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妊娠生理

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长的过程称妊娠(pregnancy)。卵子受精是妊娠的开始,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内排出是妊娠的终止,全过程约266天。若以末次月经的第1天开始计算,则约280天,即40周,或10个妊娠月(一个妊娠月为4周)。

一、受精及受精卵的发育、输送与着床(图3-1-1-1)

图3-1-1-1 卵子受精与孕卵植入

(一)受精

精子与卵子结合的过程称为受精。受精一般发生在排卵后的12小时内。卵子从卵巢排出后经输卵管伞部进入输卵管内,停留在壶腹部与峡部联接处,与从阴道经宫颈管及宫腔到达输卵管的获能精子相遇而结合。受精后的卵子称为受精卵或孕卵,标志新生命的诞生。

(二)受精卵的发育与输送

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的摆动使受精卵向宫腔移动,同时受精卵不断进行有丝分裂,受精后第3日,分裂成由16个细胞组成的实心细胞团,形似桑葚称为桑葚胚,也称早期囊胚。受精后第4日,桑葚胚进入宫腔并继续分裂发育成晚期囊胚。晚期囊胚外层的细胞称为滋养层,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腔内一侧的细胞团称为内细胞团。

(三)着床

晚期囊胚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着床,也称植入。着床需经过定位、粘附和侵入三个阶段。着床的部位大多数在子宫体腔上部的后壁、前壁或子宫底,后壁最多见。着床约在受精后第6~7天开始,11~12天结束。着床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透明带消失;囊胚滋养层分化出合体滋养层细胞;子宫内膜和囊胚同步发育并相互配合;有足够量的孕酮。子宫有一个极短的敏感期允许孕卵着床。

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与功能

胎儿附属物是指胎儿以外的组织,包括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

(一)胎盘

胎盘是母体与胎儿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是胚胎与母体组织的结合体。

1.胎盘的结构 胎盘由底蜕膜、叶状绒毛膜和羊膜构成。

蜕膜:孕卵植入分泌期的子宫内膜后,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称蜕膜(图3-1-1-2)。依蜕膜与孕卵、子宫壁的关系分为三部分:

图3-1-1-2 早期妊娠子宫蜕膜与绒毛的关系

底蜕膜:位于孕卵与子宫肌层之间的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

包蜕膜:覆盖在孕卵表面的蜕膜,随着孕卵发育逐渐凸向子宫腔,约在妊娠12周时,与真蜕膜贴近并融合,形成胎膜的一部分。

真蜕膜:除底蜕膜、包蜕膜外,覆盖在子宫腔表面的蜕膜,又称壁蜕膜。

(1)底蜕膜:构成胎盘的母体部分,占妊娠足月胎盘很小部分。底蜕膜表面覆盖一层来自固定绒毛的滋养层细胞与底蜕膜共同形成绒毛间隙的底,称蜕膜板。从此蜕膜板向绒毛膜方向伸出一些蜕膜膈,一般不超过胎盘全层厚度的2/3,将胎盘母体面分成肉眼可见的20个左右母体叶。

(2)叶状绒毛膜:叶状绒毛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是妊娠足月胎盘的主要部分。晚期囊胚着床后,滋养层增厚,与内面的胚外中胚层共同组成绒毛膜。胚胎发育至13~21日时,为绒毛膜发育分化最旺盛的时期,此时胎盘的主要结构——绒毛逐渐形成。约在受精后第3周末,当绒毛内血管形成时,建立起胎儿胎盘循环。妊娠足月胎盘的绒毛表面积达12~14m2,相当于成人肠道总面积。与底蜕膜相接触的绒毛因血供丰富,发育良好,称叶状绒毛膜。绒毛末端悬浮于充满母血的绒毛间隙中的称游离绒毛;长入底蜕膜中的称固定绒毛。相邻绒毛间隙之间残留的底蜕膜形成蜕膜膈,将胎盘分成多个胎盘小叶。底蜕膜的螺旋小动脉和小静脉直接开口于绒毛间隙,借动脉压差将动脉血注入绒毛间隙,再经蜕膜小静脉开口回流母体血循环。胎儿血自脐动脉流入绒毛毛细血管网,再经脐静脉入胎体内。绒毛间隙中的母血和绒毛血管内的胎血不直接相通,主要靠渗透、扩散作用进行物质交换。

