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影响分娩的因素

情景导入

王女士,29岁,G1P0,孕40周。因阵发性下腹部疼痛2小时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8次/分,血压100/70mmHg。神清,心肺检查无异常。产科检查:宫高32cm,腹围98cm,胎位LOA,胎心144次/分,宫缩40~45秒/4~5分钟。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你认为:①该孕妇是否已经临产?②据现有病史还需进一步收集评估哪些资料?③该孕妇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有哪些?④给予介绍病区环境及工作人员职责外,还应该为孕妇提供哪些护理措施?

【概述】

分娩(delivery)是指妊娠满28周及其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由母体全部娩出的过程。妊娠满37周至不满42周之间分娩者,称为足月产(term delivery);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周之间分娩者,称为早产(premature delivery);妊娠满42周及其以后分娩者,称为过期产(postterm delivery)。与此期间分娩的新生儿分别称为足月产儿、早产儿以及过期产儿。

影响分娩的因素有4个,即产力、产道、胎儿及产妇的精神心理状态。如果这4个因素均正常,并且能相互适应,胎儿顺利经产道自然娩出者,为正常分娩。

【产力】

产力是指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 正常宫缩是子宫体部不随意、有节律的阵发性收缩。子宫收缩力是分娩的主要产力,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宫缩的作用能够促使宫颈管逐渐消失、子宫颈口扩张、胎先露下降、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正常的宫缩具有节律性、对称性、极性和缩复作用等特点。

(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之一。每次阵缩总是由弱渐强(进行期),并维持一定时间(极期),随后再由强渐弱(退行期),直到消失进入间歇期(图3-2-1-1)。阵缩如此反复,直到分娩全过程结束。宫缩时子宫肌壁血管及胎盘受压,致使子宫血流量减少,对胎儿造成短暂的、轻微的缺氧状态;间歇期,子宫肌肉基本松弛,子宫血流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胎盘血液循环亦恢复。宫缩的节律性对胎儿有利。

图3-2-1-1 临产后正常宫缩节律性示意图

临产开始时,宫缩持续约30秒,间歇期约5~6分钟,宫缩时宫腔压力升高至3.3~4.0kPa;随着产程进展,宫缩逐渐增强,表现为宫缩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强度逐渐增加,间歇期逐渐缩短。当宫口开全之后,子宫收缩持续可达60秒,间歇期仅为1~2分钟,宫腔压力升高可达13.3~20.0kPa。

(2)对称性和极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子宫角部,先以微波形式左右对称地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然后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遍及整个子宫,引起协调一致的子宫收缩,称为子宫收缩的对称性。子宫收缩时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则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约是子宫下段的两倍,此为子宫收缩的极性(图3-2-1-2)。

图3-2-1-2 子宫收缩力的对称性和极性

(3)缩复作用:每次宫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短缩变宽,宫缩之后,肌纤维虽然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作用。随着产程进展,缩复作用使子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子宫颈管逐渐展平直至消失,宫颈口逐渐开大和胎先露不断下降。

2.腹肌、膈肌收缩力 腹肌、膈肌收缩力合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当宫口开全后,胎先露已下降至阴道。每当宫缩时,胎先露部或前羊水囊压迫骨盆底组织与直肠,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动作,产妇主动屏气向下用力。腹肌与膈肌收缩使腹内压增高,辅助胎儿娩出(图3-2-1-3)。产妇在第二产程,特别是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使用腹压,可顺利娩出胎儿。否则,易使产妇疲劳、宫颈水肿,致使产程延长。腹压在第三产程还可以促使胎盘娩出。

图3-2-1-3 腹肌、膈肌收缩

3.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的收缩力能协助胎先露完成内旋转和仰伸等动作,协助胎头娩出。胎儿娩出后,肛提肌收缩力还能协助胎盘娩出。

【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包括骨产道和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通常指真骨盆,是产道的重要部分。骨产道的大小、形状与分娩关系密切。

(1)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表3-2-1-1):为便于理解分娩时胎先露部通过骨产道的过程,将骨盆分为3个假想平面。

