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干部转型凸显治理成效
技术平台在巴东山区农村的运用,不仅为农民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业务以及享用商务服务提供了便利,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小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和角色的转型。基层干部改变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性强、权责不明晰和缺乏服务群众意识等问题。系统平台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例如网络受理、一键式审批、专员专项以及流程式痕迹管理等,使得基层干部转变了工作角色,改进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务质量。
(一)村干部工作权责更加明晰
基层工作杂乱,村集体权责和职能繁多。村集体承担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以及治安环保等多方面的职能。村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突发的情况,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冲突。所以,如何界定村委会和村干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是解决基层工作烦琐,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
1.村里承接业务受理权
“农民办事不出村”村级业务员中有85%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所以项目的实施直接给基层干部的工作带来了变化。通过将“农民办事不出村”标准化服务系统引入到最基层的山区农村,规范了基层干部的权责和工作标准。一是具体受理的业务通过公示展示给村民,责任主体明确到个人,减少了以往村民求助村干部办事时易遭到借口推诿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有效协调了县、乡镇、村集体三级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尤其减少了乡镇和村集体在具体业务受理办理中的权责关系,业务分类到具体的部门具体的人,减少了工作误差,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如耀英坪村业务员吕奎所言:“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村里的责任更明确,项目潜在的效果更好,党群关系良性互动,打开了办事的窗帘子,以前是找陌生人办事,现在是找熟人办事了,也不讲什么,就给老百姓把事情办了。”
巴东县实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部分行政审批业务的受理权下放至村里,村干部承接部分业务的受理权。行政审批放权至村里,强化了村干部作为村治主体的角色,使得村干部的职能更加明确。同时,县政府对下放的行政审批受理的权力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于在实际业务受理工作中不按标准程序办理业务的行为,以及村干部违法操作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正如大支坪镇耀英坪村业务受理员吕奎所称:“现在业务员能够办很多事情了,但是村干部还是得按要求来做事,因为办事情在系统内都是有记录的,不按规矩盖章这种事情是要被查出来的。”溪丘湾乡石碾村业务受理员杜海奎也称:“我们现在去做,上级部门的任务减轻了很多很多,他们坐在办公室里看一下,嗯,我这个资料传过来了,嗯,行了,就四个字:同意审批。乡镇这一级的其实就是把个关,你这搞定了没有呀,材料合不合格。他就四个字嘛,同意上报或同意审批就可以了,县里、乡里和村里的责任很明确,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2.强化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
巴东农民办事不出村项目组制定了一套完整且严格的业务人员选拔和培训上岗机制,确保了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保障其高质量的服务。一是电脑操作的培训。基础电脑操作知识扫盲,通过培训使他们能够流畅地使用电脑,是能够为农民网上办事的前提。业务员还需重点学习如何在专业的“农民办事不出村”网络软件上办理具体的业务,比如如何受理业务,如何上传相关的资料,如何查看信息,如何反馈业务办理的情况,等等。二是人员选拔和安排。将工作人员进行了新的优化组合。调整了原有的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乡镇增设了一些业务管理员专门指导和监督乡镇的业务受理员。
在业务员的考核和上岗上,项目组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安排所有的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即为规定时间内在网上操作完成具体的某项业务办理。这对于业务员的电脑操作和业务流程的熟练程度有直接的帮助,也最能反映学员是否真正掌握了网上办理业务的能力。通过考核的检测,未能达标的学员将继续在下一期的培训中学习,直到考核达标才能够上岗。
2013年4月开始安排学员培训,共有120个村240名的村级业务受理员通过了培训考核,达到了上岗的标准。前期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为系统能在5月底正式的全面运行提供了可能。
(二)村干部工作方式得以转变
巴东借“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平台,直接改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表现在:一是改以往随意办公为定时定点的专员坐班的工作方式,面向群众办公;二是改变了过去村民需自己跑部门签字盖章的方式,直接集中到村便民服务室进行网上审批;三是由以往农民找村干部面对面办公,到现在借助平台实现“键对键”的在线传输和审批;四是改变了过去基层干部被动地接受村民的要求,到现在积极主动地为老百姓办事,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1.村干部到服务室集中办公,开门办事
