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可能的创新点
新经济地理学是近年来经济学界以及地理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新兴学派,虽然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从异质劳动力流动的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及地区收入差距之间内在关联性的文献很少。本研究属于一种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开创性,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异质劳动力区际流动的视角对产业集聚及地区差异予以解释。新经济地理学虽然对劳动力区际流动与产业集聚及地区收入差异之间的内生变动给予合理的解释,但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流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与我国异质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有较大差距。本研究将流动劳动力划分为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工业部门劳动力流动相似,而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因具有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存在着与低技能劳动力流动相异的空间均衡条件。流动劳动力的异质性假定与中国现实更为贴近,因此从异质劳动力流动视角对产业集聚及地区收入差距进行解释也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揭示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存在着知识溢出效应、本地市场效应以及价格指数效应,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所引致的集聚向心力比低技能劳动力流动更强烈,在较高的运输成本下,高技能劳动力流动也能导致产业集聚。通过福利分析可以发现,产业空间均衡状态与地区总福利最大基本能够同时达到,产业集聚在空间达到均衡,形成核心—外围的经济格局时,社会总福利水平也可达到最大。而核心地区由于可享有多样化工业消费品及低运输成本,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外围地区,核心与外围地区之间形成一定的收入差距。
第三,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框架。实证检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难度,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难以获得异质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数据;二是理论分析依托了较多的假定及参数,造成实证检验的困难。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一个实证分析框架,通过前向关联效应与后向关联效应的检验,验证异质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然后对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进行实证检验。在数据处理以及检验方法上,也有一些独特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