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气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气柔心宽,不宽恕别人即是苦了自己

不生气,不必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什么该记住,什么该忘却,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多记住一些快乐、开心的事,而忘记生活中小事的纠葛,这样方可活得自在。但是人们往往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烦恼,总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从而弄得自己心烦意乱。

面对别人的错误,如果没有一颗宽恕的心,不能够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解决问题,而是口出污言秽语,大发雷霆之怒,就会既伤害了别人,又害苦了自己。因为当一个人沉溺于怒火中不能自拔时,他的生活便会失去很多快乐。若能学会宽恕,多记住别人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却自己的不满之心,便能活得更自在、更轻松,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一个人在25岁时被人陷害入狱,监狱里终年不见天日,冬冷夏热,令人难忍,简直不是人住的地方。他觉得老天很不公平,白白冤枉了好人却没有惩罚陷害他的人。于是,他天天在牢房里生闷气,仇恨、诅咒陷害他的人。后来冤案告破,在35岁时,他终于走出了监狱,但陷害他的人没有受到惩罚,他仍难以解心头之恨。

75岁那年,他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他仍然放不下心中的执念,口中不停地诅咒陷害他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来到他的床边,听了他痛苦的倾诉后,长叹了一口气并借机开示说:“你真是世上最不幸的人,他人囚禁了你区区10年,而当你走出监牢本应获取永久自由的时候,您却用心底里的仇恨、抱怨、诅咒囚禁了自己整整40年!”蒙冤入狱10年的遭遇让他感到十分不公平,所以他委屈、生气、怨恨。冤案洗清出狱后,他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来抱怨、仇恨那个令自己饱受牢狱之灾的人。可结果没有任何改变,在监狱中度过的10年时光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他生气也好,怨恨也罢,都不能改变事实,挽回已逝去的青春年华。归根结底,他只不过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了自己而已。

试想,原本他还可以度过40年无忧自在的生命,他却选择了另一条狭窄的,充满了仇恨和抱怨的路,让生命困在阴影和枷锁里,不见阳光和自由。如果说一开始是别人的错误造就了他的痛苦,那么最终,错的其实是他自己。

这个诅咒、哀怨了一生的人并不明白,不执着于他人的过错,是一种高贵的宽恕,而宽恕本身便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因为当我们对别人宽恕之时,即是从怒火和烦恼中解放了自己。

从医学的观点看,凡事斤斤计较、经常生气不但容易损害人际关系,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其有害。《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虽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丽容貌,可总是患得患失,别人一句无意的话都会让她辗转反侧,难于入眠,抑郁不已,再加上爱情的打击,终于落得个“红颜薄命”的悲惨结局。

还有一个实际的例子,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贺。他思路敏捷,才华过人,被人称为“奇才”,写出的诗连当时的大文豪韩愈也赞不绝口。只可惜他心胸狭窄,常为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而气上心头,愁肠百结。最后他只活了27岁,实为文学史上的一桩憾事。

多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一位哲人说:“人类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我们仍然要原谅他们,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我们之所以不与别人斤斤计较,不会动不动就为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大发雷霆,破坏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今天他们所犯的错误也许我们自己明天也会犯。无视别人所犯的一些小错误,将自己的心放宽,选择遗忘别人的“不好”,铭记别人的“好”,就是选择了那条通往幸福的路。

气柔心静,不浮躁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成了快餐行业的发展,不仅如此,从工作方式到生活方式,快餐文化几乎已经无孔不入。人们凡事都追求速度和效率,但与此同时,人也变得越来越紧张、焦灼、浮躁,很难品味到生活的清芬与恬愉。

佛家认为,所有的营营、奢望、乞求和羡慕,都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加速心灵的浮躁。而宁静的心灵,不营营于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都可以生活得豁达康乐。

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往往不利于工作的进行、事业的发展,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心灵上的安静就显得尤为重要。去除欲望和杂念,将胸中之气调和得柔软安宁,人的内心平静感便会出现。能够把功利看淡,把情绪调柔,做任何事情便都能耐心、专注,不为外界的得失和干扰所动。有一场举世瞩目的赛事正在进行。台球世界冠军已走到卫冕的门口——他只要把最后那个8号黑球打进球洞,胜利的凯歌就奏响了。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苍蝇。苍蝇第一次落在握杆的手臂上。有些痒,冠军停下来。苍蝇飞走了,这回竟飞落在了冠军锁着的眉头上。冠军只好不情愿地停下来,烦躁地去打那只苍蝇。苍蝇又轻捷地脱逃了。

