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贪婪之心不起,无妄念得清闲

每个人仅需一杯水就足够

每个人都有贪欲。一个人已经拥有一块砖,还会想着要更多的砖来盖一座房子;一个人拥有一杯水,还想着要一池塘的水来灌溉土地。一个人拥有多少才算足够?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容易回答。因为人的贪念像无底洞一样,看不到边际,揣测不清它的深浅。

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和贪婪为自己寻求更多的东西。金钱、权势、声誉都成为人们角逐的对象。然而,一个被欲望迷住双眼,无法自拔的人,终究会因为欲望的不断膨胀而迷失自己,丧失人生的乐趣。在得到又失去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一杯水而已。有一个年轻人,生活得十分不愉快,他常常因为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而伤心,埋怨生活给予他的太少,让他的生活陷入一片黑暗。

这一天,年轻人一个人远足行走又热又渴。他来到一个寺院,遇到了一个高僧。这位高僧见年轻人口渴,就端来一杯水给他。年轻人拿起水杯一饮而尽。

高僧看着年轻人说:“解渴了吗?”

年轻人说:“解渴了。”

高僧顺手指着门口的一个小池塘说:“这杯水与池塘的水哪一个多?”年轻人疑惑不解,他回答说:“当然是池塘的水多。”高僧叹息了一下,说:“这杯水虽少却能给你解渴,但是这一池塘的水却不能解除天下的大旱。”

年轻人大悟,原来每个人仅需一杯水就足够了。这个年轻人之所以活得痛苦,是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太多,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事实上,人不可能什么都拥有,这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求而不得,这种时候,若不分清欲望与需求的区别,就很容易在过多的欲求里没顶。其实我们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只是一杯水而已。

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少了欲望和贪念,就能忍耐一切失意事,遇到快乐的事也能淡然视之;得到荣耀和上天的恩宠,能保持平和之心,受到怨恨也能安然对待;烦恼和忧心之事到来时,能平静处之,忧愁和悲伤也能稳妥地平复。有一次,虚有禅师在河边行走。此时,有几个人正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三尺长,落在岸上后,仍腾跳不止。可是垂钓者却用脚踩着大鱼,解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响起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渔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一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渔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到一尺长的小鱼。围观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垂钓者却将鱼解下,小心地放进自己的鱼篓中。

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没想到钓者回答:“哦,因为我家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

禅师感叹说:“人生并非拥有的越多越好,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否则,将永远会挣扎于不满的情绪之中。”正像禅师所说的,想要的越多,人们的快乐就会越少。欲望少一点,生活就会美好许多。

人的欲望是永远不知满足的,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就需要有“仅需一杯水”的心态。面对欲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清心寡欲的人,而是能很好地支配欲望却不被欲望支配的人。我们常说“无欲则刚”,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无欲的意思是不贪。不被欲望牵制的人,会觉得一杯水已经足够,能做到宠辱不惊,看透一切短暂的痛苦与快乐,不入名利牢笼,专注于眼前事、当下事,没有烦忧,达到洒脱的精神境界。

人人皆有因缘,何必艳羡他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没有必要羡慕他人。可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很多人都认为别人的东西好,喜欢别人的衣服,喜欢别人的桌子,喜欢别人家的房子……很少人会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也很少人懂得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羡慕他人,因为我们对物欲贪恋太多。一个人自己拥有一间大房子,又会羡慕别人家里漂亮的橱窗,却不知拥有橱窗的那个人正羡慕着别人家的柔软的沙发,我们手中拥有的很多东西或许也正是别人羡慕想要得到的。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珍宝,不贪心的人懂得拥有的可贵,也不会羡慕他人的美玉。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带回家后,总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考虑来考虑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决定把宝玉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于是,他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要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宋人忙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没了宝玉,我也会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我们还是各自保留自己的宝吧!”子罕拥有清廉,以此为宝,也就不再去羡慕别人送的宝玉。他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以不会放任自己的欲望,随便抛下自己手中握有的珍宝,转而去接受别人手中的宝贝。

不羡慕他人,就能超脱于贪念,眼光超越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人若能努力尽到自己的本分,也就能在面对名利时保持心平气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所拥有和遭遇的也不太一样,你眼中的地狱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天堂,你以为是珍宝的东西,别人或许以为一文不名,你拥有的或许也是别人羡慕的,所以,不必总想得到别人手中的东西,而忽视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把生命都耗费在艳羡他人身上,只会让自己置身于贪婪的深渊之中,时时刻刻不得满足。生活中,保持一颗清闲自在的心,虽然看起来无法为自己创造任何价值,却能让我们内心坦荡,寻到踏实的快乐。

