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文献研究综述
近10年来,围绕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及应用成果,推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等服务理论和实践,出版领域也出现了不少针对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但由于我国出版集团成立时间较晚,研究大多偏重于图书出版单位的评价体系构建,很少涉及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本章主要从国内外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论文、专著、报告等出版物入手,进而梳理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系统总结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现状,探究其发展脉络。
0.2.1 一般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企业集团是指在产权上相互结合的企业联合体,它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以资本为纽带,由多个独立的核心企业组成,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与单一企业相比,企业集团有着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多样性、以产权为主要纽带、多层次性等。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是在竞争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应用经济学的相关工具、模型与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集团竞争力的显示性现象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做出描述性的分析与判断,用以评价不同企业集团的竞争力状况。
目前国内外针对企业集团设计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并不多见,大多数仍沿用一般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过程与竞争资产互相作用的产物,包含十个方面的要点,并设计了以一个国家所有企业为整体对象的“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在国际上较有权威性。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他的如平衡记分卡法、《财富》500强评价指标体系、《福布斯》评价方法与《商业周刊》评价方法则是较为常用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我国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出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如胡素华在《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确定了子公司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求出每个子公司的竞争力,以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为权重,通过加权算术平均法求出子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进行整体合理性评价,两者各占0.5的权重,综合计算出企业集团竞争力。该体系结合了企业集团的特点,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指标选择较少,测评面不全,也未设置具体权重,实践性并不强,参见图0-1。
图0-1 企业集团子公司综合评价与整体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
葛夫财提出了一套以企业内部能力为基准的大型企业集团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作为竞争性分析的工具。这套指标体系包括四大类指标:公司价值指数、公司营运力指数、公司整合力指数与企业家指数,避免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分离评价。但该指标体系也存在较多的缺陷,如未能对指标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进行研究,对环境的影响因素考虑较少,定性考核指标数量过多等,如表0-1所示。
表0-1 大型企业集团战略性业绩指标考核体系
戴文涛从国际竞争力角度构建了大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并设计了相关评价模型,通过加法模型将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的两大要素——竞争能力与竞争机制叠加,形成综合竞争力指数CPI来反映大企业集团竞争力的状况。不足之处则在于定性评价指标数过多,如战略管理、劳动人事管理、集权与分权情况等均无法量化衡量,影响其实际可操作性,参见表0-2。
表0-2 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
林森基于企业素质内涵与构成要素的理论,从基本素质、能力素质和效益素质三个方面构建了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企业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和客观地评价企业集团的竞争力。该指标体系设置了相关权重,便于实际测评,但要素层部分指标指代不明确,如外部资源配置力、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利益相关方平衡能力等,如表0-3所示。
表0-3 大型集团企业素质模型评价分类要素权重表
以南开大学李维安教授为首的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公司治理与发展报告》,针对上市集团公司的特征,将公司治理指数与上市公司发展相结合,以公司治理评价为基础,从股东权益与控股股东、董事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与监事会、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等六个维度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并生成评价指数,共计80余个评价指标。此评价体系能够综合、持续、动态地反映我国上市集团公司的公司治理竞争力,其中一级与二级指标参见表0-4。
表0-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价系统
国家统计局的大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现今较完整且通用的企业集团评价指标体系,由生存力、发展力、潜力和机制四个一级指标构成,能结合企业集团的特征作出有效评价,参见图0-2。
图0-2 大企业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
0.2.2 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共有581家图书出版单位和36家出版集团。因此本节将出版企业按这两大类分别进行文献梳理,即一类是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一类是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0.2.2.1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竞争力评价研究是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一直受到持续广泛的关注。政府部门与出版学界也对图书出版单位的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官方发布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中,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于2004年制定的《上海市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办法》较早对出版社的社会效益提出了考核指标,如表0-5所示,评估办法强调了出版社的社会效益,体现了出版的导向原则,能较好地考察图书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充分体现行业管理的相关原则,引导图书出版单位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但由于市场经济下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的评价不能仅由社会效益体现,还要考虑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因此该表无法用作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此外,指标的选择侧重于出版物的质量标准,也无法全面衡量图书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
表0-5 上海市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办法
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2》制定了出版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值,参见表0-6。该指标体系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及补充资料等五个方面来衡量图书出版单位的绩效,能较好地反映图书出版单位的运行情况。但由于该指标体系反映的是各行业运行状况的标准值,选择的多为财务绩效定量指标,因此仅能考察图书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而无法对出版图书单位自身的特殊性与文化责任进行测度。