(3)羊膜:羊膜构成胎盘的胎儿部分,为胎盘的最内层,是附着在绒毛膜板表面的半透明薄膜。此膜光滑,无血管、神经、淋巴,具有一定的弹性,正常厚度为0.05mm。

2.妊娠足月胎盘的大体结构 妊娠足月胎盘呈圆形或椭圆形,重450~650g,直径16~20cm,厚1~3cm,中央厚,边缘薄。胎盘分为胎儿面和母体面。胎儿面呈灰蓝色,光滑、半透明,脐带动、静脉从附着处分支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直达胎盘边缘;母体面呈暗红色,胎盘膈形成若干浅沟分成母体叶。

3.胎盘功能 胎盘功能包括: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出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合成功能、免疫功能。

(1)气体交换:母儿间O2和CO2在胎盘中以简单扩散方式交换,相当于胎儿呼吸系统的功能。

(2)营养物质供应:胎儿体内的葡萄糖均来自母体,葡萄糖是胎儿热能的主要来源,以易化扩散方式通过胎盘。氨基酸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自由脂肪酸能较快地通过胎盘。电解质及维生素多数以主动运输方式通过胎盘。胎盘中含有多种酶,如氧化酶、还原酶、水解酶等,可将复杂化合物分解为简单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也能将简单物质合成后供给胎儿。免疫球蛋白IgG例外,其分子量较大却能通过胎盘,可能与血管合体膜表面有专一受体有关。

(3)排出胎儿代谢产物:胎儿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肌酸等,经胎盘送入母血,由母体排出体外。

(4)防御功能:胎盘的屏障作用极有限。病毒、细菌、弓形虫、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有害药物,均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致畸甚至死亡。母血中免疫抗体如IgG能通过胎盘,胎儿从母体得到抗体,使其在生后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力。

(5)合成功能:胎盘主要合成多种激素和酶。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约在受精后第6天受精卵滋养层形成时,开始分泌微量HCG,受精后10天左右即可用放射免疫法自母血中测出,为诊断早孕的敏感方法之一。HCG在妊娠早期分泌量增加很快,约2天即增长一倍,至妊娠8~10周血清浓度达最高峰,为50~100K U/L,持续10天左右后迅速下降,至妊娠中晚期血清浓度仅为峰值的10%,持续至分娩。分娩后若无胎盘残留,约于产后2周内消失。

HCG由α、β两个亚基组成,临床上多测定母体血清中HCG-β亚基。HCG的主要功能有:①作用于月经黄体,使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增加激素的分泌以维持妊娠。② HCG-β亚基能促卵泡成熟活性、促甲状腺活性及促睾丸间质细胞活性。③ HCG与尿促性素(HMG)合用能诱发排卵。④ HCG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免疫性,能以激素屏障保护滋养层不受母体的免疫攻击。

2)人胎盘生乳素(H PL):于妊娠5~6周用放免法可在母血中测出H PL,随妊娠进展和胎盘逐渐增大,其分泌量持续增加,至妊娠34~36周达高峰,并维持至分娩。H PL值于产后迅速下降,约在产后7小时即测不出。

H PL的主要功能有:①促进腺泡发育,为产后泌乳做好准备;②增加蛋白质合成;③将葡萄糖运送给胎儿,促进胎儿生长。因此,H PL是通过母体促进胎儿发育的重要“代谢调节因子”。

3)雌激素:雌激素于妊娠期间明显增多,主要来自胎盘及卵巢。于妊娠早期,主要由黄体产生雌二醇和雌酮。于妊娠10周后,胎盘接替卵巢产生更多量雌激素,至妊娠末期雌三醇值为非孕妇女的1000倍,雌二醇及雌酮值为非孕妇女的100倍。

4)孕激素:妊娠早期,孕激素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自妊娠8~10周胎盘合体滋养细胞是产生孕激素的主要来源。随妊娠进展,母血中孕酮值逐渐增高,至妊娠足月可达312~624nmo1/L,孕激素在雌激素协同作用下,对妊娠期子宫内膜、子宫肌层、乳腺以及母体其他系统的生理变化起重要作用。

5)缩宫素酶:主要使缩宫素分子灭活,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胎盘功能不良时,血中缩宫素酶活性降低,见于死胎、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FGR)。

6)耐热性碱性磷酸酶:妊娠16~20周母血中可测出此酶。随妊娠进展而增多,直至胎盘娩出后其值下降,产后3~6日内消失。多次动态测其数值,可作为胎盘功能检查的一项指标。