“农民办事不出村”改变了以往村干部随意办公的形式,以往农民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难以了解到业务办理的相关信息,往往“大事小事全找村干部”,自己到乡镇和县里办事经常“走错门”“找错人”,而且还要面对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在村里建起来以后,改变了这种状况,村民办事变成了简单容易的事情,村干部集中到村便民服务室办公,“敞开大门为老百姓办事”。正如原大支坪镇组织委员李宁所言:“拉开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帘子,办事情更加直接了。”从闭门办事到开门办事的转变,理清了权力边界,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职责明确,规范了基层干部用权,方便了群众了办事。正如茶店子镇洞坪村村民高云祥说:“以前要去政府好几次才找得到人办事!现在好了,我去服务大厅窗口就能办,再也不用来回奔波了。”
“农民办事不出村”实现了集中办公和开门办事,一改过去的工作方式。一是改零散为集中,集中到专人,集中到系统。以往村民办事难的原因之一即是村干部事务繁多,找村干部办事的效率比较低。平台在村里建起来以后,设立了专门服务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实现了专员专事集中办理,有效改变了以往事难办的情况。同时,将以往各项审批事项集中到系统,集中到平台上,业务员只需在系统上操作即可完成业务的办理,提效增速。二是分流理事,优化了工作流程。“农民办事不出村”系统将县、乡(镇)、村三级以及各部门通过网络连通。村受理事项在线传输到镇不能代办时,将由镇直接上传到县办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事项,由部门联席会议进行审批,如建房许可证办理时,会涉及到交通、林业、电力等部门,国土局将召集各部门进行联席会议,并联审批。这样有效地提升了村级业务受理得到速度,为村民办事设定了详细的流程。三是开门办事,喜迎村民。村便民服务室的建立,使得村干部和业务员能够在设施齐全的办公场所为村民办理业务,信息化办公更使得业务办理变成“简单的事情”,同时,业务员的工资和业务完成量挂钩,这使得业务员更为积极主动地为村民办事。
2.改分级盖章为一键审批
巴东县农民常用“签字难”“盖章难”来形容以前到政府办事的情形,原因在于审批程序过于复杂,审批层级繁多。农民办事不出村“一网式办结”工作方式的推广,有效解决了签字难盖章难的困境。正如访谈中原大支坪镇组织委员李宁所言:“我们镇里现在可以说是权力无限小,责任无限大,村里把材料收齐交上来,证件齐全,干部没有理由不给办理。”
一是网上审理,公开权力运行。农民提出办事申请后,村级受理员将所需材料扫描进入“农民办事不出村”系统,各部门在网上进行“一网式”审批办理。同时,村便民服务大厅设有大屏幕,网上办理流程向农民公开。二是网上监督,制约权力运行。办理事项进入网络系统后,何时开始办理、何时结束办理、由谁在办理都有明确记录,每个办事环节都留下“痕迹”,形成完整的“监察链”,有效制约权力运行。三是网上反馈,透明运行结果。一方面服务大厅电子屏幕上同步显示网上办结事项;另一方面对于不能办理的事项,要写明原因,权力运行结果让群众知晓。
3.从面对面办公到键对键办事
在基层干部中,存在着为群众办事时“吃、拿、卡、要”的情况。“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建立以后,群众与基层干部从“面对面”办事到“键对键”办事,使腐败没有滋生的空间,杜绝了干部“看情面、看好处”办事的现象。干部见事“不得不办”“不敢不办”,从源头上避免了腐败滋生。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谈道:“通过网络阳光运行,最大限度避免了办事人和管理者之间面对面接触,极大压缩了可能产生腐败的空间。”
一是公开办事,避免权力私用。根据“在岗即在线,在线即办事”:业务员定时定窗口值班,值班期间必须处于在线状态,在线须办理事项,值班期间处于下线状态或没有一定的办结率要受到处罚,从而有效堵住了权力私用的空间和时间,实现权能为人人服务。二是提醒办事,避免权力错用。“农民办事不出村”系统与业务员的手机绑定,对于待办事项,系统通过短信实时提醒相关办理人员什么时候应该办结什么事项,权力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清楚明了。三是限时结事,避免权力滥用。县纪委监察局和乡(镇)监察人员在工作日对各部门的在线办公情况进行监督,所办理的事项在限定时间内办结完毕。让农民办理的事项能及时办理,权力滥用得到遏制。
4.村干部从被动办事到主动服务群众
巴东县从替民办事到为民办事的转变,优化了权力使用,为民解忧、为民谋利,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群众对干部的怨气少了,信任增多了。以往群众上门求办事,干部想理就理,推诿拖拉。“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建立后,改变了这种“求”的心态,充分发挥了权力效能。大支坪镇耀英坪村村民孙仁梅激动地说:“现在干部就像我们亲人一样,我们动嘴,他们跑腿。农民办事不出村,的确让我们农民得到不少实惠。”大支坪镇党委书记周和平生动描述了干部与群众距离拉近的现状,他说:“农民办事不出村回应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问题,以前政府光搞自己的,那是自娱自乐,自拉自唱。现在就像开演唱会一样,干部在上面唱,下面群众跟着节奏走。”
一是逐步放权,便于民。在行政审批改革中,根据农民需要,一步一步下放权力。如卫生局开始只下放了6项审批权,今年又将农民办理较多的“二孩特殊情况”5项审批权下放,给农民办事带来方便。大支坪镇水洞坪村村民夏青春讲道:“2009年给女儿办第一胎准生证时,前前后后跑了六七次,办了几个月,直到孩子都要生下来了,才办好。今年为女儿办第二胎准生证,3天就拿到了。”二是整合资源,惠于民。服务上,除了能受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巴东县还进一步整合金融、邮政、通信等部门,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网缴费、订购农资、汇款转账、领取补贴等,为农民节约了办事成本。绿葱坡镇北界村村民谬光清感慨道:“以前交电费去镇里,电费才30元,车费都要用50元,现在不花一分钱,在村里就交了!”