冠军做了一番深呼吸再次准备击球。天啊!他发现那只苍蝇又回来了,像个幽灵似的落在了8号黑球上。冠军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对着苍蝇捅去。苍蝇受到惊吓飞走了,可球杆触动了黑球,黑球当然也没有进洞。按照比赛规则,该轮到对手击球了。对手抓住机会死里逃生,一口气把自己该打的球全打进了,成为新一代冠军。冠军的卫冕之路就败在一只苍蝇上,这种事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实际上,他并不是败给对手,他的失败也不能算在这只苍蝇的头上,他是败给了自己浮躁的心态。倘若冠军不对这只微小的生物动气,能制怒并静待那只苍蝇飞走的话,故事的结局也许应该重写了。

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必定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为一只蝇虫抓狂。我们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同样也是最大的敌人。如何化敌为友,关键是要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随时随地都不失去控制好自己的力量,否则将会处处被外物烦扰,被琐事拖累。

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气柔心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繁杂、无谓的事情发生。在艰难的环境下就更是如此,任你遭遇什么样的打击,历经怎样的坎坷,若能始终保持不浮躁的平和心态,那么苦也能甘之如饴。抗日战争时期,梁实秋滞留在四川成都,当时他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与一座“牢狱”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他却将其住所取名为“雅舍”,且一住七年。豁达的心胸和踏实的生活态度,在梁实秋先生看来是为自己“减刑”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梁实秋先生除完成中小学战时教材编写任务外,还创作了《雅舍》等十几篇小品文,翻译了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国作品。

在为散文集《雅舍》作序时,梁实秋先生说:“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这些话表达了他对社会各色人等自我炫耀和浮躁之陋习的讥讽,亦有对自我个性的张扬:我自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梁实秋先生心态平静,不浮躁,这种生活态度让他在困境里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很多时候,当我们处在困窘的处境中,似乎会有更多的渴望和欲求,失败的懊恼,一无所有的恐惧,对前途的忧心,这些浮躁的情绪都会困扰着自己。然而,太多不切实际、毫无益处的杂念,往往是登上人生顶峰的最大阻碍。面对世间纷杂的事物,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避免受到外物的干扰。拥有一颗柔静的心,抛开心态的浮躁,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境遇。

遇怒缓一缓,不迁怒于人

除夕将至,商人来到街上准备买些年货回家过年。因为长年在外做生意,很少有时间回家,便想着要为妻子多置办些礼品,于是来到闹市的首饰铺。在门口,他见着一个老和尚脖子上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卖偈语”。商人十分好奇,便凑到跟前问和尚:“偈语卖多少钱?”

和尚回答他:“十两黄金!”

“十两黄金?你卖的是什么偈语,这么贵?”

老和尚说:“施主是否有心买,如果是的话,我自然会告诉你一个值此价钱的偈语。”

商人经不住好奇心的怂恿,从身上掏出十两黄金。

老和尚收好黄金后,念了一首偈语,“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嗔心起时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

商人听了这简单的四句话后,有些失望,心想,这样四句话,就要走了我十两黄金,太不值了。但这是在闹市,那么多的人看着,实在又不好和这个老和尚计较,没有办法,只能认栽了。

走的时候,老和尚又叮嘱了商人一番:“这是个十分有用的偈语,希望施主谨记。”

商人置办好礼物后,快马加鞭地往家里赶,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三更天了。

家里的大门没有锁,商人直接进了门,往房间走去。他正准备喊妻子,突然发现在挂着蚊帐的床前摆着一双男人的鞋。随着心里“咯噔”一响,他猜想妻子肯定是趁着自己不在家,偷会男人。越想越气,他冲到厨房拿起了一把菜刀,想要杀死这对狗男女。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白天老和尚的话猛然出现在脑海。已在半空的刀渐渐地垂下,商人往前走了三步,又往后退了三步。这时,妻子被惊醒了,商人指着床下的鞋问道:“这是谁的?”

