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概况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医疗卫生事业规模小、底子薄,医疗机构不足,医师队伍薄弱,医疗资源严重短缺。面对严峻的医疗卫生形势,深圳市多年来始终坚持问题和目标双导向,不断加大投入和探索,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目前,深圳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
针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问题,深圳市加快推进了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建设。自“十二五”以来到2016年,深圳政府卫生总投入超过800亿元,新改扩建医疗机构58家,新增病床1.8 万多张。目前,全市正在新建、改建、扩建以及迁建医院60 家,其中新建医院25家,改扩建和迁址重建医院32家,社会投资建设3家。全部项目完工后,预计新增床位6 万张,全市总床位数至少达到9.5 万张,到2020年预期能完成2.6万张。
目前,深圳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871 家,其中医院134 家,包括公立医院62家,民营医院72家;三甲医院12家。共有床位41512张,千人床位数3.5张(按2016年末常住人口1190.84万人计算,下同),包括公立床位33862 张,民营床位7650 张。共有执业医师29296 人,千人医生数2.5 人。2016年,全市门急诊总量 9596.5 万人次,出院 138.2 万人次。[3]
表4-1 2016年深圳市医疗机构数量概况
表4-2 2016年深圳市医院床位数、医生数及诊疗量概况
(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针对整体医疗水平与一线城市的差距,深圳市实施了“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加快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建设,努力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现已建成了27家名校名院附属医院(其中政府委托名校名院运营的直属附属医院9家),培育了1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引进了166个高层次医学团队[4],另有8个已预立项引进。
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深圳市康宁医院精神科排名第十。在医信天下网发布的中国医院影响力排行榜上,市儿童医院儿科排名第六,市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排名第十一。全市有22个学科进入了全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评估同学科排名前100名。在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2016年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名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排名第三十一,市第三人民医院排名第八十七。[5]
(三)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
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联动不强、基层不强、关外不强等问题,深圳市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引领,努力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构建16家基层医疗集团和17家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主要由市级医院、大学附属医院承担,功能定位是医疗、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平台,承担医学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重大医学科技攻关和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服务。基层医疗集团由区级综合医院与社康中心组成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主要承担区域内的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家庭医生服务。
一方面,深圳市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的指示要求,以基层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市现有社康中心623家,基本实现了“一社区一社康中心”。2016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康中心、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和一级医院)门诊量占全市门诊总量的比例达到64.5%。
另一方面,深圳市大力推进原特区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原特区外均衡布局建设12个区域医疗中心。预计到2020年,原特区外地区新增床位1.8万张,每千人口床位数从2015年的2.66张增加到4.0张。[6]
(四)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性增强
深圳市承担了全国首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坚持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2016年,全市公立医院次均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为230元、9547 元,同比分别增长5.5%、4.7%,维持在国内同级城市的较低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至19.29%。[7]
(五)全面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深圳市坚持“放管服”,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出台促进社会力量办医加快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破除制约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社会力量在全科医疗、专科医疗、前沿医疗、个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领域创新发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总数达到3157家,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81.5%;床位、执业医师分别占全市总量的 18.4%、31.9%,门诊量、住院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2.4%、12.7%,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六)稳步推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政策
深圳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围绕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加强卫生、计生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不断完善“奖、优、扶、补、免、保”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增强计划生育家庭保障发展能力。全市生育水平保持适度稳定,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扎实,深圳市连续5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2016年,全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人口总数为1607.2万人;出生24.04万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5.13‰和14.67‰;政策生育率93.86%,同比提高8.73 个百分点,政策外多孩率1.17%,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出生性别比为109.34,保持在合理区间。[8] 2016年,深圳市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深圳市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关爱创新项目“苔化计划”受点赞并向全国推广,市计生协会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称号。
(七)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深圳市全面落实国家和广东省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适龄儿童计划免疫、老年人健康体检、妇女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达到70元。[9] 加强慢性病、艾滋病、精神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防控工作,6 个行政区获评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福田、罗湖、宝安区获评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2016年,深圳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0.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为8.46/10 万、婴儿死亡率为1.64‰,达到先进发达国家水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