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桂边区的三个族群方言岛:草苗-那溪人-本地人语言文化调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草苗的恋爱婚姻

草苗虽然散居于侗族的周围,然而他们却不与周围侗族通婚,即使距离遥远也要和自己的草苗族通婚。同时在草苗内部,还有严格的通婚圈和阶层婚。

一 恋爱

草苗的恋爱大多是以对歌的形式来表达对对方的爱恋,这完全可以称为“对歌恋爱”。对歌先在男女集体对歌中进行,一旦其中的一对男女在对歌中互生好感就会发展为单独的约会对歌。草苗的“对歌恋爱”主要通过逛“花园”、“坐月堂”和“约日”等活动来完成。

(一)逛“花园”

草苗每一个村寨,都把一处树木葱郁、百花常开的山岗,设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花园”。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青年男女,就会云集到这里来逛“花园”,也称“坡会”。在花园中通过对歌,小伙子一旦看中了意中人,便摘下一枝花,朝他看中的姑娘的云发上插。姑娘若对他报以微笑,就会羞答答地离开女伴,独个儿走了。开始她走得很快,小伙子紧紧跟随。当她确信她的歌不会让女伴们听到时,她才慢慢地走,并给身后的小伙子甩来一串歌。如果歌声中暗藏有几分情意,小伙子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包糖递给姑娘,然后开口唱:

我到山塘挖口井,

井水几深情几深,

井水千年不断流,

郎也千年不变心。

如果姑娘还要探探小伙子的“虚实”,是不是真心喜欢,他们就要一整天对歌,直至黄昏。假若姑娘已爱上小伙子,她就会接下那包糖。这之后小伙子就可以邀约朋友,跟随姑娘到她家去。姑娘的亲人们便会热忱地把他们当贵宾来款待。晚上,姑娘请来她的女伴,与小伙子们一起“坐夜”。青年男女们就是这样开始了初相会。

(二)“坐月堂”

“坐月堂”是晚间小伙子到姑娘家玩的一种活动,因往往都玩至深夜,故称“坐夜”,又因为是小伙子到本寨或邻近的草苗寨的姑娘家玩,所以也称“走寨”。在农闲期间,每逢双日的晚上,吃罢夜饭之后(草苗因为在下午五时许要吃一餐晚茶,故夜饭一般在晚九时左右),老人们早早睡去了,小伙子便出门开始活动。而姑娘们戴上耳环、项链、手镯,系上头巾,穿上锦衣彩服,每人拿两筒糯米,一抓阴米(蒸熟的糯米晾干后就成阴米,煮油茶时将阴米放入油锅炸开),一抓茶叶,一把韭茶,还有少许黄豆、花生,三五成群地汇集在一姑娘家做针线活,对月当歌,等待远路而来的情郎。小伙子则首先到鼓楼一带集中,然后也两三人一伙开始进寨,即“走寨”。“走寨”,不限定在本寨,附近的草苗寨都可以走。因此草苗寨一到晚上就成了小伙子的天下,本村的、邻村的、跨村的,甚至跨乡的小伙子都有,他们唱着撩人的“嘎花”(即草苗语歌)进寨,“哪家亮灯进哪家”。歌声响彻了寨子的大街小巷,苗寨已成了歌的海洋。在还没有心上人时,小伙子需要靠“走寨”,不断地去寻找心仪的姑娘,去向她发起攻势,去追求心仪的姑娘。能否博得姑娘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伙子的歌唱得怎么样,“进屋三首歌”,小伙子的歌如果能唱到姑娘的心坎里,姑娘会继续用歌试探、答复。所以“坐夜”其实应该称为“行歌坐夜”。应该说在“坐夜”中姑娘一直都处于主动的位置,小伙子是被动的。姑娘们唱道:

来相会,

年登十八飞过岗,

茶花开放蜜蜂转,

蜜蜂转花郎转娘。

等到小伙子们来到了姑娘家之后,姑娘们如喜鹊般的喜悦:“莫吵,莫吵!他们来了。”木楼巷里飘歌声,姑娘们喜盈盈地齐声唱起了想郎会:

