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建设的回顾与前瞻(代前言)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创意并提出的“海上山东”战略,自1991年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以来,经过7年来全省上下的努力,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去年4月由山东社科院和省海洋与水产厅联合召开的加速“海上山东”建设研讨会,对我省“海上山东”建设的实践和有关理论问题做了深入研讨,初步总结了建设“海上山东”的基本经验,并对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今年以来有关领导和专家又对加速海上山东建设做了多角度研讨,深化了人们的认识。
一 建设“海上山东”的基本经验
1.实施“科技兴海”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开发
山东省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力量雄厚的优势,提出建设“海上山东”必须走“科技兴海”路子。其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强化海洋科技开发为突破口,以推广现有科技成果为重点,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坚持科技与财政、金融相结合,有关部门紧紧配合,“科技兴海”中强调对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动员科技下乡,科教人员到基层中去,形成一套制度和奖励办法,使“科技兴海”工作快速启动,全面展开。山东省确定科技兴海的重点是发展海水养殖、海洋盐化工、海洋药物和海洋食品工程四大支柱产业。在实施科技兴海计划的头4个年头,省各大专业银行已安排4亿多元贷款,支持了70多个海洋科技开发项目。
2.狠抓海洋支柱产业强项,形成优势产业
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要以高产高效海洋渔业和内陆水产业为突破口,全面发展海洋经济。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沿海各地把本省海洋开发支柱产业海洋渔业中的强项——海水养殖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山东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坚实的基础。
3.注重发挥规模效益,海洋产业生产经营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为了在新形势下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山东省在发展水产业方面,经过努力探索和改革,推出了“长岛模式”和“荣成模式”两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长岛模式”是从长岛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努力探索适合当地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所有制模式,并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经过“集体、个体、集团”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调整,逐渐走向规模经营的道路。以规模经营而著称的“荣成模式”,沿海地区广为推行,各地都组建了一批渔工贸一体化的集体渔业公司。目前全省年产值超亿元的集体渔业公司已达60多家。潍坊组建的海洋化工集团,也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
通过加快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金融事业,沿海地区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发展外向型海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山东已有7个港口对外开放,国内航线遍及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国际航线遍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全省水产行业合同引进外资总额达到2.7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到542家,比“七五”末增加476家。远洋渔业取得显著成绩,全省有远洋渔船150艘,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沿岸的11个国家和地区,捕捞产量10.6万吨。
5.以海带陆,以陆补海的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山东海洋开发事业向纵深发展,陆海整体开发的步伐也相应加快,全省的海洋开发事业已逐渐由沿海经济带向内陆辐射,以“以海带陆,以陆补海”的发展形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抓好海洋科技开发的合理布局
山东省的海洋管理工作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各行业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为了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5年以后,省委、省政府在省市机构改革中,借鉴国内外海洋管理经验,采用海洋与水产一体化的海洋管理模式组建各级海洋与水产管理机构,作为主管海洋事务的行政部门,全省的海洋管理开始进入综合管理与分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新阶段。总起来看,山东海洋综合管理起步顺利,初步开展了这样几项工作:一是抓海洋宣传和教育,增强海洋国土观念和依法管海用海意识。在加大宣传建设“海上山东”力度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介宣传海洋,强化海洋意识,先后在山东电视台播放了两部共30集有关“海上山东”建设的新闻系列报道和5集共75分钟的专题片,在《大众日报》和一些沿海报刊上开设了海洋专栏,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一周年和我国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在我国生效之际,组织了两次全省性的海洋宣传活动。下一步准备分期分批地开展对海洋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及发证工作,做到持证上岗。二是抓海洋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认真行使主管海洋事务的职能。沿海7个市地区都组建了海洋与水产局,沿海34个县市区已部分组建了海洋与水产局。目前全省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框架已基本形成。抓海洋立法、规划和管理试点等工作,为全面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做准备。
全面实施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宏观上除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外,还要搞好海洋科技开发的合理布局。山东根据沿海不同区域环境和资源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按照全省十大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在海洋科技开发布局上,确定重点以青、烟、威三市,鲁北、潍北为海洋科技产业密集区(五区),以沿海四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地(四点),以乳山湾、桑沟湾、胶州湾为海洋农牧化技术开发区(三湾),以沿渤海岸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沿黄海岸经济开发为技术开发带(二带),以黄河三角洲为“科技兴海”的重要战场(一洲),用20年时间分三步形成五区、四点、三湾、二带、一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海洋科技开发新格局。围绕这一布局,实施2003年前“科技兴海”的十大重点任务,十大技术攻关,十大技术开发,十大技术推广,十大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建设“海上山东”构筑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7.省委、省政府加强领导,精心指导战略的实施
