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学校
一、选择样本学校的背景
(一)实践建构和意愿中的选择
本研究所涉及的区域、学校、校长和教师以字母来代替,而对涉及的区域、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观察和描述,起止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
齐学红教授认为,研究者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即什么样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或研究者选择什么样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者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进行主动建构,并建立一定意义关系的过程。研究者在建构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在建构自身。研究者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间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因为研究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取向投射到自己的研究对象身上。此外,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基于纯逻辑的理性分析,还要包括实践的建构以及师生情感和态度的参与。因此,本研究在样本学校的选择上,并没有刻意地去追寻科学的样本选择逻辑,当然现实条件也有局限。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定性研究,参与学校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是依据学校和教师是否有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的意愿来选择的。
(二)区域场域中的改革脉搏
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是教育部“一号文件”的主题。Y区便是一个致力于凸显区域特色和需要的教育综合改革的区域,其目标在于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公平。
Y区的教育在其开始教育综合改革之前,已经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保障能力增强,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满意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Y区的教育也遭遇了城市化发展过快以致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欠缺,教育发展整体均衡但“教育名品”相对缺乏等诸多新问题、新挑战。面对这些问题,Y区从教育的民生本质出发,提出了“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区域教育改革创新的战略目标。在唱响“幸福中国”以及Y区提出的“幸福民生40条”的背景下,Y区的教育以“幸福教育”为主题拉开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
Y区“幸福教育”工程在《Y区教育综合改革规划》《Y区教育综合改革蓝图》的基础上,确立了幸福教育五大攻坚课题:幸福校长办出幸福学校;幸福教师教出幸福课堂;幸福班主任带出幸福班级;幸福学生收获幸福学业;幸福家长实施幸福家教。这成了Y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Y区力争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实现幸福教育,让处于教育各个层面中的人收获幸福,从而追溯到教育的真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孟万金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调研,研制了Y区幸福学校标准、幸福课堂标准和幸福班级标准,为幸福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实提供了有力抓手。
由此涌现出了一些致力于幸福教育工程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和老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学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自上而下地参加由教育局发起的课堂教学改革,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借鉴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并由教育局相关部门对参加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培训。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被要求严格遵循“临帖”“入帖”“破帖”的步骤。所谓“临帖”,即严格模仿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待模仿成熟之后再进行一定的创新。Y区教育局还将这些参加课堂教学改革的学校组织为“幸福课堂校际联盟”,这些学校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被称为“幸福课堂”。第二个阶段是2013年9月之后,Y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第二种类型是在教育局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变革的环境下,学校自发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但又没有严格按照“幸福课堂校际联盟”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类课堂教学改革往往着眼于自身课堂教学的实际以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在改革方式上也比较多样化。但在2013年9月之前,这类改革的“声音”还比较单薄和微弱;2013年9月之后,当全区范围内推动基于学校实际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改革时,这类改革才焕发出动人的生命力。本研究中的三所样本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的,而且这三所学校都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
二、不同变革途径中的样本学校概况
(一)自主、散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Y中学
Y中学是一所区政府投资、2003年开始建造、2004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高中,校园占地面积为121789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为5560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87.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4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占校园面积近1/3。该校建校时间虽然短暂,但其地理位置(区中心)好、师资力量强大等优势使其在Y区已经是比较有名气的学校了。
