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经济、信息经济已经日益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在智慧经济、信息经济“风起云涌”的今天,“创新”无疑是其中巨大的推动力,未来社会的发展将越来越强调人的创造力,创造力的竞争将成为国家竞争的本质。

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体系仍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这种体系满足了当时大量未成年人对获得阅读写作等基本知识技能的需求,有效促进了当时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这种教育体制遵循的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以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对学校教育教学进行统一规范,它是划一的、标准化的、讲求全面绩效的。在这种工业生产模式下,学生成了“批量生产”的商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被“束之高阁”,急功近利的应试导向更催生了教育的“目中无人”。显然,这种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创造力的本质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学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改革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倾向?我认为学校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强调“以人为本”实质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人的和谐发展。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成长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推动功能,这一功能要求传统教育必须实现从知识技能传授型教育转向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及潜力挖掘的发展型教育。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课程,进行“个人化”“定制化”的学习。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选择性教育理念,选择性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成长的多样化诉求,在于个性化教育。理论上说,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知识结构独特、特长和兴趣鲜明的孩子,孩子的创造力越有可能被激发。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也将不再局限于学校,移动学习正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模式,学生可以运用互联网对在线课程进行“私人订制”。

三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上不因循守旧,创设开放、包容、有趣的解决问题的课堂环境,“呵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容忍学生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或回答问题时选择多种途径,不拘泥于教科书及所谓的“正确答案”,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孩子对任何事物“小题大做”,表现“幼稚”时,教师不可嘲笑,因为嘲笑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极具杀伤力。儿童精神哲学告诉我们:“对成人无意思者,未必对儿童无意思。儿童觉得有趣,觉得满足了他幻想的需要,此可谓大有意思,有大意思,对于儿童必然具备丰富的教育性,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建立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学习共同体,提供多种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自觉探究。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再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职能理应是学生探究“真理”的导师、引路人、启发者,而不是“真理”的宣讲者、复述者。现今,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越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是主动思考、探究和解惑的过程,学生与辅导者进行交流,同时又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他们可以听到不同的见解,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引发其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思考。

都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哲学家,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创造力最丰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变得越来越弱,小学“差强人意”,初中“不如人意”,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在无形中“折断”了。不可否认,“流水线式生产”的教育体制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年的中考似给初中教育戴上了“紧箍咒”,压抑着校长、教师的智慧,束缚着他们的手脚,并禁锢了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与求知动力,挤压着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空间。

素有杭城初中教育“航空母舰”之称的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一直以来站在初中教改前沿,即使戴着“镣铐”,仍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努力“跳舞”。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该校真正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他们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如: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建构基于“孩子想象”的现代学校;以“三自”(自信、自强、自立)精神为指引,架构学校“鹰课程群”,开设多种课程供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建立学习共同体,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的探究、反思能力;积极融入智慧社会,引入微课助学,开展“翻转课堂”,创建数字校园及数字教学资源等,他们的这些自觉做法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造力所需要的,是对传统教育体系做出的一系列变革。

本书不仅涉及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群架构、合作学习的实践和研究,还收录了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众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几乎囊括所有学科。我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定能从此书中获得裨益和启示。

朱永祥

2016年11月3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