7)免疫功能: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类似同种异体移植,但是母体并不发生排斥胎儿的现象,这可能与母体胎盘对胎儿组织有免疫耐受功能有关。对这种免疫功能的机制需进一步探讨。

(二)胎膜

胎膜(fetal membranes)由平滑绒毛膜及羊膜组成。胎膜内层为羊膜,与覆盖胎盘胎儿面及脐带的羊膜层相连形成羊膜腔,贮存羊水。胎膜外层为平滑绒毛膜,妊娠晚期与羊膜紧密相贴,但能与羊膜完全分开。胎膜具有防止病原体进入羊膜腔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物质交换、参与羊水循环等功能。

(三)脐带

脐带(umbilical cord)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带状器官,是母体及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其一端连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妊娠足月胎儿的脐带长30~100cm,平均约55cm,表面被羊膜覆盖呈灰白色。脐带内有一条脐静脉、两条脐动脉及胶样结缔组织(华通胶),胶样结缔组织有保护脐血管的作用。若脐带受压致使血流受阻时,缺氧可致胎儿窘迫,甚至危及胎儿生命。

(四)羊水

羊膜腔内的液体称羊水(amniotic fluid)。

1.羊水的来源 妊娠早期的羊水,主要是母体血清经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妊娠16~18周后,胎儿尿液是羊水的重要来源。

2.羊水的平衡 羊水在羊膜腔内不断地进行着液体交换,以保持羊水量的相对恒定。母体与羊水的交换,主要通过胎膜,胎膜在羊水的产生和吸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母体与胎儿间的液体交换,主要通过胎盘,每小时约3600ml;羊水与胎儿的交换,消化道是一重要途径,妊娠足月胎儿每日吞咽羊水500~700ml,经消化道进入胎儿血循环,形成尿液再排至羊膜腔中,此外,胎儿呼吸道、泌尿道以及角化前皮肤均参与了羊水的吸收交换与平衡。

3.羊水量、性状及成分

(1)羊水量:妊娠8周时5~10ml,妊娠10周时约30ml,妊娠20周时约400ml,妊娠38周时约1000ml。此后羊水量逐渐减少,妊娠足月时羊水量约800ml。过期妊娠时,羊水量明显减少,可少至300ml以下。

(2)羊水性状及成分:羊水呈弱碱性,pH值约为7.20,妊娠早期为无色澄清液体,足月时略混浊,不透明,内含胎脂、上皮细胞、毛发、激素和酶,且酶含量较母血清中明显增加。

4.羊水的功能

(1)保护胎儿:防止胎儿受到挤压、胎体畸形及胎肢粘连;保持羊膜腔内恒温;避免脐带直接压迫导致胎儿窘迫;利于胎儿体液平衡;第一产程初期,羊水直接受宫缩压力能使压力均匀分布,避免胎儿局部受压。

(2)保护母体:减少因胎动所致的不适感;临产后,前羊水囊扩张子宫颈口及阴道;破膜后羊水冲洗阴道以减少感染机会。

三、胎儿

(一)胎儿发育的特征

妊娠8周前称胚胎,是主要器官分化形成时期;从第9周起称胎儿,是各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胎儿各周发育的特征如下(图3-1-1-3):

图3-1-1-3 胎儿的发育

1.8周末 胚胎初具人形,各内脏器官的原基已形成。超声显像可见早期心脏形成并有胎心搏动。此期,胎儿感染病毒,受放射线或某些药物的影响,可引起胎儿畸形。

2.12周末 胎儿身长约9cm,体重约14g,顶臀长6~7cm。外生殖器已发育,部分可辨出性别。胎儿四肢可活动,肠管已有蠕动,指(趾)已分辨清楚,指(趾)甲形成。

3.16周末 胎儿身长约16cm,体重约110g,顶臀长12cm。从外生殖器可确定胎儿性别。头皮已长出毛发,胎儿已开始出现呼吸运动。皮肤菲薄,呈深红色,无皮下脂肪。部分经产妇已能自觉胎动。

4.20周末 胎儿身长约25cm,体重约320g。皮肤暗红,出现胎脂,全身覆盖毳毛,开始出现吞咽、排尿功能。检查孕妇时可听到胎心音。

5.24周末 胎儿身长约30cm,体重约630g。各脏器均已发育,皮下脂肪开始沉积,因量不多使皮肤仍呈皱缩状,出现眉毛及眼毛。

6.28周末 胎儿身长约35cm,体重约1000g。皮下脂肪沉积不多。皮肤粉红,有时可有胎脂。胎儿可以有呼吸运动,此期出生后易患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32周末 胎儿身长约40cm,体重约1700g。皮肤深红,面部毳毛已脱落,生活力尚可。出生后注意护理,可以存活。