1991年4月在山东省七届四次人大会议上,赵志浩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陆上一个山东,海上一个山东”的战略构想;在这次会上,以省人大决议的方式,把建设“海上山东”作为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1992年12月,省委书记姜春云同志在中共山东省委第五届七次会议上提出,“海上山东”建设要加快步伐,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下个世纪完成该战略奠定基础。1993年新年伊始,省领导在元旦祝词中,进一步把建设“海上山东”与开发黄河三角洲并列为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视为通管全局的长期性大战略。这样从90年代初,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从山东省委、省政府抓起,并由一位副省长分工负责山东省的海洋开发工作,加强对“科技兴海”工作的领导。全省上下齐抓共管,沿海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海洋开发工作的领导。最近,省委书记吴官正、省长李春亭、副省长宋法棠都对建设“海上山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尽快实施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1992年4月,省计委、省科委、省社会科学院、省水产局等,在青岛、潍坊联合召开了“科技兴海”、建设“海上山东”两个大型工作研讨会。同年7月省政府派副省长带队的调查组,赴各市地与当地领导交谈落实问题。1993年八九月间,省政府又派专门调查组到沿海7市地检查实施情况。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之下,全省上下海洋开发意识明显增强,有关政府职能部门,沿海行政区一致把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作为指导思想安排年度和长期规划。省科委、省计委、水产局都制定了本部门的专门规划,全省7个沿海市33个县(市)区,各个市、县区都正式出台了“科技兴海”建设各自市、县区的方案和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日程;各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海上烟台”、“海上青岛”、“海上威海”、“海上日照”、“海上东营”、“海上滨州”等地区性的发展规划和设想。与此同时,沿海各市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烟台市在沿海8个重点县市的乡镇配备了专管海洋开发的副乡镇长,进一步加强了对辖区内海洋开发工作的领导。东营市坚持以渔港村建设为依托,以港兴渔,修码头,疏河道,建渔村,兴海市,海洋开发速度位居全省前列。青岛市的国有企业“下海”,与海洋科研院校、研究所“联姻”,投资共同开发海洋科技产品,取得显著进展,向着建设青岛海洋产业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重视“海上山东”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和舆论导向
在开始实施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同时,山东不仅重视“硬件”建设,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而且抓了“海上山东”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工作,省经济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及有关院校组织了阵容强大的研究队伍,以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研究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课题。山东省的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一大批有影响的成果,如山东省海洋开发规划(1986~2000年)、山东省海岸带社会经济综合研究、山东省海岛开发总体规划研究、山东海岛区域经济研究、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山东港湾经济研究、山东省海洋功能区划等,对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之上,山东省的海洋经济研究专家学者和有关海洋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在“海上山东”建设的软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提出各种措施与对策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使省委、省政府有关“海上山东”建设的一系列决策有了充分的科学依据。在软科学研究方面,蒋铁民、王诗成、徐质斌、宋继宝、刘洪滨、王铁民、郑培迎、龙芳湖等一批专家作出了贡献。此外,为了加强和促进对“科技兴海”工作的领导,省科委系统在青岛专设一个海洋处,负责全省海洋科研的规划、投放和成果推广。最近,山东社科院海洋经济所正协助青岛市、日照市与胶南市制定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海上山东”一项重要的“软件”建设,在舆论导向方面,省市有关部门也进一步加强了领导,积极组织各种新闻媒介和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山东海洋资源的优势和“海上山东”建设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气候、大环境,从而使建设“海上山东”成为沿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1991年省委、省政府“海上山东”战略的确立,是山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观的重大突破;实施7年以来,山东海洋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沿海兄弟省市纷纷前来取经。但是,时至今日,尚无一个由政府行为制定的系统大规划,对今后工作缺乏新思路,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地方法规建设滞后,科技转化率不高,产业结构调整乏力,某些工作落在兄弟省市后面。亟须加大措施,使海洋开发与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海洋工作会议,制定海洋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二 “海上山东”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认识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和新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沿海各省也都加大措施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因此“海上山东”建设面临着国内外两方面的挑战。
1.来自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挑战
联合国在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把海洋放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地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1996年第24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通过了《北京海洋宣言》。1994年召开的联合国第49届大会通过决议: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其主要议题是强调海洋在造就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突出海洋环境的整体性,加强国际合作。
在国际海洋年的巨大声势下,许多沿海国家都进一步增强海洋意识,把目光投向海洋,不断扩大开发海洋的内容、规模和深度,把开发海洋作为取得资源、拓展生存空间,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日本、韩国都在花费巨资进行海洋研究和考察。韩国的西海岸开发更加深入。许多国家围绕着国际海洋权益既合作又斗争。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开发海洋。国家海洋局编制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九五”期间,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1%~13%,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速度,2000年海洋产业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并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合理配置海洋资源。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采矿等产业要有大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控制近岸环境污染,防止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环境灾害,保证海洋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
