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导学案的有效设计和运用研究
一、审视现状
目前初中科学导学案设计和应用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学案的内容缺失
一份较规范的导学案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设计、学习小结、当堂检测、学后反思。一份导学案在基本内容、项目设立、编写格式和规范方面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要求?怎样设计和应用导学案才能避免随意性和不科学性?针对不同章节的教学需要,我们可以根据怎样的原则进行灵活性设计和应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研究。
2.学习目标指向不明
导学案需不需要设计学习目标?如何设计通俗易懂而又准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得明白?如何使我们设计的学习目标激励学生积极、自信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专门设计学习目标,如何在导学案中体现学习目标,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些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3.学法指导缺少实效
学法指导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原先课堂上的“教学生学会”变成“教学生会学”,因此,在导学案中设计切合学情、实际有效的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怎样切实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又是一个需要我们去研究的问题。
二、实践探索
(一) 初中科学导学案的功能
导学案使用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它不仅便于学生自学,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课堂反馈,以检查学习效果,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课堂导学的助手、课上训练反馈的工具、课后梳理知识的蓝本。具体来看,导学案的教学功能应突出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导学案的教学功能
(二) 初中科学导学案编写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通过对集团科学教师的调查,有88%的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以课时为标准。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应将教材中的知识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境(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使其成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2)问题不宜太多、太碎;
(3)问题应引导学生探究并思考;
(4)问题或者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5)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呈现、解题思路点拨、方法技巧指导等内容和要素应明晰。
4.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应具有层次性、梯度性,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明确导学案的教学功能,力求实现导学案内容的合理性、栏目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检查的及时性、教学的高效性;
(2)重视导学案编制内容的精选,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合理设计问题和学习过程,使之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处理好课后作业与导学案之间的关系,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 科学导学案的栏目设计
通过调查和实践研究,针对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这三种基本课型,我们归纳出初中科学导学案的主要栏目和弹性栏目,如表1所示。
表1 初中科学导学案的主要栏目和弹性栏目
(四) 初中科学不同课型的导学案范式
1.初中科学基本课型的导学案范式
对于不同的知识类型、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程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种导学案模式来设计不同课型的科学导学案。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科学新授课、实验课和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导学案的基本范式,如图2所示。
图2 初中科学基本课型的导学案范式
2.新授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科学新授课大多以“探究”为学习手段,以“概念建立”为主要目的。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个“探究点”,每个“探究点”的突破均要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新授课的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将这种逻辑关系逐步呈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触摸科学的本质。新授课导学案案例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新授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续表
续表
3.实验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科学学科的基础是实验,如果要进行整合性实验或拓展性实验,就需要编写相应的实验课导学案。实验课导学案案例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续表
续表
在实验课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根据实验性质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分析拓展”。在《巧测电阻》实验导学案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测小灯泡电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是定量测定实验,如“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则第三步为“误差分析”;如果是定性分析实验,如“探究唾液淀粉酶活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则第三步为“失误归因”。
4.复习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复习课的导学案要达到巩固课本知识的目的,要帮助学生对已学过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复习课导学案案例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复习课导学案案例分析
续表
续表
续表
科学复习课要达到的目标首先是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其次是查漏补缺,综合提高;再次是克服遗忘,强化记忆。因此,教师在编写复习课导学案时,应强调通过“知识梳理”来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方法提炼”来解决弱点,化解难点,升华重点;通过“拓展提高、反思小结”来分层达标,内化知识。学生可以在有充裕的活动时间和思维空间的基础上,动手、动口、动脑,主动参与,体验成功。
三、后继性研究的思考
我们在“初中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和收获,然而在“初中科学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还困扰着我们。
首先,教师无法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导学案,所以一份导学案在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中使用的时候,仍旧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有时班与班之间的差距,会让教师感到有些措手不及。
其次,随着导学案的使用,教师的工作量大大提高。教师必须花大量时间来设计编写导学案,再花大量时间来批阅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内合作学习和学后反思。
最后,导学案的使用会使部分教师依赖导学案的流程授课,渐渐失去了对于课堂的驾驭能力及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挖掘能力。
这些问题切实存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