想郎会,

妹是半坡一丘田,

半坡丘田没水养,

盼郎引水下娘田。

妹是画眉叹单身,

今晚得听金鸡叫,

娘盼金鸡来同林。

小伙子进屋了,情人相见了。窃窃低语,细细歌声,男的倾肠倒肚,女的掏肺捧心。一双双,一对对,情意缠缠,难舍难分。鸡啼了,姑娘们打油茶招待远方的情人。敬上油茶,歌声伴随:

娘茶苦哟,

娘的茶比若皮黄(皮黄,即黄柏)。

娘的茶比皮黄苦,

不知情郎可愿尝?

人好茶香,歌甜情深。小伙子吃完三碗茶,对姑娘唱开了:

妹茶甜,

蜜蜂尝了笑开颜,

我喝阿妹茶一碗,

回去三年嘴还甜。

等到天快亮时,月亮和星星互相告别了,小伙子和姑娘们也唱起了分离歌:

叫鸡莫啼公鸡要啼,

叫天莫亮天要亮,

鸡啼双日变单日,

天亮郎娘要分离。

心难舍,脚难移,

山和江水两相迷,

鸟和树木两相恋,

我俩生死结夫妻。

姑娘可以在来“走寨”的一批又一批的小伙子中选出自己的意中人,陪自己“坐夜”,与自己对歌、聊天、谈心,交流感情,情投意合者就彼此把对方定为自己的心上人,姑娘此后便不再参与“坐夜”活动,而是与情郎单独相会,或者是采取“约日”的方式双方约定好日期相会,作进一步发展。当然,青年小伙子和姑娘们在逛“花园”,“坐月堂”时唱的歌并不是局限于上面几首的,他们可以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还可以有其他的歌曲,但不管内容怎么变,所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唱爱慕、传情达意的歌曲。

(三)“约日”

“约日”其实就是约会。但“约日”只限在白天进行,适于不同村寨的情侣在农闲时节的约会。情人之间如胶似漆,难舍难分,嫌晚上“坐夜”不够,还要相约在白天相会。相会的地方一般都在姑娘所在寨子的“花园”,小伙子到约定地点后会按约定的暗号吹“木叶歌”或打几个呼哨或站到高处高呼几声“呜——呼”。此时待在家里时刻竖着耳朵的姑娘听到小伙子的信号后,往往会以拿柴刀、扁担装作去砍柴作掩饰,三步做两步赶往“花园”与情郎相会。

(四)交换定情信物

在行歌坐夜中,姑娘和小伙子如果情投意合,愿意作进一步发展,除频频“约日”相会外,还要互换礼物来表示自己的心意,不能空口无凭。这个活动俗称“换当”(wanh dangv,即交换定情礼物)。草苗人对互换的定情礼物也是十分讲究的,是按不同礼物所代表的不同含义分两个阶段来交换的:“腰带耳环表情意,彩衣项圈定婚缘。”

在刚相识的“坐夜”时期,心灵手巧的姑娘往往是边做针线活边与小伙子交谈或对歌,此时姑娘会出种种的难题来考问、为难小伙子,小伙子如能从容应对并合理反诘,则正中姑娘芳心。此时善察言观色的小伙子趁机向姑娘索要定情礼物,姑娘如果心甘情愿地给,那说明她将接受小伙子,愿意与小伙子将恋爱作进一步发展;如果以种种借口不大肯给或不给,那说明小伙子经姑娘“考核”后难以过关。姑娘就算当晚与小伙子“坐夜”也仅是礼节性招待而已,仅在不涉及个人感情问题方面以谈笑作应酬,不愿再作进一步发展,识趣的小伙子唯有就此罢休,再去他处另找心上人。

而如果姑娘愿把定情礼物送给小伙子,那么两人的恋情会得到迅速发展,就会很快进入热恋时期,就会频频“约日”相会,阿郎有情妹有意,非你不嫁,非你不娶,最终二者会山盟海誓定终身。到此时聪明的姑娘会将贵重的一套精致的彩衣和银项圈送给小伙子,以表示愿与小伙子永结同心,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心上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小伙子也将一套最贵重的礼服送给姑娘,意为永不变心,愿把整个人及所有一切交给姑娘保管。草苗人善以物寓意,特定的礼物比山盟海誓更能表达男女双方的爱恋之情。

