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建设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海上山东”建设的概念和意义

第一节 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产生的背景

一 建设“海上山东”战略提出的背景

建设“海上山东”的概念,是在世界发达国家海洋开发浪潮波及我国,我国海洋开发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陆地上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未来的出路之一。本世纪60年代,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了现代海洋开发,掀起了开发利用海洋的热潮。1990年第45届联合国大会敦促世界各国把开发利用海洋列入国家战略。1970年全世界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100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3400亿美元。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海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5年已超过80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将达到30000亿~36000亿美元,占届时世界经济总产值的14%~16%,比80年代的同类比例高出4~5个百分点。我国自80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发展迅速,1990年海洋经济产值453亿元人民币,与1980年相比,10年翻了两番半。1995年已达到2200亿元。海洋区位优势带来的效益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沿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而创造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养育着全国40%的人口。沿海地带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经济带,成为实行外向型带动战略的主要地区。从80年代初,通过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试点,沿海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召开海洋工作会议进行部署。辽宁率先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河北提出了“立体开发”海洋,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天津提出加快海洋全面开发;江苏提出向海洋进军,向滩涂要宝;上海提出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带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浙江提出海洋是未来的希望,制定了开发纲要;福建大念“山海经”,以海为媒,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广东提出扩大海洋经济规模,争取形成广东新优势;广西制订了“蓝色计划”;海南提出“以海兴岛,建设海洋大省”;山东最初也提出了“耕海牧渔”的口号。从世界到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开发海洋国土的形势咄咄逼人。

二 “海上山东”战略确立的过程

1990年年末,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工作会议酝酿召开。为参加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了一个写作小组。写作小组参考辽宁省1986年就提出的建设“海上辽宁”的口号,结合山东的具体情况,起草了《开发保护海洋,建设海上山东》的稿子,由副省长马长贵在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做了发言。1991年3月,李春亭副省长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要把建设“海上山东”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对待。同年4月,山东省召开七届人大四次会议,赵志浩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构想。1992年4月,山东省计划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水产局等,在青岛、潍坊连续召开了“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两个大型工作研讨会议,有关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界人士、兄弟省市代表百余人参加,会后都出版了论文集。同年7月,省政府派出副省长带队的调查组,赴各市地与当地领导座谈落实问题。同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第五届七次会议召开,省委书记姜春云提出,“海上山东”建设要加快步伐,取得突破性进展,为21世纪完成战略奠定基础。1993年新年伊始,赵志浩省长在元旦祝词中,进一步把建设“海上山东”与开发黄河三角洲并列为山东两大跨世纪工程,即上升为通管全局的长期性大战略。当年八九月间,省政府又派出专门调查组到沿海7市地检查实施情况,认为该战略已经成为沿海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 “海上山东”口号的社会影响

“海上山东”的口号提出以后,经历了宣传、理论探讨、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少数有时代敏感性的人率先提出这个口号,多数人要经历一个从陌生、置疑到认可、重视的过程。所以1991年还主要是在知识界酝酿。但是在山东接受这个口号是有思想和经济基础的,所以很快就摆脱了提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争论,而进入“海上山东”是什么、怎样干的讨论。这便是1992年两次大型会议的主题。对于有些政府职能部门、沿海行政区来说,两次会议、尤其是工作组逐地调研、检查之后,开始把“海上山东”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安排年度和长期规划。山东省科学委员会、计划委员会、水产局等都制定了本部门的专门规划。与此同时,地区性的“海上烟台”、“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潍坊全国海洋化工基地”、“海上威海”、“海上日照”、“海上东营”等规划也纷纷出台。由于山东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海洋渔业、海水制盐和盐化工、海洋科技人才数量等居全国首位,整体经济实力也在全国名列前茅,所以,一旦在“海上山东”的口号下动员起来,海洋经济发展很快呈现令人瞩目的势头。1990年,全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50亿元,1991年达到195亿元,1992年达到275亿元,1993年达到320亿元,1994年达到400亿元,1995年达到715.6亿元,年均递增高达38%,以1990年不变价计算,年均递增24%,1995年全省海洋水产品总量305万吨,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1.06亿吨,接待海外游客23万人次,生产原盐644万吨,开采海上原油210万吨。这种蓬勃局面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功于一个口号,但是,无疑是与这个口号的动员作用分不开的。当然,从总体上看,山东的“海上山东”建设仍处于初创时期,好像一篇大文章的开篇。一个具有思想解放意义的口号提出后,热一阵并不难,但要持久深入地发展,必须适时解决深层的问题。