贪心不足是苦海

从前有一个笨人到朋友家里去作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于是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这样一来,吃起来味道就很好了。

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一点点盐就让菜好吃,那么多吃一些一定味道更好。”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于是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百喻经》中的这则故事劝诫修行之人要节量饮食,少贪知足。欲望的存在很合理,如果一个人对人世没有任何追求,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此人不能没有欲望,但却不能过于贪心。欲望只可浅尝,而不可沉溺。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终;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有一位法师年纪大了,面临死亡,看到两个小鬼来捉他,小鬼在阎王那里拿了拘票,还带了刑具手铐。

这个法师说:“我们打个商量好不好?我出家一辈子,只做了功德,没有修行,你给我7天假,7天打坐修行成功了,先度你们两个,阎王我也去度他。”

那两个小鬼被他说动了,就答应了。这个法师以他平常的德行,一上座就万念放下了,庙也不修了,什么都不干了,3天以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什么都没有,一片光明。

这两个小鬼第7天来了,看见一片光明却找不到他了。完了,上当了!这两个小鬼说:“大和尚你总要慈悲呀!说话要有信用,你说要度我们两个,不然我们回到地狱去要坐牢啊!”法师大定了,没有听见,也不管。两个小鬼就商量,怎么办呢?只见这个光里还有一丝黑影。有办法了!这个和尚还有一点不了道,还有一点乌的,那是不了之处。

因为这位和尚功德大,皇帝聘他为国师,送给他一个紫金钵盂和金缕袈裟。这个法师什么都无所谓,但很喜欢这个紫金钵盂,连打坐也端在手上,万缘放下,只有钵盂还拿着。

两个小鬼看出来了,他什么都没有了,只这一点贪还在。于是两个小鬼就变成老鼠,去咬这个钵盂,咔啦咔啦一咬,和尚动念了,一动念,光没有了,就现出身来,他俩立刻把手铐铐上。

和尚很奇怪,以为自己没有得道,小鬼就说明经过。和尚听了,把紫金钵咔啦往地上一摔,好了!我跟你们一起见阎王去吧!这么一下子,两个小鬼也开悟了。和尚正是因为没有戒除对紫金钵的贪念,才会让小鬼得逞。佛说“贪、嗔、痴”为人生“三毒”,是为众生业障的根本。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念,如果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欲望,就会产生诸多烦恼。贪念过多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痛苦,也会让心灵变得狭隘。过于贪婪的人,往往被眼前所得的东西迷惑,贪恋越多,失去的东西也会越多,最后让心灵和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曾有人说:贪心不足是苦海。做人一定要知道满足,不可贪得无厌。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少,仅仅是因为欲望太多就使自己不满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期望比别人拥有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去了贪心,多些知足,人生亦会豁然开朗。

贪就是失去,舍便是得到

世界是由阴与阳构成,万事万物皆在贪与失、舍与得之中成就自身并达到和谐统一的最高境界。从个人的主观看法出发,可能会觉得自己人生中的得失并不平衡,缺少公平性,但从整个世间,整个宇宙的范畴客观来看,贪与失,舍与得只不过是在互相转化罢了,有贪必有失,有舍必有得,两方面始终保持着相对的恒常。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发现,其实人生也不过是在得与失之间徘徊,人在得到的时候会失去,失去的同时也会得到,可以说,得即是失,失也是得。如果我们在该适可而止的时候一味贪恋,该舍弃时不愿放手,最终就会失去一切。著名的禅师南隐说过,不能学会适当放弃的人,将永远背着沉重的负担。懂得用心取舍的人,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从而获得心的快乐。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女儿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一天,一只周身长满金羽毛的鸟儿飞到她们家里并对三个女儿说:“母亲养育你们很辛苦,现在开始你们可以从我身上拔几根金羽毛去换钱,改善一下你们的生活。”从此以后,这只金鸟每隔一段时间就飞来,让三个姐妹拔下自己的金羽毛去集市上卖。母女的生活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大女儿对母亲和两个妹妹说:“现在金鸟三五天就来一次,可是我们不知道它会不会突然改变主意,再也不来了。不如我们一次多拔下来一些金羽毛吧!”母亲想想也是,于是就接受了女儿的建议。