(三)改善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
“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便民服务系统的运行,直接改变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使处在服务群众最前线的基层干部改善了工作作风。一是以服务为导向的新型工作标准,使基层干部更加注重转变自己的思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二是标准化的业务受理审批办公程序,转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更加务实,更加注重业务的办结效率,更加对群众负责。三是严格的业务流程监督管理方式,使基层干部转变了纪律作风,在工作中减少了官僚作风、树立了节俭之风、压制了贪腐之风。
1.技术运用“倒逼”基层干部思想作风转变
“有事找业务员”,使业务人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农民不用出村,不用再自己跑到乡镇和县里去办理相关的业务。“农民办事不出村”平台建在最基层,建在农民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窗口的前移,服务方式的转变,促使以基层党员干部为主体的业务员必须转变思想作风,以适应“农民办事不出村”新型便民服务系统的要求。
提高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一是熟人办公,服务更显亲情。“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统筹县乡村三级审批权力,实现审批权落地下沉,做到“能在村里审批绝不跑镇里,能在镇里审批绝不跑县里”,真正服务于民。村庄拥有业务的受理权,使得农户不出村既能办理业务,又减小了农户进乡镇办事难的问题。村业务员由村优选产生,熟人办公,服务更显亲情。二是角色明晰,服务毫无压力。“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受理、审批的项目和权限通过条文公示,各级业务员角色明晰,权责分明。村业务员严格按照权力审批权属定位来处理各种业务,规范了项目处理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减小了因权责不明晰所产生的纠纷。三是业务增值,服务更加热心。“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整合了商业缴费项目,村受理员能够通过办理商业服务获得一定的报酬,既方便了群众日常服务,也增强了业务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增值业务,能够有效解决村级业务员工资待遇问题,这对于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作用明显,为民服务更热心。
层级痕迹管理,提高效率意识。一是层级管理,促服务增效。“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系统将受理业务分为急办件和待办件,分别规定不同的时间标准,督促各级业务办理员按时按量完成规定业务,有利于提高业务员的效率意识。二是痕迹管理,助服务规范。农民办事不出村通过三级统筹、痕迹管理,设立独立于业务办理系统外的监督体系,加强管理,使得各级业务受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流程,有效减少在职不做事的现状。同时,乡镇设业务指导员、县级组织部门专人监督,通过网络化在线监督、实时汇报、定期回复等手段实现了对业务员的远程监督管理,这对提高业务员的效率意识、规范意识有明显的作用。
2.平台抓手助推基层干部工作作风转变
“农民办事不出村”网络化办公,通过网络在线传输技术,将行政审批方式由过去“自己找部门”改变成“数据找部门”,有助于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更加负责。
流程简化,增进作风务实。一是杜绝“办事求人”的现象。“农民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系统,简化了业务办理的流程,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将农民急办事件作为服务的核心,农民只需在村服务中心完成各项受理,减少了与上级审批部门的工作来往,由“面对面”变为“键对键”,杜绝了以往“求人办事难,办事跑断腿”的现象。正如大支坪镇系统管理员、镇纪检委员蒋渊芳所称:“我们镇一个村的60岁的老人,由于她长期在外,回到村里不清楚村里的情况,她要办新农保新农合,直接找到村干部,村干部就给她办理好了,她很激动地说:‘这么多年不在村,与村干部不熟,更别说镇里的干部,现在他们都给我办好了,还送到家里来。’老太太甚至还激动得送上一包烟,看见村干部还多次叫村干部到家里去坐坐。”二是减少“办事推诿”的现象。农民办事不出村明确各级受理办理权限,责任到人。村民能够通过审批项目公示板了解项目办理的责任人,而且能够督促业务员查询业务办理状态,减少业务办理人员互相推诿的现象。同时,监督员能够对拖延的办理件进行在线提醒督促,促使业务人员及时处理和反馈业务办理的进程,减少了中间重复审批、重复核实的环节。