“海上山东”概念的提出,不仅在山东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对海洋开发实践产生了强大的震动作用,而且在全国沿海省市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一些兄弟省市派人参加了山东的有关学术工作会议;派团考察了解“海上山东”建设情况;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上山东”设想也很关注;中外记者团还对“海上山东”建设进行专题采访报道。1994年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在山东召开了全国科技兴海现场经验交流会,肯定和推广了山东的经验。究其原因,除了山东作为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大省,其举措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之外,主要是沿海省市都面临着同样的海洋开发课题,对其他省市的经验、教训特别珍视。相信“海上山东”建设的进程将继续对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节 “海上山东”的内涵和外延

建设“海上山东”的提出已经5年多了,不但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且已进入实际运行和操作阶段。那么,能否说对它的理解已经终结了呢?不能。这是因为任何名词都只是概念的语言外壳,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况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客观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化的。“海上山东”毕竟是一个反映跨世纪工程的大概念,提出来后并未经过充分探讨,有的同志自以为理解了,其实理解得并不全面、深刻。例如有的地区海洋渔业的产值超过了陆地种植业,便认为当地海上建设的任务完成了,反映出把“海上山东”建设看得过于简单。

鉴于该提法涉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大政策,对此概念的探究,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研究“海上山东”许多问题,理清“海上山东”建设总体思路的一个突破口。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上山东”呢?所谓“海上山东”,含义很丰富,难以用几句简洁的话表达得很精辟。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讨论。

一 “海上山东”是山东需要而有权利用的另一类国土

“海上山东”是相对于“陆上山东”而言的,反映了我们国土观念一个突破性扩展——从单纯视陆地为国土,提高到了把海洋也视为国土的水平,从而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就是要像开发陆地一样开发海洋国土。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海洋除了没有所有权的公海部分,是属于沿海国家的,地方省市不管海。山东只有在陆上。讲山东的面积,只讲陆上的15万平方公里,而渤海、黄海是其北部、东部边缘。荣成市的成山头被称为“天尽头”,就是这种边缘意识的生动反映。

陆地上日益窘迫的资源、人口、环境压力,迫使人们到陆地之外去寻找出路。拿山东来说,1990年末全省人口已达8490万人,人均占有耕地仅0.08公顷。按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1.25‰计算,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2.4亿,加上工矿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预测到那时人均占有耕地仅0.03公顷。这便是山东人忧心忡忡的所谓“2020年,人均半亩田”。再从淡水资源状况看,全省沿海省市人均占有量970立方米,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21%,全区缺水年平均71亿立方米,枯水年缺91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预测到2000年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此外,矿产、能源、原材料等,都面临着日益紧缺的严峻局面。现实迫使人们再也不能对于邻近大陆的广袤的海洋区域熟视无睹了。

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标志着人类在更大范围内和平利用海洋、全面管理海洋时代已经到来。《公约》建立起来的12海里领海制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大陆架制度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给沿海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管辖海域大约有300万平方公里。其中,山东相邻海域约有13.6万平方公里,与陆上面积相差不多。粗略地计算,山东相邻近海中持续渔获量103万吨,石油地质储量3.6亿吨,地下岩盐5800万吨,地下卤水净储量74亿立方米。同样重要的是,海洋作为特殊的空间资源,还具有新资产空间布局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

这样,内在的需要和外部世界海洋开发热潮的影响交互作用,终于爆出了“海上山东”的概念。从此,一个与陆域面积大体相当的近1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发现了,这无异于找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二 “海上山东”是建立在科学预见基础上的建设目标

山东海洋开发在全国虽然并不落后,但是1995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国民收入的3%;即使考虑到现行统计指标没有充分反映海洋产业地位的缺陷,也无法改变经济发展水准的天平向陆地倾斜的格局。人口的分布也是如此,全省325个海岛,有常住居民的仅35个,总人口不过9.5万。所以从现状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看,所谓“海上山东”,实在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对此现实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提出“海上山东”也不是想入非非。从发展看,一个与“陆上山东”平起平坐或者相伯仲的“海上山东”是必然会到来的。原因就在于陆上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提出了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的迫切要求;海洋潜藏的巨大财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这种要求的实现成为可能。未来学家预测:海洋开发将成为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一个“海洋经济时代”正在到来。浙江、河北、福建、海南各省先后提出开展“蓝色革命”、“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大念山海经”、“建设海洋大省”等反映新思维的口号。山东作为全国海洋资源大省提出“海上山东”,又何尝是独出心裁,故弄玄虚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就是科学地预见将来要在海上再造一个山东。