二 婚礼

姑娘与小伙子互相交换订婚衣物后,还不能马上结婚,因为草苗人规定要在农历十二月才能接新娘过门。十二月是农闲时节,才有充足的时间将婚事办好。他们认为婚礼定时,婚宴定菜,送亲客定人,一切都是按照大家拟定的婚姻条款来执行的,谁都不能违反,违者将受重罚。这充分体现了草苗婚姻的规范性、条约化,有章可循,兼顾贫富,也显示了草苗的团结和谐及民主意识,也是草苗婚姻与众不同之处。

(一)接新娘

草苗人接新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新郎亲自去接,另一种是新郎不能亲自去接。对于选择何种方式去接新娘,要视女方的家人、家族的情况而定。若新娘家人、家族喜欢对歌和比较循规蹈矩,新郎就不能亲自去,必须在本家族中挑选两名能言善辩、能歌善唱的中年妇女去;若新娘的家人、家族比较随和,新郎邀请一个要好的朋友跟自己去就可以了。

草苗人接新娘忌白天,去接新娘都是晚上去,而且也必须要在凌晨四时(寅时)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若新娘是本寨的,接新娘的人可以在新郎家吃完晚饭后去接新娘,到新娘家后再打一餐油茶,等到寅时前将新娘接到新郎家即可。新娘若是其他寨的,迎新客则要视路途远近估算好所需要的时间后再动身。到新娘家吃晚饭后,等对歌或交谈到合适的时候就开始动身,将新娘于寅时前接到新郎家。

(二)新娘“转脚”

新娘接到新郎家后,新娘还需“转脚”。新娘“转脚”,顾名思义,就是新娘将脚步再转回家去一下,以表对父母的难分难舍之情。新娘到新郎家后,稍作休息,就又要“转脚”。陪新娘转的必须是新郎本族的两到三名长辈妇女,新郎不得参加。在选择“转脚”的对象时,新娘若是本寨的,就回到新娘自己家“转脚”,意为下一餐饭开始就是新郎家的人了,新娘舍不得娘家,再回娘家来看望父母,吃最后一餐茶。新娘若是其他寨子的,则要到与新郎不同姓的亲戚家“转脚”,被选做新娘“转脚”的亲戚家,新郎家事先必须向其打好招呼并为其准备所需的物品。

(三)结婚的“一茶”与“三酒”

草苗家的婚事,都是按既定的模式办的,从“一茶”(迎新娘茶)到“三酒”(喜酒、葫芦酒、送新娘酒),每一个环节都丝毫不能马虎,因为草苗人把一个人的婚事看得比什么都重要,把办理婚事的隆重程度,看成是是否遵规守俗,在寨上是否有地位、名望、人缘的标志。

新郎将新娘接到家的第二天,就要请全房族的“斗萨”(doux sax,即已婚育的女性)来打一天油茶,由新娘亲自主厨。迎新娘油茶一般一家就来一个女主人,而且随到随吃,吃完再聊聊天就可以走,无时间限制。迎新油茶,新娘是最辛苦的,粗俗豪放的草苗“半萨”(即“少妇”之意)开着“荤”玩笑,常常令初为人妻的新娘面红耳赤,而“半萨”们则笑得前仰后合。

第三天,是宴请亲戚朋友吃喜酒的日子,这是婚事“三酒”中的头一场酒,在新郎一方来说也是最最隆重的一场酒。新郎家将尽其财力而为,杀猪杀鸡杀鸭,备好二三十桌酒菜宴请亲戚朋友。喜酒的菜谱是已经由团寨的寨老定好的,不管新郎家有没有钱,都不得超过十二种菜的上限(婚宴菜品的多少现草苗各地规定不一,但在每一个相邻婚姻团寨内是有约定的),否则,将受到处罚。酒到酣处,新郎将携新娘出来向各路来宾敬酒,先敬客人,后敬主人(即本家族)。新娘唱敬酒歌,新郎负责敬酒。新郎敬酒的杯分小杯、大杯、碗(八角碗)三种,碗敬舅舅、舅公等长辈客人,大杯敬其他亲戚朋友,小杯敬舅娘等女上宾。酒过三巡,主宾双方开始把酒对歌,常常是从下午三时一直唱到喝到晚上八九时方止。