妻子看着丈夫手中的刀就已经明白几分,她十分委屈地说:“你在外头做生意那么久都不回家,今天过年,是个团圆之夜。既然你不能回家,那我还不能摆双鞋子图个团圆的吉利,等着你回来吗?”

商人一听,马上扔掉了手中的刀,大声叫喊道:“这个偈语怎么不值十两黄金了,就算千两万两也值了!”一句偈语胜过大千世界万千的布施。商人以为自己的妻子背叛了自己,于是要杀掉妻子和偷情者来发泄怒火。幸好在紧要关头,老和尚的偈语遏止了他的怒气,使他得以缓一缓自己的心头之火,从而避免了不可挽回的恶果。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常常生气、发怒,怒气一起就要有发泄的地方。而有时候碍于某种原因我们不能对使自己生气的人发怒,于是身边的人往往会成为人们消除怒气的“出气筒”。

孔子有言: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有的人说自己脾气不好,天生就容易发怒。佛家观点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易怒的脾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对人对事的“不爱”。与人有怨仇,所以不爱;别人做事不能如自己的意,所以不爱;爱自己胜过爱别人,所以容易对别人生起嗔怒。有时候,不懂得嗔由心生的道理,反倒将自己脾气暴躁的毛病归罪于天性,这也是一种迁怒。学僧请教禅师:“我脾气暴躁、气短心急,以前参禅时师父曾经屡次批评我,我也知道这是出家人的大忌,很想改掉它。但这是一个人天生的毛病,已成为习气,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这个缺点吗?”

禅师非常认真地回答道:“好,把你心急的习气拿出来,我一定能够帮你改正。”

学僧不禁失笑,说:“现在我没有事情,不会心急,有时候遇到事情它就会自然跑出来。”

禅师微微一笑,说:“你看,你的心急有时候存在,有时候不存在,这哪里是习性?更不是天性了。它本来没有,是你因事情而生,因境而发的。你无法控制自己,还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你不认为自己太不孝了吗?父母给你的,只有佛心,没有其他的。”

学僧惭愧而退。学僧很难做到不对身边的人动怒,而天生的毛病只不过是他自己找的借口罢了。实际上,这不是天生的缺陷,也不是无法改变的脾气。人们可能很难控制自己不去生气,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在嗔心生起之前,在发怒之前,先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多想想,多为他人考虑一下,难以解决的问题,靠生气也解决不了。生气只会伤害他人,让事情越来越严重。

另外,迁怒一般都有一个规律,即迁怒于对自己没有巨大威胁的弱者,来寻求所谓的平衡,其实这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可以说,迁怒是一种情感的掠夺。迁怒者往往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忌被迁怒者能否接受。在这个意义上讲,迁怒者是霸道的,而被迁怒者则是十分无辜的。所以,我们更不应该把怒气发到无关的、亲近的人身上,通过“欺负”他们来发泄自己的怒气。

不要在气头上采取消极行动

快节奏生活让人们的火气也加快了“节奏”,许多人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发脾气,引发了争执不说,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发脾气的人往往内心浮躁,无法掌控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让自己生活得平静、安宁。心灵时刻处于喧嚣之中的人,只会碌碌无为。所以对人对事不要轻易动气,要多一些宽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当你将一朵紫罗兰踩在脚下的时候,留在鞋底的余香便是宽容。”宽容让人从纠结于心的纷繁琐事和烦恼中解脱出来,获得超脱的心境。宽容更是一种力量,它可以在人怒气上升的时候阻止人们采取消极的行动。一位年轻人走进礼品店,他的脸色很阴沉,眼睛浏览着礼品店里的礼品和鲜花,最终将视线固定在一个精致的水晶乌龟上面。

店主试探性地问:“您想将这个礼品送给谁呢?”