监督全面,促使工作负责。一是专员监督落实办公责任。“农民办事不出村”整合党委组织部、纪委以及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通过设立县级监督专员、乡镇业务指导员来监督业务工作。同时,通过网络渠道管理全县的业务员,达到即时监督、全天候监督,对于促进业务员工作更加负责,为民服务更加负责,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二是制度完善强化工作责任。巴东县实施农民办事不出村,通过完整的业务员培训上岗机制、业务员服务流程设置来强化各层级业务受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责任观念,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条例来改进工作人员的作风,实现“为民办事责任到家”,为农民所称赞。周一、周四会在线监察,每天都要进行统计,早上十点半进行同步监察、同步审核。村里业务员是每月250元的基本工资,一个月没有办理一件业务,就没有月基本工资,并按照全县预存资金和总业务量来计算每一件业务的价值,以此来鼓励业务员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同时,乡镇设业务监督员,负责全乡镇的业务员监督和指导工作,对村级业务员进行实时监督。在村业务员三次不在线时应及时督促其在岗在线。镇里办事不出村的正职部门还要单独进行考核,每年五六月评选五佳部门,先进单位。
3.系统管理促使基层干部纪律作风转变
“农民办事不出村”推行网络化标准办公模式,通过统一的系统化管理方法,转变了基层干部的角色,凸显出干部服务群众的功能。同时,减少了铺张浪费之风,有利于压制贪腐之风,促使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重树纪律。正如水洞坪村支部书记夏善友所称“搞了三年的党建,不如一个‘农民办事不出村’好”。
从主到仆,减少官僚作风。农民办事不出村,实现了网络化办公,农民办事不再像以往到乡镇和县里找工作人员,减少了以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如村民所言:“现在都是熟人办事了,不出村,只需去村便民服务室,找到业务员就可以了,业务员就是本村人,大家很熟悉。”同时,系统通过痕迹管理、限时办理、在线投诉、纪委督查问责等管理方法,改变了基层干部的角色,由主变为仆,对干部形成了有力的监督。溪丘湾乡石碾村第九组村民黄耀琼称道:“一个系统进了村,大家办事不求人,维护了群众的尊严。”大支坪镇耀英坪村计生专干兼业务受理员吕奎称道:“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底气、勇气足了,干部更有成就感,群众更有幸福感。”
从繁到简,培养节约之风。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改变了传统的部门审批办事的工作方法,优化了纵向的审批流程,简化了横向的部门联动,有效降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第一,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树节约之风。线上审批取代了以往的纸质办公,各级办公信息化网络化,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正如溪丘湾乡便民服务大厅计生业务员王红所言:“现在网上办事省事不少,笔纸之类的办公材料也节约了不少,你看我近年的笔都没用多少。”第二,网上审批办理业务,服务便民,为农户省钱省时,助推社会节约的风气。便民服务受惠于民,农户称赞办事系统大大节约了办事成本,有力地带动了社会风气转向勤俭节约、抵制铺张浪费。溪丘湾镇石碾村村支部书记邓光林称:“群众现在到村便民服务室来办事,除了证件别的不用带,服务室都能提供,而且网络办公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以前光是办事的档案就要很多,每年村里买办公用品的花费也不是小数,为村里省了钱。”
从暗到明,压制贪腐之风。巴东县“农民办事不出村”的运用,将以往的各部门散落式办公变成了整体的网络线上服务,办事流程明晰,业务责任到人。具体表现在:第一,业务办理事项的公开透明。在县、乡、村三级服务中心,业务权责明确公示告贴,公开透明。第二,办事流程实现网络公开透明。业务办理员在网上办理相关业务,其操作痕迹能够通过系统实时在线查看,做到了业务办理流程的公开透明。
通过公开业务事项和办理流程,使得业务办理过程从暗到明,网络系统架起了农户和审批者之间的桥梁,改“面对面”为“键对键”,减少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杜绝了“吃拿卡要”的现象,有效降低了各级业务办理人员的贪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