表3-2-1-1 骨盆各平面形态特点及其主要径线

1)骨盆入口平面:即真假骨盆的分界面,有3条径线(图3-2-1-4)。其中前后径亦称真结合径,平均为11cm,是胎先露部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图3-2-1-4 骨盆入口平面各径线

2)中骨盆平面:是骨盆腔内的最小平面或最狭窄平面。其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此平面有前后径和横径两条径线(图3-2-1-5)。横径亦称坐骨棘间径,平均值约为10cm,是产科临床重要的径线。

图3-2-1-5 中骨盆平面各径线

3)骨盆出口平面:前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边为耻骨降支和骶结节韧带,后为骶尾关节。它有4条径线(图3-2-1-6)。出口横径亦称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为9cm,是胎先露部通过骨盆出口的重要径线。

图3-2-1-6 骨盆出口平面各径线

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条径线值相加>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2)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骨盆轴是连接骨盆各个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又称产轴。此轴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图3-2-1-7)。分娩时胎儿即沿此轴娩出。

图3-2-1-7 骨盆轴

2)骨盆倾斜度:妇女直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称骨盆倾斜度,一般为60°(图3-2-1-8)。若角度过大,会影响胎头衔接。

图3-2-1-8 骨盆倾斜度

2.软产道 软产道是由子宫下段、子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子宫下段由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部在非妊娠时长约1cm,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拉长、变薄,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宫缩使子宫下段进一步拉长,达7~10cm,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的肌层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被牵拉扩张越来越长(图3-2-1-9)。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之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图3-2-1-10)。

图3-2-1-9 子宫下段形成及宫口扩张

图3-2-1-10 软产道在临产后的变化

(2)子宫颈的变化:妊娠后宫颈变软,初产妇的子宫颈外口仅容1指尖,经产妇则能容纳1指。临产后由于规律宫缩牵拉子宫颈内口的子宫肌及周围韧带的纤维,加之胎先露部支撑前羊水囊呈楔状,致使子宫颈内口向外扩张,子宫颈管形成漏斗形,并逐渐变短直至消失,宫颈外口逐渐扩张。初产妇子宫颈管先消失,随后子宫颈外口扩张;而经产妇则多是两者同时进行(图3-2-1-11)。胎膜多在子宫颈口近开全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颈,使子宫颈口进一步扩张。

图3-2-1-11 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步骤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胎先露部与前羊水囊将阴道上部撑开,破膜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曲、后壁长、前壁短的筒,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使会阴体变薄以利胎儿通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在妊娠期增生肥大,血管变粗,血运丰富,使会阴于临产后可承受一定压力。但是,分娩时如果保护会阴不当,也易造成损伤。

【胎儿】

胎儿的发育和胎位也是影响分娩的重要因素,前者包括胎儿大小及有无畸形。

1.胎儿大小 在分娩过程中,胎儿较大时其头径线亦大,或胎儿过熟时颅骨变硬,胎头的可塑性变小,即使骨盆径线正常,也可引起相对性头盆不称而造成难产。胎头是胎体的最大部位,也是胎儿通过产道最困难的部分。

2.胎位 头位时,在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较易通过产道,产程进展顺利。臀位时,胎臀先娩出,其周径小于胎头,产道不能充分扩张,且胎头娩出时无变形机会而致娩出困难。横位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

【心理因素】

分娩虽然是一个生理过程,从比较生理学来看,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妊娠及分娩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而且随着分娩的临近,大多数产妇会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分娩;担心临产后是否能承受分娩的阵痛以及新生儿的健康等。所以,分娩过程对母子都是重大的心、身应激。母体对应激的反应主要是恐惧与焦虑,这些又可影响分娩过程。母体心理应激可经交感神经中介,影响子宫血液供应而影响胎儿的供氧。

英国产科医生Rend提出,要自然分娩须解除恐惧、紧张与疼痛综合征,产妇因恐惧而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而紧张会对分娩时的肌肉活动产生拮抗作用,造成肌肉痉挛并增加疼痛的感觉。疼痛引起更多的恐惧,恐惧又使其更加紧张,如此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在分娩过程中,产妇的心理状态对分娩影响很大。如产妇了解分娩过程,掌握松弛的技巧,避免产生紧张、恐惧与疼痛综合征,将有助于产妇减轻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较顺利地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