“送给我的新娘,我们明天就要结婚了。”年轻人面色冰冷地回答着。

店主心里咯噔一下:什么,要送一只乌龟给自己的新娘,那岂不是要给自己的婚姻安上一颗定时炸弹?他想了一会儿,对年轻人说:“先生,这件礼品一定要好好包装一下,才会给你的新娘带来更大的惊喜。可是今天这里没有包装盒了,请你明天再来取好吗?我一定会利用今天晚上为您赶制一个新的、漂亮的礼品盒……”

第二天清晨,年轻人早早地来到了礼品店,取走了礼物,匆匆地来到了结婚礼堂——新郎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快步跑到新娘跟前,双手将精致的礼品盒捧给新娘。之后,转身迅速地跑回了自己的家中,焦急地等待着新娘愤怒与责怪的电话。在等待中,他的泪水扑簌簌地流了下来,他有些后悔自己做了这样的事。

傍晚,婚礼刚刚结束,新娘便给他打来了电话:“谢谢你,谢谢你送我水晶天鹅,谢谢你终于能明白一切了,能原谅我了……”电话的一边新娘高兴而感激地说着。年轻人万分疑惑,什么也没说,便挂断了电话。但他似乎又明白了什么,迅速地跑到了那家礼品店。推开门,他惊奇地发现,在礼品店的橱窗里依旧静静地躺着那只精致的水晶乌龟!

年轻人静静地望着眼前的店主,店主似乎也发现了什么,他转过头冲着年轻人轻轻地微笑了一下。年轻人走过去感激地说:“谢谢你,谢谢你,你让我又找回了我自己。”面对恋人的移情别恋,年轻人一气之下选了一件不吉利的礼物作为对她的报复。若作为生日礼物送出,乌龟便有长命百岁的祝福之意,但若送给新婚的人,便含有诅咒新人日后婚姻不幸的恶意。幸而礼品店的店主及时察觉了,并私自将水晶乌龟这件带有恶意的礼品换成了一对代表幸福和快乐的天鹅,这才避免了年轻人消极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

人在盛怒之下往往会说出一些伤人很深的话,或者做出一些十分消极的行动,伤害他人、报复他人。实际上,事后多数人都会后悔。年轻人将礼物送出后也后悔了,还好他遇到了细心且为人宽容的店主,店主的行为让他明白,恶意和怨恨只会带来伤害,而宽容与原谅才能换回新娘的真心感激。

在生活中无论遇到多少让人气恼的事,千万不要在气头上做出消极的行动。常怀宽容之心,遇事三思而后行,多原谅他人,给他人一个改过的机会,也给自己的心留一份平静的、不被怒气污染的角落。一位著名飞行员,在一次试飞中发生事故。他驾驶的飞机在空中300米的高度,引擎突然熄火。由于技术熟练,他操纵着飞机成功着陆,没有人受伤,但飞机严重损坏。

经过检查他发现,他所驾驶的螺旋桨飞机,居然装的是喷气试飞机燃料而不是汽油。

回到机场以后,他要求见见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为所犯的错误极为自责。当飞行员走向他的时候,他正泪流满面——他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差一点还使三个人失去生命。

飞行员确实很生气,但他并没有责骂那位机械师,甚至没有批评他。相反地,他用手臂抱住那个机械师的肩膀,对他说:“为了表示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误,我要你明天再为我保养飞机。”机械师的一个疏忽差点葬送了三个人的性命,这个低级的失误足以令飞行员发怒,但他并没有在气头上任意将自己的怒气随意发泄在机械师身上,而是用宽容的心原谅了他,以拥抱的方式安慰机械师,表示自己的原谅与信任。

人生的最大欣喜莫过于劫后余生,老天没有收去飞行员的性命,他已经足够幸运,既然这样幸运地从鬼门关逃出,又有什么可气愤、抱怨的呢?也许盛怒之下的飞行员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没有做出任何消极的行为。试想如果他一走出飞机的舱门就对机械师大发雷霆,那么机械师很可能从此会变成一个没有自信的人,他的职业生涯也许就此葬送,他的一生也终将在这次失误的心理阴影中度过。

在怒气极盛的情况下,飞行员用微笑宽恕了机械师的错误,可以想象,机械师在感激的同时也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格外认真、仔细。

人人都会犯错误,倘若犯了错误之后不给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就会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后果。如果我们能不计较他人的过失,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或许在宽容之后,还能感化他人,帮助他人。而如果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气头上做出过激的行为,报复他人,则可能造成更坏的结果。