8.36周末 胎儿身长约45cm,体重约2500g。皮下脂肪较多,毳毛明显减少,面部皱褶消失。指(趾)甲已达指(趾)端。胸部、乳房突出,睾丸位于阴囊。出生后能啼哭及吸吮,生活力良好。此时出生基本可以存活。

9.40周末 胎儿身长约50cm,体重约3000g。发育成熟,胎头双顶径>9.0cm。皮肤粉红色,皮下脂肪多,头发粗,长度>2cm。外观体形丰满,除肩、背部有时尚有毳毛外,其余部位的毳毛均脱落。足底皮肤有纹理,指(趾)甲超过指(趾)端。男性胎儿睾丸已降至阴囊内,女性胎儿大小阴唇发育良好。出生后哭声响亮,吸吮能力强,能很好存活。

胎儿身长是逐渐增长的,临床上常用新生儿身长作为判断胎儿月份的依据。

妊娠20周以前:胎儿身长(cm)=妊月的平方;

妊娠20周以后:胎儿身长(cm)=妊月× 5。

(二)胎头结构

足月胎头是胎体最大部分,其大小、硬度、形状及姿势均可影响分娩进展。

1.胎头结构

(1)组成:胎头颅骨由2块顶骨、2块额骨、2块颞骨及1块枕骨等7块扁骨组成。

(2)颅缝:颅骨之间的缝隙称颅缝。两顶骨之间为矢状缝,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额骨与顶骨之间为冠状缝;两额骨之间为额缝;枕骨与顶骨之间为人字缝。

(3)囟门:颅缝交界空隙较大处称囟门。位于胎头前方的菱形空隙称前囟门(大囟门),由矢状缝、冠状缝与额缝汇合而成。位于胎头后方的三角形空隙称后囟门(小囟门),由矢状缝与人字缝汇合而成(图3-1-1-4)。

图3-1-1-4 胎头颅骨、颅缝、囟门及径线

临产后通过检查胎头的矢状缝及大、小囟门等与骨盆前后左右横的关系,可以判断胎位及有无头盆不称。颅缝与囟门均有软组织遮盖,在分娩过程中通过颅骨轻度重叠,头颅变形缩小,有利于胎头的娩出。

2.胎头径线

(1)双顶径: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平均9.3cm,是胎头的最大横径,B超测定此值可判断胎儿大小。

(2)枕下前囟径:自前囟门中点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平均9.5cm。分娩时胎头俯屈后以此径线娩出。

(3)枕额径:自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平均11.3cm,是胎头衔接时的径线。

(4)枕颏径:自颏骨下方中点至后囟门顶部的距离,平均13.3cm。

四、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与和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下,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并为分娩做准备。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

1.子宫

(1)子宫体:子宫体随着妊娠的进展而逐渐增大变软,至妊娠足月时子宫达到35cm×25cm×22cm;宫腔容量增至约5000ml,较非孕时增加1000倍;子宫重量增至约1000g,较非孕时增加20倍;子宫肌壁厚度非孕时约1cm,孕中期逐渐增厚达2.0~2.5cm,至孕末期又渐薄,妊娠足月时厚度为0.5~1.0cm。子宫增大最初受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以后则因宫腔内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妊娠早期,子宫呈球形或椭圆形且不对称。妊娠12周以后,增大的子宫渐呈均匀对称并超出盆腔,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触及。妊娠晚期的子宫呈不同程度右旋,与乙状结肠在盆腔左侧占据有关。

子宫各部的增长速度不一,宫底部在妊娠后期增长最快。由于宫体部含肌纤维最多,子宫下段次之,宫顶最少,故临产后子宫阵缩由宫底部向下递减。子宫动脉由非孕时屈曲至妊娠足月时变直,以适应胎盘内绒毛间隙血流量增加的需要。妊娠足月时,子宫血流量较非孕时增加4~6倍。当宫缩时,子宫血流量明显减少。

自妊娠12~14周起,子宫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称Braxton Hicks收缩,可由腹部检查时触知,孕妇有时自己也能感觉到。特点为稀发和不对称,其强度及频率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但宫缩时宫腔内压力不超过1.3~2.0kPa(10~15mmHg),故无疼痛感觉。

