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维度下的国家经济自主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本书拟从两个维度展开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一是社会主义国家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制度自主和科技自主两个方面,增强和拓展经济发展自主性;二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使国家利益与社会诉求形成合力,确保国家发展的自主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现存国际经济体系下,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增强,需要在国际体系—国家—社会这个三层主体框架中,从内外两个维度进行拓展。

首先,国家经济自主性,从国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维度即国际维度来看,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即国家在主权独立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依靠自身战略优势控制经济创新周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自主决策发挥对外经济政策,并从国际体系中获取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的位置和它对国际机制与组织的内嵌性,外国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外国企业都是影响国家自主性发挥的主体力量。在这个维度,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核心就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通过国家战略,实现制度和技术创新,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

其次,国家经济自主性,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即国内维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中立性”。当然,社会主义国家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而是全体人民的代表,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公民社会的逐步形成,社会经济收入人群分层化,使得国家利益有时与某些社会群体的近期诉求不相一致,从这个层面上讲,国家与社会成为相对独立的两个主体,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已不是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那么简单和狭隘。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中立性”,可以理解为忠实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不受制于眼前的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的局部利益,确保公正和“中立”。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这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特别强调的利益关系,重新受到关注,三者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自主性。在这个维度,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核心是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使国家利益与社会诉求形成合力。旧的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两个层面的关系。GDP总量的迅速膨胀,有可能掩盖国家利益的实质提升程度,尤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能存在被削弱的危险。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国内社会经济结构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尤其是国家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性的重要保障。

(二)主要观点

第一,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内涵。国家自主性是国家主权的属性之一,国家自主性包括经济自主性和政治自主性。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国家经济自主性。国家经济自主性,即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主性,是国家行为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又是国家行为体的意志力的体现。国家经济自主性可以从两个维度体现出来。一是国家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二是国家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在开放体系或者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个维度也是密切相关,而不是割裂的。国内维度和国际维度的经济自主性共同构成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整体,表现为经济自主性的能力综合。从国际视角看,国家经济自主性是指传统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在国际经济关系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一国政府拥有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自主决策能力,包括对外经济控制力、竞争力和危机应变力,是一种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安全的能力综合。从国内视角看,国家经济自主性表现为,国家被宪法赋予管理权力之后,就具有管理国家经济的相对独立的意志力,特别体现在谋划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控宏观经济、制定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具有相对于各种局部的社会阶层或利益集团的“中立性”,这种“中立性”不是绝对的独立意志,而是维护公共利益的独立性,是指国家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国家权力不受个别势力的干预,也不拘泥于个别领域的局势,通过“中立性”获得国家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从而使国家的意志力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第二,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特征。国家处于国际体系与国内社会的边界,具有潜在的相对的自主性。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都会影响到国家自主性的强弱增减,在国际—国家—社会之间,呈现出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互动状态和结果。从国家自主性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即从国家经济自主性来看,有以下特征:一是国际规则可以增进也可以削弱国家经济自主性;二是国际规则催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影响国家经济自主性;三是国家会利用国际规则增进其经济自主性,也会因自主性问题排斥国际规则;四是显示了国家开放程度与经济自主性强弱并不呈正比。

第三,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国际经济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利弊分析,研究成果浩如瀚海,十分详尽。他们从经济安全、经济利益、经济主权、综合国力等各个关注点,从国家利益和民族经济立场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我们进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成果。不过为数不多的以国家经济自主性为切入点的研究,并未提及国家经济自主性概念,更缺乏专门的阐述与界定,因此,有必要在此将相关概念作一番比较性的梳理工作。本书认为,国家经济自主是国家经济主权的内在属性,国家经济自主性与国家经济安全正相关——它们是能力与状态的关系;而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根本路径。国家综合竞争力是国家经济自主性的重要构成因素。

第四,关于国际维度的国家经济自主性影响因子。国际经济体系实质是影响国家经济自主性的首要因子,因为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下的国际规则和国际制度,对于自主性的影响既可能是促进也可能是削弱,关键看规则制定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以及国际经济体系运行规则与国家意愿吻合程度。国际行为体包括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和各类国际组织,它们的活动也会影响到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强弱,特别是跨国公司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我们对国际维度的经济自主性侧重于测算对外经济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和证券交易、技术和服务贸易当中的行动反应力,通过对外控制力、危机应变力、贸易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显示性优势和技术创新力等几个方面的实证分析,来表达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强度。

第五,关于国内维度的国家经济自主性影响因子。尽管社会制度性质不同的国家,国家与社会群体、个人的关系也不一样,但同样地,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从国内维度看,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社会收入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客观存在。国家利益目标与社会群体各自的局部利益目标,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也不可能完全一致。经济自主性表现为国家与社会群体间关系的国家“中立性”,即不受制于某一群体利益而试图超越群体利益,服从于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的意志力。这种“中立”性受国家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的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利益、资源环境代价、国民福利等经济发展的品质,影响国家凝聚力,从而影响国家政策执行力,它们构成国家经济自主性的损益因素。国家凝聚力越强,政策执行力就越强,国家经济自主性也就越强。

第六,关于国家经济自主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自主性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安全的能力综合,作为一种反映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描述性概念,经济自主性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加权指数,既要考虑国家所处的国际经济体系实质和国际制度、国家规则对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经济竞争力、危机应变力和国家凝聚力等国内因素方面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经济自主性的评价指数。我们划分三个领域共20个指标,运用1—9 标度分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求和测算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后,通过线性加权合成法,得到经济自主性的加权指数,即。诚然,我们认为一个综合模型的建构只是基于综合考虑的一个侧面,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计算与合成,对经济自主性的变化趋势和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由于指标选择和权重设定上难免带有主观性,使测算结果必然有瑕疵,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自主性的可能仍然是原始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因此,除了运用综合模型的测算分析之外,在第六章、第七章两章关于中国经济自主性损益的现状描述性分析中,我们仍然做大量的原始数据的直接呈现和传统分析,以期如实反映现象,不至于因为模型构成的某种筛选,而导致与现实的偏差。