2.来自沿海各省(市)加快海洋开发力度的挑战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围绕着做好开发海洋这篇大文章采取了许多措施,普遍把海洋经济发展列入地区战略,并加大投入,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形势咄咄逼人。
福建省把发展蓝色产业作为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出了“建设海洋大省”的决策。省委书记陈明义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大省,要把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两种资源一起开发,两种产业一起发展,实现海陆一体化。”福建省政府1997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水产支柱产业的决定》。
浙江省把开发海洋建设“海上浙江”作为大战略开展了研究。决定设立海洋开发专用基金,用于发展海洋经济。“九五”期间计划筹措80亿元,加大海洋投入。
广东省组建了湛江海洋大学,加快人才培养。全省的海洋产业规划提出,要保持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位置,确定重点建设21个海洋开发项目,总投资200多亿元。省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海洋产业的发展。
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辽宁”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大局,要求各地区、省直各涉海产业主管部门把“海上辽宁”建设任务层层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任期内政绩的重要依据,并出台了“海上辽宁”建设规划。大连市建立了海洋开发专项基金,并在海洋企业发行债券,在争取成为上市公司和社会募集公司方面做了探索。
江苏省委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海洋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
国际开发海洋的大背景和国内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大举措,既是“海上山东”建设的严峻挑战,又是加快经验借鉴,努力赶超先进,推进“海上山东”建设上台阶的机遇。
三 加快“海上山东”建设展望
围绕着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省委、省政府、研究部门、省海洋与水产厅、省社科院海洋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做了很多研究,并在一些基本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主要内容如下:
遵循党的十五大精神,参照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海上山东”建设深入发展的基本思路应当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建立海洋综合管理体制为主体,实行“科技兴海”、“市场活海”、“依法治海”三大战略,提高海洋经济在整个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实现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建设集约型的“海上山东”。有的领导提出,应当实施质量型战略,转变增长方式,推动海洋经济上台阶。
关于“海上山东”建设的目标,计划到200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8%以上;到201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0%以上,到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使海洋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围绕这些基本思路和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8件大事。
第一,调整“海上山东”目标形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集约型“海上山东”,即海洋经济强省。“海上山东”建设也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紧迫感、责任感。
第二,通过政府行为制定“海上山东”建设规划,克服工作指导上的随机性。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作出决定。“海上山东”建设应当有新的重大突破。
第三,加大“科技兴海”力度,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海上山东”迄今为止走的基本上是一条外延扩大的道路,其中很大程度上又是靠海洋渔业数量增长实现的。1995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占58.57%;第二产业占20.44%;第三产业占20.99%。可见,山东海洋产业结构处于低级阶段水平。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抓科技兴海,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海洋传统产业,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支持现代海洋支柱产业的拓展,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海洋产业增强了,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就上去了,因为真正能吸纳高技术的产业或新技术引导产生的产业还是海洋第二、三产业。这是一条“科技兴海”与产业调整相融合的路线。山东集中了全国近1/2的海洋科技人才,尤其是海洋高级人才,青岛号称中国的海洋科技教育城,这一条哪个沿海省市都比不了,是我们提出集约型“海上山东”目标模式的主要理由,也是我们与兄弟省市竞赛的真正资本。山东加大科技兴海力度的主要举措应包括3个要点:一是组建柔性的海洋科技产业开发院,把分属于15个系统的40多家海洋科研、教学机构捏成拳头,推上经济建设主战场。二是建立一批海洋科技孵化示范中心或基地,如省级或国家级的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药物、海洋防腐蚀防生物附着中心等,以解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田的中介放大问题。三是推动组建科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海洋产业集团公司,使科技在同一组织载体中转化,消除科研所与企业的单位壁垒,提高科技转化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第四,加紧建章立制,实现以法治海,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第五,加大“海上山东”宣传力度,扩大海洋对外开放。强化全省人民的海洋意识,掀起开发、保护、利用海洋的热潮。
第六,加大海洋投入,加速海洋开发。建立海洋开发专项基金。多渠道多元化筹措资金。争取海洋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第七,加快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推进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海洋知识经济的发展。
第八,加快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紧密结合,共同促进,优势互补,建设好沿海城市,搞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使“海上山东”有更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笔者
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