(2)子宫峡部:非孕时长约1cm,妊娠后变软,妊娠10周时子宫峡部明显变软;妊娠12周以后,子宫峡部逐渐伸展拉长变薄,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临产后可伸展至7~10cm,成为产道的一部分,此时称子宫下段。

(3)宫颈:妊娠早期,宫颈外观肥大、变软、呈紫蓝色。宫颈管内腺体肥大,宫颈黏液增多,形成黏稠的黏液栓,保护宫腔免受外来感染。接近临产时,宫颈管变短并出现轻度扩张。由于宫颈鳞、柱状上皮交接部外移,宫颈表面出现糜烂面,称假性糜烂。

2.卵巢 卵巢略增大,停止排卵。

3.输卵管 输卵管充血、水肿、伸长,基质中可见蜕膜细胞,有时黏膜呈蜕膜样改变。

4.阴道 阴道黏膜变软,充血水肿呈紫蓝色;阴道皱襞增多,伸展性增加;阴道脱落细胞增加,分泌物增多常呈白色糊状;阴道上皮细胞含糖原增加,乳酸含量增多,使阴道分泌物pH值降低,不利于一般致病菌生长,有利于防止感染。

5.外阴 外阴部充血,皮肤增厚,大小阴唇色素沉着,大阴唇内血管增多及结缔组织变松软,故伸展性增加。小阴唇皮脂腺分泌增多。

(二)乳房的变化

乳房腺管、腺泡增生,乳房增大。乳头、乳晕着色,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小隆起,称蒙氏结节。在妊娠后期,尤其近分娩期挤压乳房时可有数滴黄色液体逸出,称初乳。

(三)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1.心脏 随着子宫的增大,膈肌升高,心脏向左、上、前移位,更贴近胸壁,心尖搏动左移约1cm,心浊音界稍扩大;心搏出量增加,心率加快,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脏移位使大血管轻度扭曲,加之血流量增加及血流速度加快,在多数孕妇的心尖区可听及Ⅰ~Ⅱ级柔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产后逐渐消失。心电图因心脏左移出现轴左偏。

2.心排出量 妊娠期心排出量增加,对维持胎儿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心排出量约自妊娠10周开始增加,至妊娠32周达高峰,左侧卧位测量心排出量较未孕时约增加30%。孕妇心排出量对活动的反应较未孕妇女明显。临产后,特别在第二产程期间,心排出量显著增加。

3.血压及静脉压 妊娠早、中期血压偏低,妊娠晚期血压轻度升高。一般收缩压无明显变化,舒张压因外周血管扩张、血液稀释及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而轻度降低,使脉压稍增大。孕妇体位影响血压,坐位高于仰卧位。妊娠后盆腔血液回流入下腔静脉的血量增加,加之右旋而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使下肢、外阴及直肠静脉压升高,易发生下肢、外阴静脉曲张和痔。侧卧位时能解除子宫的压迫,改善静脉回流。若长时间处于仰卧位姿势,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随之减少使血压下降,称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

4.血液

(1)血容量:血容量于妊娠6~8周开始增加,妊娠32~34周达高峰,其中血浆约增加1000ml,红细胞约增加500ml,出现血液稀释。

(2)血液成分:

1)红细胞:妊娠期骨髓不断产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由于红细胞增加和胎儿生长及孕妇各器官生理变化的需要,孕妇容易缺铁,应在妊娠中、晚期开始补充铁剂,以防血红蛋白值过分降低。

2)白细胞:自妊娠7~8周开始轻度增加,妊娠30周达高峰,为(10~15)× 109/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3)凝血因子: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于妊娠末期可达4~5g/L;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可高达100mm/h;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妊娠期间纤溶活性降低。

4)血浆蛋白:由于血液稀释,从妊娠早期开始降低,至妊娠中期血浆蛋白为60~65g/L,主要是白蛋白减少,约为35g/L,以后持续此水平直至分娩。

(四)其他系统的变化

1.消化系统 妊娠早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喜食酸咸食物,上腹部饱满。受大量雌激素影响,齿龈肥厚,易患齿龈炎致齿龈出血。牙齿易松动及出现龋齿。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酸性内容物可反流至食管下部产生“烧心”感。肠蠕动减弱,易出现便秘,常引起痔疮或使原有痔疮加重。肝脏不增大,肝功能无明显改变。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道平滑肌松弛,胆汁稍黏稠使胆汁淤积。妊娠期间容易诱发胆石病。

