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吴淞开埠
淞兴路同泰路有吴淞开埠纪念广场,广场西边墙上的开埠广场纪念牌铭文简述了吴淞镇概况及其开埠历程——
大江东去,黄浦北泄,两水相激,奔腾入海,成吴淞之奇观,显天地之壮采。通五洲,连九派,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洵为申城之门户,七省之锁钥,工商之重镇,海防之要塞。
吴淞开埠纪念碑
鸦片战起,吴淞凌夷。神州板荡,民族危亡。英烈前驱,喋血炮台,谱写御侮之篇章。将士救亡,奋战疆场,掀起抗敌之怒涛。我中华儿女,势挽积贫积弱之颓势,力臻富国富民之目标。清末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奏准自主开埠,以绝列强觊觎之念。二十世纪初叶,南通钜子张謇再行开埠,以明华夏勤谨之心。于是机械、纺织,初露端倪。铁工、电力,渐透声光。学堂星罗而棋布,巨轮横海而溯江。鹏程发轫,格局甫成。嗣有革命前行擘划国家昌盛之方略,志士仁人绘制工商兴旺之鸿篇。济济先辈,筚路蓝缕,耿耿丹心,励精图治,功在祖国,名垂青史!
……
郑观应
清同治年起,郑观应等有识之士就呼吁吴淞开埠,既方便外商进出口货物的运输,又维护本国权益。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两江总督刘坤一顺应民意,向清政府奏请将吴淞自动辟为商埠。清政府准奏,总理衙门规定:开埠地址北起炮台湾,南至黄浦江畔的牛角桥(今军工路集装箱码头南)。
昔日吴淞口
当年八月十一日(9月26日),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刘坤一委派沪道蔡钧为开埠督办,成立清查滩地局,负责清丈开埠界址。吴淞自强军营务处沈敦和主持勘定开埠地段,其范围北起炮台湾,南至牛角桥,蕰藻浜以北地区以泗塘河为界,以南地区以距黄浦江三里为界,自行筑路、设铺,作为中外公共商场。所用土地分三等作价:蕰藻浜南北均自黄浦江起一里范围内为上等,每亩作价160两白银;由此西进一里,即距黄浦江二里处为中等,每亩作价120两白银;再西进一里,即至西边界止为下等,每亩作价80两白银。同时拟订了《吴淞开埠租买土地章程》。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工程总局在蕰藻浜北开工筑路,两年内建成外马路(今淞浦路东段)、永清路(今淞宝路南段)、上元路(今塘后路)、金山路(今已湮没)、常熟路(今水产路)、新宁路(今塘后支路)、民康路、镇海路(今东浦路)、中兴路(今北兴路)等吴淞商埠马路,以永清路为衔接街区的枢纽。同时,拆毁妨碍商务的吴淞西炮台。为方便南北交通,在蕰藻浜口建长50余丈、阔6丈的木质大桥,但不久因浜口水流湍急而倾圮。后又改建于淞沪铁路桥东侧,即今吴淞大桥前身。同时重筑拆毁20年之久的吴淞铁路,并于当年冬天延伸至炮台湾,即淞沪铁路。其后,淞沪铁路南端与沪宁铁路相连,使吴淞的铁路交通伸展到国内外广大腹地。
光绪年间吴淞炮台大门
开埠期间,吴淞辟街筑路、批地建房、列肆成市,为整个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列有黄浦江航道疏浚条款。此后,随着吴淞口、黄浦江口航道的疏通,商船进出便利。但因吴淞不设租界,外商享受不到特权,外资企业中止了向吴淞口的转移。
张謇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壮大,有识之士又把目光投向吴淞这块宝地。大战结束不久,即筹备第二次开埠,由著名实业家张謇出任督办,在勘测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吴淞开埠计划》。民国9年(1920年)11月,在上海九江路设筹备处。翌年2月,设吴淞商埠局,办公处设于吴淞提镇行辕旧址(今吴淞中学内)。
吴淞第二次开埠的范围较前大为扩展,初定区域南起闸北与租界毗邻,北至宝山城北之采淘港(今马路河出口段北侧),西至刘行、大场。后因南界与沪北工务局辖区重叠引起纠纷,经各方调停,大体确定以走马塘穿过江湾沿铁路至袁长河为界。经三年筹备,完成全埠测量,并筹划兴办市政设施。
民国13年(1924年),因军阀混战,商埠局经费短缺,加上一战后各国资本势力卷土重来,吴淞第二次开埠中止。
吴淞二次开埠纪念合影
吴淞机厂
但就在两次开埠期间,一批近代工业先后在此落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础。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占地280亩的吴淞机厂(戚墅堰机厂前身)建成。民国4年(1915年),张华浜修理工场(东海船厂前身)建成。民国8年(1919年),宝明电厂建成,向吴淞、宝山县城供电。同年,沪上巨商聂其杰、聂其琨建大中华纱厂(上棉八厂二纺前身)。次年,王正廷、张英甫等巨商建华丰纱厂(上棉八厂一纺前身)。同时建立的还有中国铁工厂。
一波三折的吴淞开埠,被载入史册。
大中华纱厂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