这天金鸟又飞到她们家中,母女四人一下围过来,三把两把就将金鸟儿的羽毛扒个精光。鸟儿没有了羽毛,无法飞走了,母女四人便把它关进鸟笼,养在家里,期待它再长出一身金羽毛来供她们一家生活,以积累财富。可是,这只金鸟再也没有长出一根金羽毛来。不久,母女几个又回到了以前清苦的生活。母女的贪念让她们彻底失去了金鸟的帮助,也失去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如果她们不贪图金鸟羽毛带来的财富,也许还将继续拥有金鸟的物质帮助。太过贪图反而会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有时候舍去才能得到。如果母女舍去一颗贪心,也就得到了长久的富贵。

人的贪念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但人不可能什么都拥有:你想要拥有金钱、权势,就必须舍弃悠闲、简单、不涉是非的生活;想要拥有很多的朋友,就必须舍弃一个人的寂静和自在;想要拥有成功的事业,就必须舍弃轻松优渥的职位,舍弃许多享受生活的机会,甚至舍弃与家人相伴的时光。如果我们不去一味地盯住失去的懊丧,而多去看看得到的欢喜,就能明白,舍弃,虽然意味着某种失去,意味着难言的割舍,也会给我们带来伤感和愁绪,但是,舍弃也是为了得到。

有时候,失去并不一定是坏事情,得到的也不一定是值得拥有的。如果一个人贪心太重,什么都想得到,就很难品尝得到的快乐和欢欣,即使得到了,疑虑和忧愁也会接踵而来。贪图太多也会失去更多,舍去一些才能得到另外一些。舍去即是获得,不仅自己的负累要学会舍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去除心中的贪念和欲望,不要过于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豁达为人,不因别人得到而失落

一个人的眼界会随着心界的开阔而不断扩大,心界大,眼界才大。胸襟博大者为人处世,常常有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对生活的淡然,“不计较,不生气”是对生活的豁然。豁达为人,就不会因别人得到而失落,不会因别人失去而自喜。

“豁达”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一个人的心中装不下“豁达”,往往是因为他的心灵空间被贪欲装满了。不豁达,所以想不开,当别人得到了什么而自己没有得到时,就会沉溺在嫉妒、怨恨、失落的情绪之中。对这样的人而言,生活就如同在刀锋上行走,身边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会给他带来打击。有一个书生和他的好朋友一起进京赶考。二人一路同吃同住,彼此照应。

在放榜的那天,朋友高中状元。同行的考生都纷纷来向朋友道贺,书生自己也中了进士,但是他看到好朋友中了状元,心中不快。

书生心想:“论才华,我并不输于他,论风采,他远远不及我。如何他能高中状元,我却不能。”

这一天书生闷闷不乐,一个人出去散步,不知不觉中走到一个寺院之中。他看到一位和尚为寺院沐浴焚香,看起来十分开心,心中好奇,就走向前去询问。

和尚说:“我的师兄昨日刚刚被升为寺院住持。我为他高兴,并向佛祖许诺要每天沐浴焚香来供奉佛祖。”

书生不解。他说:“您的师兄当上住持,又不是您,您为何这么开心呢?”

和尚笑了,说:“我的师兄能当上住持,自然能力和才华在我之上。他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我自然要为他祝福。修佛之人,不会因为别人得到而失落,也不会因为自己失去而伤心。”

书生听了,顿时感悟:“一个人的心如果狭隘就只能装下自己,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局限在一个小格子中,豁达为人,为别人得到而欣喜,为别人失去而伤神,才是一种大智慧。”和尚心胸宽广,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反而为他人的得到而祝福。这种豁达的境界警醒了书生,让书生看到了自己的狭隘。而这种狭隘恰恰证明了书生心底抹不去的贪欲。若不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求,他也不会因此而嫉妒友人,为友人的高中而失落憾恨。他的心中只装着自己的私欲,所以只知道为自己的失去而不快,却不懂得为友人的得到而欣喜。

若能放下一些欲望,在胸中装下豁达、情谊、智慧,就能从琐碎的得失和烦恼中挣脱,变得坦荡,开阔。所谓心无芥蒂,天地自宽,把得失看淡一些,欲望放低一点,就不会因为别人得到、自己失去而黯然神伤。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

有些人在活着的时候对名利和财富牵挂异常,到死都不肯放手,但事实上死后的名利钱财也将不再属于自己,那么活着的时候吝啬物质上的付出,就毫无意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要去享受物质,非要把千金散尽,而是要人们对待财物的态度应当自然一些,不要太吝啬。适度的物质享受是合理的,一旦过度就成了奢侈。而死死攥住手里的钱,自己不肯用,更不肯施予他人,就更是大错特错。

