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创举:技术牵引下政府的自我变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基层矛盾问题亟需化解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农民的需求和利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状态,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群众经济利益的摩擦、思想观念的碰撞等引发的矛盾更加复杂多样。由于长期以来,政府服务多只是“停留在嘴上”而没有将实惠真正落实在农民“身上”,政府缺乏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动性,造成农民办事难和享受公共服务难。由于政府服务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引发了基层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了社会怨气的逐步累积,从而引发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增多,使得基层矛盾问题亟需化解。

(一)干群矛盾有所升温

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农民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但由于巴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条件,基层干部和乡村干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一直难以有效开展。以往,村干部到村委会后只是“喝喝茶”、“扯扯淡”,不仅无事可做,而且也缺乏主动为村民办事的积极性。而农民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多忙于自己家庭的农活和其他事务,鲜有与村里干部交流走动,村干部更多的变成了一种“符号”或职业代名词,由于农民想办事但找不到村干部或者村干部难以办成事,引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村级干部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村民因山地、林地、继承、赡养等产生纠纷,村干部不能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调解,及时化解矛盾,影响基层社会的稳定。

“话不说死不开口,不骂党政机关不说话”成为干群关系对立的缩影。网上一些论坛上经常出现举报、辱骂官员干部的帖子,群众蜂拥跟帖,且评论多为负面。不仅如此,随着农村社会群众需求日益增多,公信力危机也在向村委会蔓延,村干部在村民面前毫无威信可言。在村民不断猜疑之下,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就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一碰就爆”。石碾村村民陈开雄,房子被大水冲坏了,村干部好心好意为他申请了500元危房补贴,但是他却不领情。当他看到村内另外两户各领了1000元补贴后,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村干部把原本属于他的钱给贪污了。陈不仅不听村干部解释,还把状一直告到了县城里。最后民政局一查,他才发现因为别人的房子是完全垮毁了,而自己的房子只是损坏了一部分。

(二)社会怨气逐渐积累

由于长期难以享受到便捷的行政服务与公共服务,不仅使得农民生产生活产生不便,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层的矛盾与纠纷。同时,近几年来,巴东随着三峡工程、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发展机遇与挑战层迭出现,社会矛盾日益显现,社会心态敏感脆弱。过去长期按部就班的行政运行机制开始失灵,加之少数部门和干部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被人求”状态,以权谋私,办事不公,不仅损坏了党委政府形象及群众利益,也使得社会怨气不断积累。除了农民增收缓慢、产权纠纷、征地拆迁与安置等全国普遍性问题,巴东社会怨气的来源还因其有着特殊的社会土壤,导致各种矛盾盘根错节,越积越多。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巴东有农业人口43.8万人,外出务工人员8.22万人。在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在家的主要是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这些“389961部队”出村已不容易,出村办事更是困难重重。群众对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和落后的农村发展水平之间明显形成了矛盾。行政审批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这些基本的服务本是农民应享受的基本权益。然而,巴东农民却长期被排斥在公共服务之外。一些部门甚至仍未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本位主义、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县、乡下放的政府行政审批职能和乡镇基层站所履行的部门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位。农民外出办事经常不是找不到门,就是找不到人,“跑冤枉路、花冤枉钱、受冤枉气”的状态直接点燃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石桥坪隶属于巴东县野三关镇,距离集镇3公里,该村原来基础差,当地村民用“朝苦夕苦一年到头欠债款;春愁冬愁四季结尾缺吃穿”来形容该村的发展状况。因为穷,上访户多,被称为“扯皮村”,正如顺口溜所言:“昔日石桥户户穷,扯皮闹事真落耸(方言,意为丢人现眼),赌博拐骗到处弄,一家老少无钱用。”野三关镇石桥坪地貌特殊,地下溶洞多,地上水渗漏快,即使下雨半月,太阳一出来,在地上就找不到水了。每逢枯水季节,村民要跑到3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背水吃。多年来,对于石桥坪的村民来说饮水不仅仅是一种困难,确切说是一种苦痛。长期无法享受到健全的饮水设施与服务,不仅给农民的生活增加了困难,也使农民的心中积累了一些怨气。

(三)农民非制度化参与的增强

在社会怨气不断累积和矛盾冲突逐渐明显的背景下,巴东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情况也有所增强,上访事件也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更是呈现出了上访次数越来越多、上访层级越来越高、上访群体化倾向越来越强的特点,甚至出现了野三关镇牛角冲村这样的“职业上访村”。据了解,该村5个组中,有超过40%的村民曾分别赴省、州、县、镇党政机关上过访,还出现过十多名村民串联闹事的事件。除此之外,各种集体上访、长期上访、专业上访的信息更是充斥着网络空间,水库移民2000余人围堵县政府、42人集体上访遭拒绝等帖子也在网上随处可见。上访事件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冲突事件就像是一块口香糖粘在地上,难以清理。这不仅使巴东社会矛盾进一步公开化,还使法制的权威受到践踏,制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了治理难题。

邓玉娇事件和2011年检察官杀人事件是民怨沸腾的一种宣泄,这些事件不仅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也对矛盾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石碾村为例,该村一组在修路的时候规定每家必须按规定天数出工,否则就要补交落下的工时钱。而组员宋秀国缺了工还不愿意补钱,别的组员不让他走新修的路,他就去打官司。先后打了5次,审判结果都是他不在理,但他却反复到北京上访,纪委多次发回重审,但他仍旧执意上访。五组村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计划让住得比较偏僻的4户还用老水源,其他组员筹资修建新水源。但这4户农户因为没有用到新水源而不满,到处上访、告状。其实老水源也是五组村民集体出资所建,现在仅供他们4户使用,水源反而更充沛。在服务下不去、农民出不来、怨气散不了的“高压”状态下,许多矛盾纠纷甚至已呈现出“不讲理”的状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与增加,迫切需要政府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与服务,为农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1]参见巴东县财政局《关于巴东县2011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财政预算的报告(草案)》,巴东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2012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