“海上山东”启动年份的1990年,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数是: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1307亿元人民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约140亿元人民币。自1980年以来,山东省国民生产总值年递增率为13%,1990—199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如果以这样的增长率推测,到2002年海洋产业产值将达1248亿元人民币,接近于提出“海上山东”这个口号以前的199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在特定意义说建成了——“陆上一个山东(1990年),海上一个山东(2002年)”。当然,大约需到21世纪中叶,海洋及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增加值才能达到GNP的1/6左右,即超过陆上任一单项产业,“海上山东”将撑起山东的小半边天。这就回答了关于“海上山东”名称当得起当不起的责难。好比给小孩子戴帽子,因为预见到孩子的个头要长,帽子大一些也是正常的。从现有海洋经济实力看,称“海上山东”名称或许是大了些,但从发展看,从科学预见看,名称是恰当的。

“凡事预则立。”19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已减少了自发性,进到了自觉创造历史的时代。“海上山东”作为一种新兴事业,历史包袱不重。利用这个“后起者优势”,一开始就将其置于人的自觉设计之中,有利于充分吸取陆上建设的经验、教训,消除今后实践中的自发性、盲目性,避免或减少海洋开发中的各种负面效应,或者说把海洋开发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失误,消灭在事前的主观设计之中。

三 “海上山东”是不同于陆上的有海洋特性的新山东

“海上山东”突出和强调的是山东的海上部分。海洋与大陆是不同质的地理单元,在自然地理环境、法律地位、资源种类、利用程度和开发技术手段等方面,都与陆地有极大差别。海洋首先表现为一个贯通全球的连续水体,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性,有自己的运动形态,有独特的屏障、承载、媒介功能;潮汐、波浪、海流、温度等对周缘陆地与底土产生着强大的营力,是另一大类气候、土壤、生态系统的造就者。这些自然特性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系列特殊影响。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就是要建设一个与“陆上山东”不同的山东。

原来陆上建设一些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海上时,要进行变通,有些则迥然不同,需要创新。如海洋鱼群具有流动性、边界不确定性,这就很难套用陆上农业划分责任田和固定管理的办法,而必须更多地采用资源保护限制性措施,如划定禁渔区、禁渔期,规定网目规格等;设置冷藏船、储运船跟踪收购,设置渔政船、海监船易地游动管理。海洋为地表最低处,易受流体污染,污染物随水体扩散速度快,必须针对这些特点确定环境保护重点和措施。再如位于山东半岛尖端的荣成市和乳山市,互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近,80年代以前,农村的社会经济条件虽各有优势,但差距不大。而90年代以来,距离大幅度拉开,虽然均为山东经济发达县市,但发展程度大不相同,尤其是渔村经济实力差别较大。荣成号称“江北第一虎”,1992年社会总产值118.5亿元人民币,其中水产品总量61.1万吨,渔业收入27.5亿元人民币,列全国县级之首。产值过亿元人民币的农村渔业公司已达9个,乳山则相形见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是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大潮中,乳山照搬了内地农村的经验,而荣成根据海洋渔业生产有机构成高、协作规模大,渔村集体经济已有相当基础,有抗海上风险能力的特点,进行了变通,坚持走壮大集体经济的道路。乳山则不得不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再回过头来学习荣成的经验,从而贻误了宝贵的时间。从荣成的经验,乳山的教训中,我们应该举一反三,充分重视海洋开发的特点,把“海上山东”这块特殊国土建设好。

四 “海上山东”是海陆一体化的“大山东”的一部分

强调海洋的特殊性,并非意味着“海上山东”单指山东所能利用的海洋水域,而是指包括水域与相关陆域在内的整个海洋国土。这是因为海洋水域与大陆虽然是独立性比较强的不同质的生态系统,但是相互之间有密切联系。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海洋开发要依赖陆域强大的经济与技术力量为后盾,陆地经济发展也要有海上资源的补充和海运等产业的支持才能变得格外强大。海岸带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地带”,占全省面积13.9%的沿海7市地,1990年人口占全省的21.3%,而社会总产值占3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32%,旅游创汇收入占85%,就是因为它是一个陆海交汇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边缘效应优势。