在生命的过程中,如果只想着做一个沽名钓誉之人,那么赚再多的钱、赢得再好的声誉也都没有实在的意义。正所谓“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在明智之人的眼中,名利和钱财只是暂时存放在我们这里的一些外在的东西,死后不知又成了谁的枷锁。

名利很美好,常令人们对其趋之若鹜,不遗余力地追求。不过,金钱不是万能,名誉也未必总能令人快乐,只有超越其存在,才能享受生活。从前,有一个爱幻想的年轻人。有一天,他听说名利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谁能找到她谁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他在心里迷上了名利。他发誓,即使花上一生的时间,也要找到她。

他首先到那些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中去找名利。结果他发现这些哲理书对名利始终持批评否定的态度,而且一直排斥她——名利不在书籍里。

他又到宗教里去找名利。但是宗教宣称,许多幸福,也包括名利在内,都是一个人在死后才能得到的,而活着的时候是应该舍弃的。这也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又向大千世界去寻找。他每到一个地方,就问:“你们知道名利吗?她在这里吗?”每次人们都回答他:“名利?是的,她来过这里。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后来又走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就这样他用了许多年,找了许多地方,可是每次都得到同样的答复。

于是他转向大自然。他问树、高山、森林和海洋,还有小鸟、鱼、走兽和昆虫:“你们知道名利吗?她在这里吗?”然而回答依然令他失望:“名利?是的,她来过这里。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她后来又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慢慢老去,但他还在寻找名利。最后,他来到世界的尽头,那有一个黑暗幽深的山洞。老人进了山洞。等到眼睛适应了黑暗之后,他发现山洞里有一个又老又丑的妇人。一个声音告诉他,眼前的这个妇人就是名利。

虽然非常失望,但他还是凑到她的跟前问她:“我一直在到处找你,开始时我还是个年轻人,现在我已经完全老了。许多人都像我一样盼望着你,对你翘首以待。为什么你要躲着我们,躲着这些热切追求你的人呢?求你了,走出这个山洞,和我一起回到世界上去吧。”名利没有回答他。

老人花了许多天来劝说名利,可名利像哑了一样,始终不搭理他。当老人明白名利从未离开过她隐身的这个山洞之后,他说:“那算了,由你去吧。既然你不肯跟我一起走,那我就一个人回去了。但在走之前,我有一个要求:你得给我一个口信,我把它转达给世上的人,好证明我确实找到过你。”

这时,名利——这个又老又丑的妇人,抬起头来,盯着老人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告诉他们,我年轻而且漂亮。”很多人为了名利和他人争夺厮杀,斗得你死我活,最终才发现名利的真实面目是虚伪。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些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总是想将所有财富收到囊中,将所有名誉光环揽至头顶,也总在最后被名利的包袱所累。

好名之人必将被名枷捆绑,好利之人也会被利锁缚住。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枷锁之所以能束缚人,房子之所以能困住人,主要是因为当事人不肯放下。放不下金钱,就做了金钱的奴隶;放不下虚名,就成了名誉的囚徒。

古人言:“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追求钱财的人往往会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贪心者永不满足;追求地位的人常因职位不够高而暗自悲伤;只有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无欲无求更容易获得平静、自由、幸福的生活。

金钱只能“暂时拥有”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为了生存努力赚取金钱。金钱是我们物质生活的一个很好的提供者。但是人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终点,金钱散尽,一切都如过眼云烟。金钱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十年。如果一直握着手中的金钱不放,金钱也只是一个死物而已。

为了追求金钱而迷失自己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在金钱的奴役下胡作非为是可耻的,死守着一点金钱不放更是可怜。只有金钱能提供给你幸福时,它才是最有价值的。否则,它就只能是祸害。一天傍晚,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在林中散步。这时,有位小和尚从林中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两人见状,拉住小和尚问:“你为什么如此惊慌,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和尚忐忑不安地说:“我正在移栽一棵小树,却突然发现了一坛金子。”

这两人听后感到好笑,说:“挖出金子来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太好笑了。你是在哪里发现的,告诉我们吧,我们不怕。”

和尚说:“你们还是不要去了吧,那东西会吃人的。”

这两人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怕,你告诉我们它在哪里吧。”

于是和尚只好告诉他们金子的具体地点,两个人飞快地跑进树林,果然找到了那坛金子。好大一坛黄金!

