胜第一次与清廷合作。早在同治元年,即1861年,他便结识了晚清名臣丁日昌。那时,丁日昌被派到广东办理厘金,又曾调至高州军营督办火器。《丁日昌评传》记载,黄胜曾与王韬提起丁日昌,指其“以西法鼓铸炸炮,运至江南击贼制胜”,王韬则表示要“平贼”,首先要“利其器”,何不将所知都告诉丁日昌———王韬此时的反应其实颇为有趣,他之前曾给太平天国上书,也因此被通缉,如今却要以所学助丁日昌“平贼”(“贼”即指太平天国),联系他此后提倡“变法图强”的态度,可知他的倾向。

于是,黄胜与王韬合作翻译《火器说略》,专门介绍西方武器,并于1863年将此书寄给已返回上海主持炮局的丁日昌。丁日昌见之大喜,还邀约二人前来面谈,希望召二人入幕。直至他署理苏松太道时,仍对二人“念念不忘”,只是由于某些原因,二人终未能入幕,不过黄胜曾一度在上海同文馆教英文。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洋务干将,丁日昌在署理苏松太道时,也曾极力挽留另一位早期留洋者、黄胜的同学黄宽,但黄宽无意于官场,还是选择了返粤。直到担任福州船政大臣期间,丁日昌还曾邀约黄胜与唐廷枢一起在香港选拔了40名学生,赴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唐廷枢这位洋务名人,恰恰也是黄胜、黄宽以及容闳在马礼逊学堂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