2.呼吸系统 妊娠早期,上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抵抗力减低,易发生感染;妊娠后期,因横膈上升,平卧时有呼吸困难感。

3.泌尿系统 妊娠期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约15%孕妇饭后也可出现糖尿。妊娠12周前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以及妊娠末期胎先露压迫膀胱均可引起尿频。受孕激素影响,输尿管轻度扩张,张力下降,蠕动减弱,尿流缓慢,易发生急性肾盂肾炎。由于右侧输尿管受右旋子宫的压迫,故右侧肾盂肾炎多见。

4.内分泌系统

(1)垂体:①促性腺激素:妊娠期腺垂体增生肥大明显,但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由于妊娠黄体、胎盘分泌大量雌激素及孕激素,对下丘脑及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使促性腺激素(包括FS H及L H)分泌减少,故妊娠期间卵巢内的卵泡不再发育成熟,也无排卵。②催乳激素:妊娠7周开始增多,随妊娠进展逐渐增量,妊娠足月分娩前达高峰约150μg/L,为非孕妇女时的20倍。催乳激素有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为产后泌乳做准备。分娩后若不哺乳,于产后3周内降至非孕时水平,哺乳者则多在产后80~100日或更长时间才降至非孕时水平。

(2)肾上腺皮质:①皮质醇:妊娠期皮质醇增多,但仅有10%的游离皮质醇起活性作用,故孕妇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表现。②醛固酮:妊娠期醛固酮增加,但仅有30%~40%的游离醛固酮起活性作用,故不致引起过多水钠潴留。③睾酮:妊娠期睾酮略有增加,表现为孕妇阴毛及腋毛增多、增粗。

(3)甲状腺:妊娠期由于腺组织增生和血运丰富,甲状腺呈均匀增大,约比非孕时增大65%。受大量雌激素影响,肝脏产生的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增加2~3倍。血循环中的甲状腺激素虽增多,但游离甲状腺激素并未增多,故孕妇通常无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孕妇与胎儿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均不能通过胎盘,而是各自负责自身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5.其他

(1)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于妊娠早期稍下降,妊娠中期逐渐增高,至妊娠晚期可增高15%~20%。

(2)体重:于妊娠13周后逐渐增加,平均每周增加350g,至妊娠足月时,体重共约增加12.5kg。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或过少,均可影响孕妇与新生儿健康。对于妊娠前体重过低的孕妇可适当多增加一些体重。因受激素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

(3)碳水化合物代谢:妊娠期胰岛功能旺盛,分泌胰岛素增多,故孕妇空腹血糖值稍低于非孕妇女,做糖耐量试验时血糖增高幅度大且恢复延迟。已知于妊娠期间注射胰岛素后降血糖效果不如非孕妇女,提示靶细胞有拮抗胰岛素功能或因胎盘产生胰岛素酶破坏胰岛素,故妊娠期间胰岛素需要量增多。

(4)脂肪代谢:妊娠期肠道吸收脂肪能力增强,血脂增高,脂肪能较多积存。妊娠期能量消耗多,糖原储备减少。若遇能量消耗过多时,体内动用大量脂肪使血中酮体增加,发生酮血症。孕妇尿中出现酮体多见于妊娠剧吐时,或产妇因产程过长、能量过度消耗使糖原储备量相对减少时。

(5)蛋白质代谢:孕妇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呈正氮平衡状态。孕妇体内储备的氮,用于供给胎儿生长发育、子宫和乳房的增大和分娩期的消耗。

(6)水代谢:妊娠期机体水分平均约增加7L,水钠潴留与排泄形成适当比例而不引起水肿。但至妊娠末期,组织间液可增加1~2L。

(7)皮肤:妊娠期因垂体分泌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增加以及雌激素、孕激素明显增多,使孕妇面颊、乳头、乳晕、腹白线及外阴等处出现色素沉着。面颊呈蝶形分布的褐色斑称妊娠斑。由于子宫增大,腹壁皮肤弹力纤维过度伸展而断裂,使皮肤出现紫色或淡红色条状裂纹,称妊娠纹。产后变成银白色,持久不退。

(8)骨骼、韧带:部分孕妇可感觉腰骶部及肢体疼痛不适,可能与骨盆关节、韧带松弛有关。妊娠期,如严重缺钙可引起骨质疏松,出现骨骼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