原谅那些折磨你的人

面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不顺,每个人都应保持感恩的态度,因为一切不顺遂,都是为了使人成长,经历过坎坷、战胜过困境的坚韧之人才能成长到足以与成功相遇。若一味逃避逆境,逆境便会给你带来数百倍的痛苦和阻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晓得的唯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面迅速踏过。”期待毫无波澜起伏的人生并不现实,无论人的成就是高是低,人生都是不平坦的,而生命正需要磨炼,“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敲打使燧石发出光来,燧石也需要感谢那些敲打。磨难使人成长,所以人也应该感谢磨难,感谢那些在你的人生路上设置关卡的人。从前,一个农夫掌握了一流的耕种技术。村里很多年轻人都来向他拜师学艺。但他的弟子学艺归家后,耕种的技术却十分平庸,这令他十分苦恼。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耕种技术那么高,徒弟的技术却那么差。他自问对徒弟尽心尽责,从翻土到播种,再到除草每一项都手把手地教给徒弟们。自己毫无保留,徒弟们却没有一个能超过自己的,因此他也经常向朋友倾诉自己的烦恼。

朋友听了问:“你的徒弟们一直跟着你吗?”

他回答:“当然了,为了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耕种者,我一直教得十分有耐心。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他们从入师门那天开始就跟着我学习。”

朋友说:“我明白了,问题就在这里。你教给他们耕种的技术,却没有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任何经验和教训,所以他们一旦离开了你还是难以成器。”

农夫听了若有所思。徒弟们从来都没有经受一点挫折的折磨,怎么会获得成长呢?人生的大彻大悟往往来自十磨九难,没有磨难也就没有进步。即使无法做到真心诚意地去感谢那些让我们成长进步的磨难,至少也要试着不去抱怨生命固有的波折。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遭遇许多令人生气和烦恼的事,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不顺遂的人际交往,尤其是来自他人的刁难和折磨,更让人难以忍受。但是,若能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就会发现,我们以为是充满恶意的那些刁难,以为是蓄意阻碍的那些折磨,其实也是催人奋进的动力,至少,当我们得以扛住和超越这些磨难时,可以收获更为坚韧和强大的心灵。

学会原谅那些在工作中、生活中折磨你的人。唯有原谅,才能领悟到折磨对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唯有原谅,我们才会把折磨抛到脑后,珍视来自外界的每一份历练。我们要感谢和原谅那些折磨我们的人,是他们批评我们、责备我们,给我们压力,才使我们更有动力。曾经有人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它逐渐长大时,能抵抗多大由铁圈给予它的压力。当初实验员估计南瓜最多能够承受4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就承受了4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0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1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开始对铁圈进行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4000磅的压力,到这时,瓜皮才因为巨大的反作用力产生破裂。研究人员取下铁圈,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打开南瓜。它已经无法食用,因为试图突破重重铁圈的压迫,使南瓜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提供向外膨胀的力量,南瓜的根系总长甚至超过了8万英尺,所有的根不断地往各个方向伸展,几乎穿透了整个实验田的每一寸土壤。南瓜因为外界的压力而变得更加茁壮,人生也是如此。许多时候我们夸大了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折磨的力量,其实生命还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只要你想,你就能从自己身上开发出更加惊人的潜能。

生活中我们常常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幸与折磨。上司的苛责、同事的白眼、爱人的抱怨……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把心放宽,学会原谅,我们就会发现,以前的事情根本就不算什么,没有人在刻意折磨我们,真正不肯宽容我们、折磨我们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容得下他人,就是给自己一席之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或错误,如果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人心容易变得越来越狭隘。不宽恕别人错误的人,不仅给人留下心胸狭隘的印象,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是一个订单、一个人才或者一个好朋友。有时候容得下他人的错误,对别人的错误谅解和释怀,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留下一席之地。战国时期,楚国梁国交界,两国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各自在空地里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非常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得非常好,而楚国的亭卒十分懒惰,不务农事,西瓜的长势就不好,与梁国的瓜田有了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们心生妒忌,于是他们在一个无月的夜晚,跑过境把梁国地里的瓜秧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国的亭卒发现此事非常气愤,将之上报给县令宋就,要求也去扯烂楚国的瓜秧,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我们明明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还要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呢?明明他人做得不对,我们再跟着学,这实在太狭隘。”人们觉得很有道理,就问他该怎么办,宋就说:“你们可以每晚给他们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好起来。”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做了。