“海上山东”的空间范围包括海岸带、陆域的近海地带、海域的近陆地带三个部分。这尚且是从近期和中期观看问题。如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海上山东”还涉及远海带和与海洋产业链有关的远陆带,它不仅属于山东省,对相邻内陆省进出海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五 “海上山东”是建设“海外山东”的前进基地

“海上山东”建设的核心部位是沿海地带。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党中央就提出:沿海地区劳动力费用低,素质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好,技术开发力强,对外资有吸引力,要抓住时机,有部署地走向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与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地理区位上恰恰是重合的。另外,海洋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外向型经济。海洋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作业场所是在公海或他国邻海,渔获物的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在就近国家市场上销售。沿海港口、海洋运输主要是面向海外的。其他临海产业也处于国际交换的前沿部位。所以“海上山东”建设顺理成章地属于山东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也就是发展山东外向型经济的基地和通道,开拓“海外山东”。

近几年,在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山东半岛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地位重要、层次较高的开放地带。有青岛、烟台2个国家级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青岛、烟台、威海等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有龙口、烟台、威海、石岛、青岛、日照、岚山、蓬莱8个一级开放港口,它们像一排并列敞开的大门,构成山东千里开放长廊,“八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在外引内联、双向辐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在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当中,把建设“海上山东”与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的意识还不鲜明。需要大力宣传灌输,自觉按外向模式构思“海上山东”的总体蓝图,建立起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运行机制。特别要大力吸引外资和技术来解决海洋开发建设中的问题。

六 “海上山东”建设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全面的社会建设

说到“海上山东”,多数同志理解为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这不奇怪,因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人类对海洋的利用,首先是出于经济上的需要,是为了开辟物质消费资料的新源泉,以弥补陆地物质资料的短缺,例如获得鱼、虾、蟹、贝、藻等水产品,盐和盐化工产品等;由于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便将来,“海上山东”建设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但是。海洋的价值决不限于经济利用。它是日益拥挤的地球上最后一块处女地,具有居住、旅游、交往、运动、科研、文化……多种潜在功能。这些宝贵的功能,人类都应该充分利用。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就是要进行全面的社会建设。在日本“海上城市”、“海底城市”的规划和试验,已进入国土整治的运作体系,出现了海上社会全面建设的雏形。

海岛作为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据点,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考察一下海岛社会与大陆社会的差别,不难发现,海岛除了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之外,与大陆地区的最大差距,就在于社会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文化教育落后。除了个别条件优越的海岛外,大多数海岛上教育设施不足,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不高。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海岛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足以刺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在水产品“物以稀为贵”基础上的高价富裕型经济,使一些学龄儿童丧失了学习文化的动力,单一的经济结构,以体力和经验为基础的捕捞生产活动,对高新科学技术的要求不足,特定的地理交通条件又给教育事业带来特殊的困难。另外,教育的目标、内容、结构、功能老化,反过来制约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不改变,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储备,海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海岛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后劲,都成了大问题。有些先进的海岛地区如长岛县,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把提高文化,发展科学技术事业,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我们在做“海上山东”远景规划时,必须跳出单纯经济观点的局限,不但要建设“海洋牧场”、“海上工厂”,而且要建设“海上城市”、“海上花园”、海上科研、教育、文化中心等。在目前仍然以经济建设为主的时期,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着想,给社会综合发展留下充足的余地,开辟光明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坚持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防止做出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招致海洋资源永久性破坏,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的蠢事。

七 “海上山东”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之后,海洋水产、盐务、港务等职能部门都做出了建设“海上山东”、加快本行业发展的决定;沿海市地县也相应提出了建设“海上烟台”、“海上青岛”、“海上威海”、“海上东营”、“海上日照”、“海上荣成”等建设海上市地县的规划。从而使这一战略与地方、部门业务相结合,进入了更为具体的层次。