2004年9月,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启动;2006年,Y中学所在的省也开始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此同时,Y中学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希望通过课程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改变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完善学校素质结构。Y中学根据省有关高中课程改革的文件进行课程改革,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规范地开设了所有必修课程,在确保传统“小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同时,确保必修的“艺术欣赏”和“体育与健康”课的开设。高一至高三共开设了12个艺术选修模块,包括歌唱、吉他演奏、铜管乐、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陶艺、摄影摄像、国画、西画、民乐、动漫和电脑平面制作等;体育模块方面开设了跆拳道、中华武术、篮球、形体训练、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每年的6—7月和9—10月加修游泳必选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任选一个艺术和体育模块,学校也保证艺术和体育模块每周2课时的选修时间,并保障师资和场地。二是精心构建“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课程体系。每周确保3课时以“实验探究”和“专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构建以三个文化节(传统文化节、英语文化节、科普文化节)、三个一工程(进行一次高强度的远足、观看一次高水平的球赛、欣赏一场高雅音乐会)、军训和劳动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课程;形成社区“青年志愿者”和“校园义工”形式的“社区服务”课程。三是开设一系列校本课程,如“心灵驿站”“终身阅读”“跟老外学英语”等;另外,还坚持两周组织一次“Y中学讲坛”。四是调整与高考有关的IB课程,推出9学科、18模块。在高二阶段,不分文理,学生可选择最少6个、最多不超过12个模块;一学期后给学生调整、重选的机会,可选择最多不超过8个选修模块。
经过努力,该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在全市形成较大影响,并成为其他高中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在专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Y中学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予以关注。2012年年底,该校D校长邀请有关教育专家来校指导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小步骤、小环节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并选取高一年级10个班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班级。之后,Y中学根据课堂教学改革试点的经验,进一步在全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组织推动下主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T中学
另一所样本学校是创办于1971年的T中学。这是一所初中,在全区20多所初中里,其综合办学能力是比较好的。T中学以“体验成长快乐,建设幸福家园”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阳光校园”,致力于培养“像阳光一样明亮:热爱生活、勤劳节俭、充满理想、朝气蓬勃;像阳光一样温暖:诚实守信、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像阳光一样灿烂: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健康活泼、乐观向上;像阳光一样多彩:知识丰富、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活力四射”的阳光学生。为实现此目标,该校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国家教育目标,首先对学生的“阳光品质”体系进行了建构,即阳光德育、阳光智育、阳光体育、阳光美育、阳光心理健康教育五个方面,并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实施;尤其是阳光体育、阳光德育和阳光美育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并成为学校的特色。
阳光校园的构建、阳光学子的培养,离不开作为主阵地的课堂教学。T中学在2011年Y区教育综合改革开始之初,便成立了由教育局全面领导、相关科室部门负责指导的“幸福课堂校际联盟”。全校所有年级和所有班级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2011年,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依然按照“五步三查”模式严格进行;但随着实践积累,该校依据学情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做了微调,变“五步三查”为“独学、群学、展示、检测、反思”五个环节。课堂教学改革虽然经过全校师生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面对此情况,T中学的W校长邀请有关专家对该校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诊断和指导。指导专家于2012年11月选取了初一的三个班级(每个班级约50名学生,所有学生在入学之初是随机分班就读的)作为定点观察对象,对这三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进行跟踪指导;在此试点的基础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生存忧患中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Z小学
Z小学创建于1911年,地处山区;现有学生725名,教职工40名,教学班17个;占地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2000余平方米;硬件设施良好,环境优美;教学质量良好,尤其是语文、数学两学科的教学质量名列全区前茅,写作、书画、手抄报、电子琴等特色教育成果累累,并在全区享有一定知名度。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山区家庭外出打工,导致该镇的生源急剧减少。面对这种情况,该镇于2009年开始启动小班化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在孟万金教授等人的指导下,2011年年底,Z小学率先成为“农村小班化‘阿克斯’(ARCS)教育示范基地”;同时,还加入了Y区“幸福课堂校际联盟”,成为14所联盟学校的一员。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和方式,Z小学将“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生本教育理念作为核心理念,以“ARCS动机理论”为指导,将小班化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了学生主体,以“前置性作业”或“导学案”为课堂教学主线(1~3年级以“前置性作业”为主,4~6年级以“导学案”为主),以学定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主要组织形式,有效融合各种教学策略,努力落实生本教学,实现全纳性、个别化、活动化的小班化教学三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除了充分发挥本校教职工的力量参与课堂教学改革,Z小学的W校长还经常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几年来,经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Z小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