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建设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加强民生幸福的规划和评价

什么是民生幸福?民生幸福应该包括哪些方面?民生幸福怎样衡量?为了保障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民生实惠,深圳市加强了民生幸福的规划和评价。

(一)加强民生规划: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深圳市十分重视民生建设规划,将民生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确定的“十一五”期间社会建设方面目标为:“坚持和谐深圳的发展目标,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优先发展社会事业,保持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建设环境更加和谐、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文明社会。”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社会事业,对人口、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公共服务、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详细部署。[38]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目标是率先建成民生幸福城市,努力争当“加速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先进市。制定了发展民生的路线图,即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并提出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到201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万元,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39]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社会领域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规划纲要》提出:“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规划从推动教育开放创新发展、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几个方面,对民生和社会事业做了具体部署。[40]

在教育方面,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国际顶尖学校,实施高校卓越发展计划,提升办学规模和质量,构建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积极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有效衔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基础教育,加大中小学学位供给,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新改扩建工程,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推动教育开放创新发展。

在医疗方面,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构建17 个以上区域医疗中心和50家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强化4000家以上门诊部、诊所和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到2020年实现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1 岁,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国民体质综合达标率超过89%,新增病床数25500张,新增养老床位数3000 张。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以信息化为手段,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统筹院前急救、慢性病、职业病防治以及疾病预防等综合管理,完善重点疾病及新发传染病的检测、预警预报和防控体系,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

在民生保障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各种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积极构建“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城市住房体系,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渠道筹集和建设保障性住房,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探索建立住房保障城际合作机制,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到2020年,实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0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35万套。

在城市公共安全方面,努力维护食品安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和监管体系,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重点品种食品监测合格率超过96%,药品评价性抽样合格率超过99%。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协同预警与联动治理,提升治安社会化共管共治能力,实现万人八类刑事案件立案数控制在3.5宗以内,增强市民群众安全感。以风险治理为导向,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重特大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40%,通过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在行政管理、市场交易及社会监督等领域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让“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诚信环境,为城市安全发展夯实基础。

随着规划的实施,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二)加强民生的评价和考核

毫无疑问,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发展规划,深圳市在民生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为了切实将政府的投入和工作,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深圳市委、市政府注重将民生建设和社会简化量化成具体的指标,并因此加强对各部门和各行政区(新区)的工作考核和评价,从而推动全市民生发展。

2007年,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背景,立足深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民生净福利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基础,以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内容涵盖市民的生活安全、教育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力求从收入分配、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多环节反映深圳市民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状况。[41]《指标体系》共选用21项指标,据此计算民生净福利指数,以综合反映居民的生活福利状况(见表1-2)。

表1-2 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

《指标体系》由市政府组织实施,每年考核一次。总体来说,它是一个全面衡量深圳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评价体系,为考察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业绩提供了客观指标尺度,也为检验是否为民办实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既反映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别是人口构成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状况。

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服务、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市民素质、深化改革、强化组织领导七方面对推进社会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到2015年“十二五”末,社会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民生幸福城市初步建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原经济特区内外一体化水平全面提高,社会组织作用明显增强,市民素质显著提升,社会管理科学高效,社会更加和谐稳定。[42]《决定》研究制定了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从市民生活、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产业5个领域31个方面,建立政绩评价考核指标,切实把社会建设考核放在与经济建设考核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见表1-3)。

表1-3 深圳市社会建设指数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开篇即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深圳社会民生的发展状况。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增加比例、千人病床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每万人暴力案件立案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12个方面全面衡量了过去五年的社会建设状况及目标完成情况,并制定了“十三五”期间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指标(见表1-4)。

表1-4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部分)

量化指标体系的制定,加强了规划任务的落实和评估考核,提升了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能力,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指标考核,显示出深圳市委、市政府对于民生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视,也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的决心,为评估深圳社会民生发展提供了依据,也将政府惠民承诺变成了可具体量化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