过了一段时间,楚国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得一天好似一天,他们很奇怪,经过仔细观察,才发现原来是梁国人为他们浇的水,觉得非常惭愧,无地自容,上报楚王,楚王听了之后,特备厚礼送到梁国,表示酬谢,并以示自责,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梁国人正是知道得理也饶人的道理,以仁心容忍了他人的过失,从而修成了楚梁之好,一开始可能看似吃了亏,但最后却因小得大。

有了“容”,才有“融”。只要我们一切看开,心胸放宽,包容万物,自然能够在世间游刃有余。懂得给予,包容他人,适当的时候吃点亏也无妨,给予得越多就能拥有更多的快乐,有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福分。狭路相逢时,各让一步,则皆大欢喜,否则,就往往是两败俱伤了。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在他的邻国,有一个婆罗门子,父亲去世了,只剩母亲和姐姐,三个人相依为命,生活贫穷。有一天,母亲叫儿子去向一切施王求乞,希望得到帮助。

可是,这时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难的处境,邻国的大军开到了城下,城里像没有事般的平静,大军丝毫不受阻,长驱直入,很快地便占有了这个城池。原来一切施王得知大军到来,悄悄地离开王宫,他想把城池奉献给邻国,只要不伤害百姓。可是,贪得无厌的暴王想斩草除根,怕以后发生麻烦,因此出了重金悬赏,只为捉拿一切施王。

一切施王离开王宫以后,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大约走了五百里路的地方,他遇见了那奉母亲之命前来求乞的婆罗门子。得知了小孩的遭遇后,一切施王甚表同情。他也把自己的遭遇说给小孩子听,小孩子很受感动,痛哭流涕,一切施王安慰他,并答应他,满足他的希望。

一切施王平静地说:“邻国国王虽然得到我的国土,但他现在正出重金来捉拿我。你可以把我杀了,拿了我的首级去换取重赏。”

小孩子不忍心那么做,一切施王就教他割截耳朵或鼻子送了去也可以,小孩子也不忍心,最后一切施王说:“你不肯杀我,也不肯伤我,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我捆起来,押送过去,总可以了吧?”

小孩子年幼无知,觉得这样很好,便照着一切施王的话去做。两个人一起向城里走来,到了城外约二里路光景,一切施王教小孩子将自己缚起来,进入城内。

有人把一切施王被缚的消息传给暴王,暴王喜出望外,随即命人带进宫里。当大臣们看到被捆缚的一切施王时,都伏地痛哭,声音极其凄凉,情景甚为感人,暴王也不由得动心,他问大臣们道:

“你们为什么这样悲伤?”

“大王!请您原谅我们的失礼吧!我们看到这位一切施王,他不但丢弃了国家和王位,现在更把他的身体生命布施给人,而他一点也不觉得懊悔,他的行为实在伟大,因此,我们被感动得情不能自禁!”

暴王听了大臣们这么说,残暴的心渐渐地平息下来。当他听小孩子叙述他遭遇的情形后,暴王深深感动,他跪倒在一切施王面前,把印绶、国土全部归还给他。并且说:“我得到你的国土,但我没有得到你的民心;你虽将一切都甘愿施舍,但你拥有最宝贵的人心,现在我明白了,用暴力获得东西没有价值,你的国家我还是还给你。”暴王虽然占领了一切施王的国土和人民,但这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占有罢了。实际上,真正将国家、自己的性命都给予别人的一切施王才是真正地拥有民心、拥有国家的王。他能够容下他人,也给自己留了一席之地。如果一切施王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君主,他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一个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容得下他人,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真正的道理应该是“狭路相逢容者胜”。正是“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时时刻刻懂得与别人分享,这便是大德。“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不要太过计较亏与得,容得下他人,才会为自己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心门一宽,容天下之事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拥有的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能否容纳他人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与否,而且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成长进步都有着重要影响。好的人际关系,如春风化雨,令人愉悦。相反,敌视、冷漠却如同阴霾密布的寒冬,使人压抑,甚至不寒而栗。