一个人说:“我们要是现在就把黄金运回去,不太安全,还是等到天黑以后再运吧。现在我留在这里看着,你先回去拿点饭菜,我们在这里吃过饭,等半夜的时候再把黄金运回去。”于是,另一个人就回去取饭菜了。

留下来的这个人心想:“要是这些黄金都归我,该有多好!等他回来,我一棒子把他打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回去的人也在想:我回去之后先吃饱饭,然后在他的饭里下些毒药。他一死,这些黄金不就都归我了吗?

不多久,回去的人提着饭菜来了,他刚到树林,就被另一个人用木棒打死了。然后,那个人拿起饭菜,吃了起来,没过多久,他的肚子就像火烧一样痛,这才知道自己中了毒。如果他们能够明白钱财只是身外之物,也不会为了一时的贪欲而走上迷途。

但是不同的人对于金钱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认为钱花了就没了,所以吝啬成性;而有些人则认为花钱的多少标榜了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花得越多、越往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越显示了存款的丰厚,因此奢侈成风。合理运用金钱,适度追求欲望的人,才能在内心将财富当作“暂时拥有的工具”去追求,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成功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内心的安宁

财富在生活中更多地被理解为金钱,它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有些人贪婪地追求财富,钱财对于他们就像虫子之于麻雀,骨头之于流浪狗。贪财者因钱财积累不多而忧愁,一颗心如同永远也填不满的沟壑,无法找到满足和安宁。因为不知满足,哪怕拥有再多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反而整天为了钱财的流失或者获得的钱财太少而感到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会幸福。

这些追逐钱财的人都将钱多钱少视作是否成功的标志。其实成功的标准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内心的安宁。一个知足的人心无所求,得失无碍于心,福分便无穷无尽。

《庄子·山木》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丁,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庄子物质生活很贫穷,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穷。物质钱财只是外在的形式,内心富足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是庄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世人的忠告。

一个人物质上贫穷并不可怕,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贫穷,心理贫穷才是真正的可悲。庄子生活困苦,但是他的精神力量却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他深谙快乐生活的道理,心与物游,天真烂漫,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贫穷才最富有、最成功。居士和禅师相约到山上参禅悟道。

居士说:“我不上山,上去也要下来。”

禅师说:“上去也有不下来的。”

居士说:“哦?成仙了吗?”

禅师说:“没有,是成了鬼。”

居士不解:“什么人?”

禅师说:“一个大官,贪污受贿,事情败露后自杀了。”

居士听罢,感慨地说:“财富越多,地位越高反而失去了身家。没有财富才是最大的财富啊。”有些人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越是富有的人,越想更多地占有财富。实际上,“贫有贫苦,富有富苦,世间诸人皆是苦。”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之心,那么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只能感受到痛苦。

人们经常在富贵的诱惑中迷失自我,忘记了生活的本意,结果得到的财富越多,飞走的幸福也越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让内心为外物所遮蔽、掩饰。

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在乎自己有多少财富,多可以过,少也可以过,能够处处感悟到生活才是成功。你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可能没有很多钱,但拥有健康的体魄、聪慧的头脑以及明确的志向,这比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更加富有。没有足以炫耀的事业,但拥有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的斗志,永远有一种自信乐观的心态,这内心的安宁与富足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

生活中,人们每日奔波劳碌,有的人为了温饱努力,有的人为了家人安康,有的人为未来拼命,有的人为金钱不择手段……其实说到底,大家每日努力营营役役,想要的只是一碗安乐茶饭而已。然而,很多人都身陷在名与利的欲望挣扎之中,活得忙碌、疲惫,甚至失去了自我。可是,一个人名气再大,死后所占的位置只是骨灰盒大小,金钱再多,一顿饭吃下的也只是胃的容量。名和利于生命只是过往浮云,人生不过一碗饭而已。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两个人一起问道。禅师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然后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日子过得真快,转眼10年过去。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互相谈论过自己的近况之后,不由得感叹起来。

“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5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非待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大惑不解中,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我们汲汲营营追求的成功、名利,禅师用一句“不过一碗饭”就说得十分透彻了。这碗饭的意义对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但是说到底,工作也只是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若看开了,就不必为了工作上的琐事烦恼费心,你可以选择继续奋斗,也可以选择另一条路。所有的得到和失去,成功与失败,都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过就是一碗饭罢了,而对欲望是放下还是提起,也不过在你的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会让人们有不同的命运轨迹,但最终逃不过“一碗饭”的范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目标,其实本质上无非名和利。一个人要是能真正做到不在乎名利,不理会贪念,将心中的欲望和贪婪化作波澜不惊的湖水,用“不过一碗饭”“不过一念间”的心态来诠释人生,做到脚踏实地,就能在名利之前放下执着心,对任何境遇平和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