表0-6 2012版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新闻出版总署于2008年颁布了《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以下简称《评估办法》,并在当年对全国的图书出版单位进行了等级评估,参见表0-7。《评估办法》从图书出版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及附件项目等四大项来考察出版单位,既能体现出版单位的经济实力,也强调了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考核指标体系。但指标未能进行权重的分配,并且部分指标过于含糊,如公益事业、制度建设等均没有具体指明考核的内容。此外还存在部分指标过于陈旧的情况,如随着出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普及,主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指标已无法体现出版单位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时,该体系未能体现出版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用作现代出版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评价稍显欠缺。
表0-7 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
出版学界也针对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构建了各式评价指标体系。以王晓峰为主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中国图书出版资源基础数据库”课题组发布的《“九五”期间中国图书出版社市场竞争评估初探》中构建了中国图书出版社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0-8所示。这个指标体系采用了大量描述性的定量指标,如总品种份额水平、平均印数、新出平均印数等,但存在指标没有细化、指标选择不足以衡量出版社的经营水平等问题。
表0-8 “九五”期间中国图书出版社市场竞争评估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李竹荣、董克柱等在《中国传媒产业效益评价研究》一书中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出版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两大块,参见表0-9。前者包括出版企业规模指标、市场份额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与资本积累率等六项具体指标;后者包括出版物内容质量、获奖出版物情况、再版重印率等十项具体指标。同时确定了指标权数,如经济效益指标权重为70%,社会效益指标权重为30%。这套指标考虑到了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但没能解释清权重的来源以及提出更细化的指标,因而可操作性较低。
表0-9 出版企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刘拥军将影响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水平的相关指标划分为结果性指标与成因性指标两大类,其中结果性指标者包括图书出版单位的生产力、销售力、赢利力和影响力四项;成因性指标包括资源力和组织力两项,具体指标参见表0-10(括号内为相关权重分配)。这套指标能较好地概括出版单位的竞争力来源,并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配。但其中部分指标指代模糊,如社长的个人名气、媒体亮相度、员工士气等,没有说明考核的具体内容,降低了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此外,社会效益在指标体系中只占到0.013的权重,明显不符合当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文化产业发展原则。
表0-10 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水平相关指标
续表
刘丽华和姚德海也对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进行了指标体系设计,从市场因素、能力因素与风险因素三方面出发,构建了包含了12个二级指标与76个三级指标的出版社竞争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来考察出版社的竞争能力,相对全面,参见表0-11。但部分指标指代模糊,没有明确具体考察内容,如相关制度的科学性、政府经济政策对出版社的影响、出版社企业文化适应性等。此外,没有为相关指标设定权重也是一个较大的遗憾。
表0-11 出版社竞争力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顾金亮的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相对而言更能体现现代图书出版单位竞争力的特性,选取的8个一级指标都比较有代表性,二级指标包含了硬指标与软指标,能较全面地反映图书出版单位的竞争力。但有的指标表述不清,如某类图书的市场销售码洋排名,这个指标就可用多种细分指标来表示;编辑、出版、发行业务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得到支持的比例也很难计算得出,因此实践操作性并不强,参见表0-12。
表0-12 出版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徐小傑博士的《图书出版产业评价体系》一书中,对图书出版单位也进行了竞争力的研究,如表0-13所示。他的创新点在于从相关利益者角度入手,构建了基于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及慈善责任的图书出版单位评价指标体系,增加了图书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比重,指标制定也较为详细。但这份指标体系也存在着一定不足,一是部分指标有重叠情况,如生产能力中的图书内容质量、图书编校质量与图书印装质量与法律责任中的图书出版物内容质量合格率、图书出版物印刷质量合格率两项指标重复;二是部分指标过于含糊不易考核,比如消费者投诉情况、是否有歧视现象等;三是未能设置相应权重,只提供了评价的框架,没有进行详细解释与运用标准设计;四是各级指标数不统一,如一级指标经济责任下有二级与三级指标,但一级指标伦理责任下只有一个三级指标,容易导致进行权重分配时由于各级指标数不同产生误差。
表0-13 相关利益者视角下的图书出版单位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
在国际上,两个较有影响力的应用性研究成果分别是2000年英国商务部发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版业:英国出版媒介产业竞争力分析(主报告)》和2005年欧洲出版委员会公布的《欧洲出版竞争力评估报告》,均部分涉及出版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
0.2.2.2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在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方面,官方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旗下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课题组每年发布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选取企业的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四项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得出出版企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排名,虽然排名局限于经济规模方面,但仍具备较强的影响力,是目前出版蓝皮书对出版集团排名时所选用的方法。
由于我国出版集团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学者们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多,目前已设计出的指标体系共有两个,一是彭兆平、熊正德设计的基于模糊灰色分析的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法,从资源因素、财务能力因素、运营能力因素以及发展能力因素四个角度出发,构建出版集团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参见图0-3。但该指标体系未能很好体现出版集团与出版企业竞争力上存在的不同之处,评价指标的选择与企业评价较为相似,对集团的母子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方面均未涉及,不能很好地衡量出版集团竞争力。
图0-3 基于模糊灰色分析的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
耿乃凡设计的出版集团竞争力指标体系主要从集团的战略过程竞争力、技术过程竞争力、组织过程竞争力、界面过程竞争力和市场化过程竞争力五个维度及动态因子共六个方面分析出版集团竞争力,参见图0-4。这份指标体系同样忽略了出版集团与出版企业的不同,虽然里面有提及集团战略共识性等个别涉及集团竞争力的指标,但整体上仍未能体现出集团经营的特色。此外,该指标体系也只提供了一个评价的框架,许多概念非常模糊,如营销渠道的管理、市场竞争动态、对变革的适应性等,很难进行量化与评价,导致实际可操作性较差。
图0-4 出版集团综合竞争力评价框架
综上所述,政府与国内学者对于我国出版图书经营单位竞争力的研究较多,也较为全面,存在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但出版集团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官方只有针对经济规模的评价,国内学者也多未涉及这一领域。出版集团是出版产业发展的领头军,为其制定科学的竞争力评价体系意义重大,本书将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出版集团竞争力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