所以,佛法十分强调与人为善,与人相处时多一些宽容之心。心中有容,心门一宽,便能容天下难容之人、难容之事,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让你烦恼的人事了。人际处处和谐,成败得失不计于心,即使人生无法事事完美,也能够用宽广的心怀包容这份不完美,如此一来,自然时时圆满欢喜。一个人发明了一件东西,却卖不出去。后来他把这件东西申请了专利卖给别人,这个人经过一番包装将发明重新推出,居然大卖,赚了不少钱。这个发明者想不通为什么一样的东西自己发明了却赚不到钱,别人不太费劲就挣了大钱,于是找到老禅师倾诉心中的不快。

老禅师说:“这是因为你的福报不够多。他人能够赚大钱是因为他以前已经结下了很多福缘。当他推出你的发明时,别人自然十分信任。而你过去没有结下福缘,发明的产品再好,也推销不出去。”

这个人听了懊丧地说:“那我岂不是一辈子都要替别人赚钱了?”

老禅师摇摇头:“未见,未见。你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也是造福人类,也是结下了福缘啊!”

这人听了恍然大悟,欣慰地离开了。心太窄时,会觉得自己发明的东西无法换来利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若心怀宽广,便会明白,利益决不是衡量成就的唯一基准,能够造福于人,便是自己最大的福报。而这些福报也终会为自己带来福缘,带来成功。

在任何事情上,如果都能打开心胸,用一种通透的眼光去看待,那么,也就不会被困境击倒,或者为暂时的挫败和外界的欺辱所动摇。在心宽如海的人眼中,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为之发怒、烦恼、沮丧、不快,也没有什么人需要自己去怨恨、指责。一切人事,不论好的还是坏的,他们都能容纳。

容纳意味着能够忍世人之难忍,容世人之难容。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寒山与拾得的绝妙回答,就蕴含了这番处世智慧:寒山和尚问拾得禅师:“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因为各个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一些摩擦,摩擦一旦生热,便会产生火花,这火花是会演变成熊熊大火,还是会瞬间熄灭,这就要看你是否拥有一颗有容之心了。待人时时容一步,这不是无能、无奈,而是一种难得的气度和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这是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境界。

容下他人,从微笑开始,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纽带,它能冰释一切冷漠与误会。容下他人,从善待身边的人开始,容纳下身边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熟悉的、陌生的,甚至是有过节的人。与他人真诚交往,不是强颜欢笑、虚情假意地与对方寒暄,也不是面无表情的冷言冷语,而是发自内心地与他人交流沟通。撕掉自己的虚伪面具,改变自己的冷漠态度,打心底善意地去接受他人,真诚面对他人,将自己的心放宽,气放柔,容人容己也容下天下之事,自然容易感到欢心与幸福。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别从他人身上找别扭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人们向他人倾吐苦水,将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位置,大肆指责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他们或是谩骂,或是嘲讽,将一切过错都推到了别人的身上,然而这些诉苦之人自己就没有一点过错么?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遇事先在他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先看自己,反思自己,这是一种难改的习气。

“习气不离心”,是说在指责他人之前,应该先看自己的心、自己身上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有一幅漫画,画了一对父子一起去动物园的故事。在大象园区,淘气的儿子跑到大象的旁边把大象的鼻子拧成了一团麻花,结果被父亲一顿痛打。过了一会儿,儿子又来到螺旋角羊的观赏区,玩耍起来。父亲过来,看到羊的两只角又是“麻花”形状,以为也是淘气的儿子干的,于是又把儿子打了一通,儿子委屈地哭了起来。事实上,羊角的“麻花”并不是儿子所为,螺旋角羊本来就具有这种特征。父亲之所以看到羊的角就想到是儿子干的,是因为儿子之前拧大象鼻子的行为让父亲对他产生了成见。父亲只顾在儿子身上找毛病、批评儿子,却忘记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所以才会犯这种错误。

我们往往为自己思想中某些固有的成见所左右,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因为缺乏一颗懂得内省的心。多自我反省,自我忍耐,自我批评,眼睛多看自己,少看别人,才能在看到他人的缺点时,先想起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在为人处世中抛开成见,对人对事少一分不平之气,多一分平和之心。