其实,这一战略的确立,对于社会各界不仅提出了加快发展的要求,更提出了协同配合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海上山东”是不能用分解任务的办法实现的。这是由于海洋资源具有分布垂直性、用途多宜性、归属模糊性的特点,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部门与行政区之间在海洋开发中的关联性、干扰性、争夺性较之陆地更为突出,海洋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故有时片面强调本部门、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反而会加剧矛盾,形成内耗,削弱整体效益。

各海洋部门之间存在着干扰、损害和对立。例如,农业围垦与盐田、港口码头、砂矿开采、工业用地有对立,与滨海游憩、废水排放有干扰;近海捕捞与海上石油、港口码头、水下工程、废水排放有对立,与船舶交通、海洋能电站有干扰,如此等等,必须通过规划、管理加以协调。

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是一个庞大的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分工的同时,从宏观整体着眼,强调统筹安排。要兼顾近海捕捞与外海、远洋捕捞之间;捕捞与海水养殖之间,养殖业各不同的品种之间;渔业与港口、船舶修造、海上运输、制盐、海洋化工、海岸工程、海底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业之间;海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海洋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沿海各行政区之间;海岸带、海岛、海湾、河口三角洲、半岛等不同区域类型之间;海洋经济与大陆经济之间;经济发展与科研、教育、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关系。相应地,要强化综合协调管理机构,改善宏观管理机能和手段,以求得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应。

八 “海上山东”是随能力增长延展边界的动态的山东

陆上山东除非遇到国家调整行政区划,其空间范围是由山脉、河流等地貌和人工设置的界标所标明固定的,是有充分法律保障的。而“海上山东”最大的不同是没有固定疆界。其范围是由习惯决定的,由现实开发控制能力决定的,并且,随着资源的流动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变动,不同产业中这种变动性也不同。虽然说山东相邻海域有13.6万平方公里,但是如果你无力利用便等于不属于你。反之,你能力大了,又何尝受这13.6万平方公里的限制呢?例如海水养殖业,最初限于便于人工控制的滩涂和浅海,现在已经有能力向较深海域发展。栉孔扇贝规模养殖的发源地长岛县,大力推广深水大流养殖新技术,使扇贝养殖由15米等深线的浅水域拓展到50米等深线的深水区。在稳定县内海域养殖开发的基础上,还与海阳、黄岛、日照等区县跨区域开发200公顷养殖区。又如山东捕捞渔业,过去长期集中在沿岸近海区作业,近年来已发展到其他省市邻近海域和外海,并且开始走向远洋。1995年山东已拥有远洋渔轮94艘,进入贝劳、斯里兰卡、俄罗斯等国海域作业,年产量8万吨。至于海运业不受山东邻近海域乃至我国管辖海域局限,更是人所共知。它们都是山东海洋经济事业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属于“海上山东”建设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海上山东”,就是在不违背国家和国际有关法律、惯例的前提下,建设一个突破省界、借海延展的大山东。只要有条件,有能力,正所谓“海阔凭鱼跃”。

第三节 建设“海上山东”的重大意义

提出“海上山东”的概念,确立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对于山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在黄海、渤海沿岸,华东、华北地区乃至全国更大范围,也有重大影响。

一 陆海一体化的大山东构想得以形成,这是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观的重大突破

早在1988年,山东省战略研究委员会就组织省计划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省经济研究中心等,制定了本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简要表述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从山东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科教兴鲁,协调发展的战略,建设开放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山东,使山东走在全国前列。”此后,总的指导思想基本没有新说法,只是在东、西部关系的说法上逐步发展变化。先是在1990年年初,改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开始强调了东西部的联系。接着,同年年末的全国首届海洋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海上山东”的新概念,强调了“以海带陆,海陆共进,加速全省经济的腾飞”,明确揭示了东西部关系的内涵为海陆关系。1991年4月的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把“海上山东”建设提到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各项工作中不忘记或者重视海洋开发,这是一种观念层次;提出与“陆上山东”并列的另一个“海上山东”,这是更高的层次。前者到后者是质的飞跃。这飞跃在于它不再仅是一项日常工作,而是一种新思维,是一种新的总体战略观,是通管全局、长期起作用的指导思想。全省各级领导有了这种思想,看问题,想事情,立足点就不同了。就会把海洋看成是山东人民另一个更富发展前景的生存空间,自觉开发、建设;就会把海洋开发与陆地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大到制定全省经济社会战略、方针、规划,小到一个工程的立项、实施,都注意关照海、陆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样,山东经济社会体系就成为一个陆海一体化的复合生态体系。陆海经济交互作用,可大大增强山东自身实力,进而与周边省份发生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的交流,并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形成了包括“海上山东”在内的陆海一体化“大山东”的发展运行模式。在省内,陆域和海域在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通过产品、技术、资金、信息的交流,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在省外,通过市场渠道,与国内渤、黄海区域乃至华东、华北、中原地区相互交流和影响;与国外东北亚经济圈乃至环太平洋经济圈相互交流和影响。