新娘在新郎家住8至10天(此时已接近农历大年),新郎要请本族两名懂礼节的中年妇女将新娘送回娘家过年,这是婚事“三酒”中的第二酒,俗称“葫芦酒”。草苗繁衍生息数千年,生活条件一直不很宽裕,将新娘送回娘家过年,只有用葫芦装的五六斤酒和数斤猪肉,意为仅给亲家尝尝女儿现在的家的酒。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葫芦酒”已变得与“葫芦”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名字一直沿用,但礼品现已变成了酒要30斤,肉要一边猪腿(20斤左右)。送到新娘家后也不是亲家爷自己自享,而是要请新娘本族中年岁较长、在族中较有声望的人,一起来喝“葫芦酒”。送新娘去的两名妇人第二天即可转回。

新娘过完年后必须于正月初四以前赶到新郎家,因为正月初四是草苗人规定的送新娘回娘家的日子,要进行婚事“三酒”中的最后一酒:送新娘酒。送新娘酒也称“送酒”或“放炮酒”。新郎要于正月初四当天,和父亲及本家族中的两名中年男人做“伴公”、两名青年放炮手组成“6亲客”,将新娘再次送回娘家。所请的两名“伴公”至少要有一人精通各种苗歌且能说善辩。礼品主要由猪肉150斤、自酿纯米酒100斤、糯米粑若干(由新娘家族的户数来定,一般每户5~10个)等组成。但此次“送新娘酒”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以最热烈的方式将新娘送回娘家,因此需要买300至400元的鞭炮,边走边放,越靠近新娘的寨子,越要求不能间断,放炮时间越久越显得新郎家有气魄,尊重新娘家。送新娘的队伍必须于下午四时左右赶到新娘所在的寨子。正月初四是草苗规定的送新娘回娘家的日子,全寨老少会自发地在放炮地点聚集,找好安全的地方观炮。新娘所在寨子如果当年嫁出去的姑娘比较多,那么当天草苗大的寨子里会出现一整天炮火连天的壮观场面,也会形成“赛炮”的现象,放炮的时间愈久就愈显出那家的姑娘嫁的男人大气,姑娘及其家人就越有面子。此时两名炮手肩负大任,既要合理地控制放炮的节奏以延长放炮的时间,又要使炮声不中断。晚上,新娘的家族老老少少全部聚集在新娘家,喝新郎家送来的“送新娘酒”,放炮节奏掌握得比较长久的炮手此时往往成为大家敬酒的焦点。炮手在当晚或明晨可提前回家。亲家公则要率两名“伴公”在新娘家做客。好客的新娘家族人要将亲家公三人轮流请去做客,一天三餐一餐一家,直至吃遍整个家族。酒席间,伶牙俐齿的新娘家族人,常常会以对歌、喝酒来作弄客人,憨厚迟钝点的亲家公和“伴公”常被问得满脸通红、喝得酩酊大醉,此时就看新郎的“伴公”是否能言善辩及能歌善唱了。一般亲家公会在新娘家逗留三至四天始回。至此,婚事才算真正结束。

过去,草苗也是兴“不落夫家”的,经过“三年上,五年下”的婚姻磨合期或称试婚期(在此期间,男女仍可以与其他的青年男女进行“坐夜”、“约日”等社交活动),待新娘怀胎有孕后才最终落户夫家(至此,女方与其他男青年的社交活动就戛然而止,而男子则可继续其与其他女青年的社交往来)。而现在一旦结婚新娘即常住夫家,草苗“不落夫家”的久远历史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凡经历过这种婚姻的男女难免有几分难舍难分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