《论语》中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在批评他人之前,先批评自己,不失为一种“君子之德风”,必定能够让“小人之德草”顺服,让他人虚心接受你的批评,及时改过。一位老师在办公室里批评一名学生,足足斥责了半个小时。学生低着头离开后,他的同事对他说:“你知道生活中让我最头痛的是什么吗?是碰到唠叨埋怨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妻子、鸡蛋里挑骨头的老板。”接着又笑着问他:“你知道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最怕什么吗?”他说:“大概是唐僧念经吧。”此时,这位老师才明白,同事分明是在暗示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最怕的恐怕是老师毫不留情的批评吧。他想到刚才那位学生满面泪痕,却一脸不服的样子,不禁暗暗后悔。

从此以后,当这位老师要指正学生的错误时,他总会温和地告诉犯了错的学生:“你犯了一点小毛病,没有谁不犯错误。我在你现在年纪的时候,比你要差许多,你比我乖巧许多。我也经常犯错误,我绝对不是想批评你,我只想告诉你……要是能照这样去做,你认为是不是要聪明多了?”

事实上,这种做法不会使学生增加一层防御心,他们使不会竭力为自己辩护;不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和建议。生活中,作为长辈或上级的人们,把自己曾经的过错暴露在晚辈或下属面前,目的不在于做自检讨,而在于以自己的感悟来教育对方。这种借己说人的方法,往往让人们看到了融入自我批评与批评中的魅力与力量,更能达到批评的消除烦恼和苦痛的目的。

与之相反的是,一味地发脾气指责,不仅会让对方无地自容,对批评者怀恨在心,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平添了无谓的烦恼。所以要想生活得幸福,就不要在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就想把过错推诿给他人,也不要过于指责他人,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先审视自己的行为,主动帮助他人醒悟,将错误改正过来。

花时间理解别人的苦衷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难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这样使我们忽略了身边人的价值以及合作的意义,也会让对方觉得此人是一个不通情达理,心胸狭隘之人,从而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实每个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都会有各自的苦衷,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难处,而不是任由自己的性子为难对方,这种做法对谁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别人对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也不必花时间向周围的人抱怨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这样只会让自己的不良情绪越发蔓延,而且也会损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莫不如花点时间,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理解对方的难处和苦衷,这样一来,也就没有什么可抱怨、生气的了。一个屠夫的妻子因病去世了,他请一个禅师到家里来为亡妻诵经超度。做完法事后,屠夫问禅师:“这一次法事,我的妻子能得到多少利益呢?”

禅师回答他:“佛法是普度众生的,所以,不只是你的妻子得利而已。”

屠夫听到这样的答案后着急了,他说:“我妻子身体虚弱,长的也娇小,众生都能得到利益,那她肯定会吃亏的。禅师,你可不可以单独只为我妻子诵经?”

禅师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你这是自私的表现。修法有一个非常讨巧的方法,那就是用自己的功德照耀别人,让大众均得到法益。所谓因果、事理的关系就是这样。就好像一支蜡烛,点燃千千万万蜡烛,这支蜡烛的光亮并未因此而熄灭,反而引燃了别的蜡烛,也照亮了自己。”

屠夫似乎有所感悟,又似乎没有真正地领悟。他又说:“你说的有道理。那就不需要单独为妻子做法事,但是我想要个小小的要求。”

禅师问:“什么要求。”

屠夫说:“我有一个邻居,他以前总是老找我的茬,想尽各种办法来害我,欺负我。既然禅师说做法事众生都会得利,那可不可以把他从这个众生中抽去呢?因为我真的非常讨厌他。”

禅师厉声说道:“既然是众生,哪还有除去之说?”

屠夫被禅师的一句话点破了,幡然悔过。屠夫只懂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甚至出于私心,要求禅师将邻居从众生中抽去,后来被禅师点醒,才幡然醒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差别,但又都是平等的。“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它物不沾光呢?”为人处世,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世界本是一个整体,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倘若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将自己身处的世界看成给自己谋利的工具,以自己的一套标准度量他人,别人对自己有益就善待,对自己无益就排斥驱除,那么,这样的人终将被他人和世界抛弃。

人们常常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判断,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准,自然会产生冲突。所以,应当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气氛轻松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