二 向生产深度、广度大力度地进军,为超常规、跳跃式增强山东实力开辟了新的出路

山东深嵌入渤、黄两海,面对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地理位置优越;地理类型多样,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是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劳动力素质比较高。农产品中的粮食、棉花、花生、苹果、梨、枣及海洋水产品等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品多质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品种齐全,储量巨大,黄金、铜等金属矿,金刚石、石墨、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也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总之,山东发展经济有比较大的优势。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起点低(1949年社会生产总值仅32.2亿元人民币),直到1978年社会生产总值只有445亿元人民币,年递增率仅9%。为什么自然条件这么好,社会经济发展不理想?除了十年动乱干扰之外,在片面的战略思想影响下,弱化海洋开发建设是一个重要原因。

山东海岸线长达31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海岸兼有山地港湾、粉沙淤泥质、基岩砂质多种类型。相邻海域13.6万平方公里,近岸岛屿326个,浅海滩涂面积132万公顷,河口三角洲土地资源77.4万公顷。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交通资源、旅游资源等种类齐全,丰度和品质在全国均居上乘。据粗略统计,有各种鱼类300种,其中近海140种,主要经济鱼类30种;虾蟹类100种,有经济价值的20种;贝类100种,经济贝类30种;藻类100种,经济藻类50种。沿海7市地发现矿物101种,其中探明储量53种,居全国前三位的有9种,石油和地下卤水储量巨大。山东沿岸港湾200多处,离岸2公里以内、自然水深10米以上的深水港址就有51处。10~20吨级泊位港址20处,居全国第一位。还有丰富多彩、分区成片、独具海洋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及潮汐等海洋能源。说明山东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是很大的。自1984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连续4次召开海岛工作会议,标志着山东走上了重视海洋开发的轨道。也正是从这一年,全省社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1980~l990年年递增率为13.3%。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以来的海洋经济飞速发展,去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已突破500亿元。据预测,到2000年山东人口将达9400万,人均占有耕地仅剩0.0667公顷,陆地上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将越来越小。在此严峻形势下,要实现超常规发展,必须有重大新措施。而把山东海洋资源这一大块开发好是大有可为的。

三 强化了山东外向型经济主体地位,使山东走向世界建设前沿基地和通道

山东沿海地区位置突出,经济基础雄厚,海洋科技力量集中,是全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核心地带。现拥有沿海对外开放城市2个,一级开放港口8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多个。开放据点之密集,在全国也屈指可数。近年来,沿海7市地的出口商品收购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旅游创汇收入等外向型经济指标,均在全省占最大比重,远远超过其土地面积所占比例。例如,1994年占全省土地面积13.9%的沿海7市地,出口商品收购总值255.8万元,占全省的70.2%;合同利用外资39.5万美元,占全省72.9%;实际利用外资19万美元,占全省73.2%;接待海外游客23万人次,占全省71.9%。

此外,内陆市地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也主要通过沿海的港口、船运来进行。通过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把沿海经济实力搞上去,把社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搞上去,无疑会使山东外向型经济上一个大台阶。

四 辟建宏伟壮丽的齐鲁“海上花园”,为山东居民扩展生存发展的新天地

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就会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海上山东”提供的不仅是另一大类经济资源和生产场所,而且是崭新的、具有多种潜在利用功能的“生存发展空间”。例如黄河三角洲以年均23平方公里的速度淤长,290个无人岛有可能成为居民新的家园,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岛、人造海上城市也会出现。跟陆地上已经经历了长期的自发利用不同,海洋国土的大规模利用,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自觉设计色彩。正如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以充分汲取陆地上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制定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蓝图,逐步把山东海域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居住舒适、风景优美、文化昌盛、别具特色的超大型花园。为拥挤的陆地居民,提供一个诱人的居住迁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