第七,关于中国经济自主性现状及原因分析。我们将影响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国际和国内因素,经过分析、甄选、综合,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用以较精确描述一段时期以来的经济自主性状况和变化趋势,并且通过目标指数的变化趋势,引导我们关注变化背后的现实数据变化,关注数据变化所折射的现实原因。第六章我们从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集中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等领域的表现力,来讨论具体的经济自主性现状和原因。第七章从国内维度分析经济自主性现状及原因时,本书认为,经济自主性反映了国家管理和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能力,包括国家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反映民众对国家合法性和执政能力认可的程度。从利益分配的核心主体来看,国家与社会群体、国家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不仅涉及收入分配,还有更深层次的制度安排。三者之间的关系程度和质量,最能直接反映国家的凝聚力和政策执行力,从而呈现出国家经济自主性的状况。利益关系演变下的经济自主性现状通过收入分配、资源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领域表现出来。造成国内维度经济自主性薄弱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居民权利的保障缺位造成的凝聚力损害,二是对企业的监督管理缺位造成的执行力损害。

第八,关于对策建议。如何提升国家经济自主性,首先,要有一个全球化视域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今日中国是全球秩序的建设者和改革者,但毕竟当前的国际经济体系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全球资本主义扩张,如果一味地单纯地从经济增长和经济交往的角度去衡量国际经济关系、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家经济自主性并不一定相应提升,甚至长远来看还是不利于其发展的,这就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政治意识。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目的是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经济建设和对外经济关系必须服从于增强国家经济自主性、实现国强民富的中国梦这个大局,努力达到以确保国家利益、以增强自主能力为目标的充分自主型开放局面。其次,在国家与地方关系、国家与企业关系、国家与个人关系上,要有看齐意识和核心意识。国家要致力于增强政策执行力和国家凝聚力,建设人民主体观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人民谋福利,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百”而努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基于全球战略视域的国家利益观和安全观,在认清国际经济体系本质下,理性参与全球治理,在各项工作中加强国家经济自主性意识;二是实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充分自主型开放策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自主决策权,打造适应全球治理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人民主体观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为人民谋福利,增强国家凝聚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高政策执行力。


[1]参见[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化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2]Thomas Risse-Kappen 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9.

[3]舒展:《后危机时代国家经济自主性及其路径选择》,《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5]参见张燕生《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性危机关系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6]舒展:《国家经济安全与经济自主性》,《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7]王伟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14]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国安委首次会议,阐述国家安全观,2014年4月16日(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4-04/16/c_126396289.htm)。

[15]参见张伯汉《对吸引外商投资与经济自主性关系的思考》,《经济问题》1996年第10期。

[16]参见曹雷、程恩富《加快向充分自主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经济全球化视野的审思》,《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8期。

[17]参见程恩富、侯为民《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开放策论”》,《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8]参见舒展《后危机时代国家经济自主性及其路径选择》,《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9]参见吕记刚、华桂宏《中国经济自主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与实证分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20]参见王伟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21]参见田野《探寻国家自主性的微观基础:理性选择视角下概念与重构》,《欧洲研究》2013年第1期。

[22]参见杨雪冬《全球化进程与中国的国家治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23]参见李龙强、罗文东《全球化、金融危机与社会主义自主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24]参见刘永佶《民主: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要求与保证》,《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3期。

[25]参见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与中美的调整责任》,《当代世界》2012年第2期。

[26]参见张汉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安全度量体系构建》,《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27]参见秦嗣毅《国家“安全利益—竞争优势”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决定因素》,《学术交流》2014年第12期。

[28]参见何维达《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机械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29]参见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30]参见程恩富、王朝科《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海派经济学》2009年第1期。

[31]参见卫兴华、张福军《要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与社会安全问题》,《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32]参见刘国光、程恩富《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3》,《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33]当然,这不仅仅只是概念的转换,国家经济利益、国家经济主权和国家经济自主性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提出的对策也会有所差异。第二章有专门论述。

[34]参见[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化大变革》,杨雪冬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5]参见[美]西达·斯科克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36]在这一视角中又分为两大谱系,第一种是国家中心的国家自主性观;第二种是社会中心的国家自主性观。前者以西方回归学派作为突出代表,以韦伯关于国家的政治统治作为思想渊源,代表人物有斯考克波尔,该学派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角中认为社会不会单纯地向前发展,终将回归“国家”的形式,因此在理论上将国家看成一个完全自主性的制度,将“国家”与“统治阶级”进行无缝匹配而无视国家自主性的限度。第二种谱系是从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的谱系。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2页。

[38]参见Ralph Miliband,The Capitalist State:Two Exchanges with Nicos Poulantzas,Class power and State Power,London:The Thetford Press Ltd.,1983。

[39]参见[希]尼科斯·普兰查斯《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叶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0]Bob Jessop,The Capitalist State:Marxist Theories and Methods,Oxford:Blackwell,1982,p.211.

[41]参见[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2]Thomas Risse-Kappen ed.,Bringing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Back in:Non-State Actors,Domestic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p.19.

[43]Robert Samuelson,“The pros and cons of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2000(January),p.87.

[44]参见陈建兰《浅析卡多佐的依附发展理论——读 〈拉美的依附性及发展〉》,《理论界》2007年第1期。

[45]参见钟裕民《依附与反依附——依附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的融合》,《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46]参见黎贵才、王碧英《拉美依附理论的当代发展——兼论中国是否正在拉美化》,《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1期。

[47]参见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