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高原: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现状与本书基本思路

一 研究现状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正在生长中的我国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这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本课题的国内外基本研究状况如下: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当代西部文学的研究经历了命名的合法性研究与西部文学的成立之后,现在,西部文学已经成为一个学界认可的研究课题,但有关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中民间文化书写的整体研究较为缺乏,主要集中在对西部具体作家作品的民间文化书写的研究方面,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化与文学关系宏观理论研究、西部民间文化研究、西部文学研究等层面。

1.民间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

我国学者在面对民间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时,往往容易把目光投向民间文化与文学关系的研究领域,并由此进行了各种角度的宏观理论探索研究。

首先是有关民间文化与文学关系的宏观探索。较早进行这一层面探索的是赵德利的著作《回归民间——20世纪中国小说的民间文化阐释》(1999)。与此同时,高校的一些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纷纷从这一层面进行了研究。王光东的《民间文化形态与新文学传统》(2002)是一篇较早研究这一领域的论文,论文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与抗战以后的文学联系起来,进一步地讨论民间文化形态与新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知识分子精神生成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有闫秋红的《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2003)、邵宇的《少数民族文学小说“中间人物”的民间文化阐释》(2005)、李凡路的《民间文化在当代文学思潮中的表现形态》(2006)、宋洁的《论当代文学的民间资源》(2007)、郑娟的《中国现代新诗与民间文化》(2009)、于爱成的《新文学史论的民间文化观照》(2009)等。研究民间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著作的出现是新世纪以来的事情,主要论著有黄永森的《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2005)、王光东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2007)、汪卫社《文化的觉醒与文学的选择——论五四乡土小说与民间文化之关系》(2007)、王光东和陈小碧的《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1976年至2009年文学与民间文化关系研究》(2012)等。

事实上,学者们对民间文化与文学的关系的研究出发点往往在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价值认同方面,大量的学术论文的出现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20世纪末,陈思和先生从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视角探讨了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从而引发学者们在这一领域纷纷展开论述。2001年第4期《文学评论》发表了高有鹏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民间文化思潮》,该文从整体性视角论述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中的民间文化思潮,文章指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发展中始终未能摆脱与民间文化的联系。民间文化代表着两种意义:一种是民族文化遗产,是古典文化赖以生存的思想背景;一种是来自最底层民众的情绪表达。而20世纪的民间文化思潮具体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五四”歌谣学习运动;二、延安文艺运动;三、大跃进民歌运动;四、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五、寻根文学思潮。它们在不同时期都给予整个文学格局以具体而深刻的影响,促使其发展变化,形成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部分学者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文学思潮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冷耀军的《“寻根文学”与民间、地域文化》、贾剑秋的《“文革”时期民间文学的文化阐释》、祝学剑的《延安对民间文化的改造和利用》、姜峰的《现代乡土小说中的民间侠文化形态》等。

也有学者从宗教文化方面论述西部文学,如杨经建的《中国西部文学的宗教文化色彩》《神秘主义文化与神秘主义文学——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当代西部文学论之一》,杨波的《论维吾尔族文学的印度文化渊源——从〈世事记〉与一则印度民间童话的比较谈起》等论文。更多的文章是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展开论述的,王光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诸如《民间文化形态与八十年代小说》《“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等。

此外,尹虎彬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宋洁的《民间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启示》、龙永干的《潜行隐在与“民间”凸显——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都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民间文化与文学的关联。

2.作家作品与民间文化关系研究

具体到作家作品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层面,是我国学者的一个关注点,但在西部文学的研究层面则主要集中在对贾平凹、陈忠实、路遥、阿来等名作家的研究方面,陈思和先生是较早关注并支持西部文学的学者,他的《再论〈秦腔〉:文化传统的衰落与重返民间》是这方面研究的力作。有对西部文学民间叙事的研究,如曹书文的《〈白鹿原〉:家族文化的民间叙事》;有探析西部作家的民间文化心理与民间价值取向的,如邓家鲜的《地域文化视阈中的民间文化心理和民间价值取向——白族作家赵敏文学创作的心理探析》等;有研究民间文化资源在西部作家创作中的表述的,如杨春的硕士学位论文《民间文化资源在当代作家创作中的表述——阿来长篇小说论》等。令人遗憾的是,这方面对西部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成果是有限的,大部分的研究仍然集中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名家上,譬如对鲁迅、周作人、赵树理、汪曾祺、废名、周立波、莫言等作家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研究方面,这方面的博士学位论文有:张灵的《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2005)、田敏的《鲁迅与浙东民间文化》(2011)。其余则是大量的论文:魏家文的《民间文化立场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江卫社的《废名早期小说的民间文化意蕴》、王劲松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民间文学立场——鲁迅、张承志现代性文化心理阐释》、佘丹清的《民间文化:周立波小说生存的土壤》、文学武的《悬崖边上的树——对汪曾祺小说民间文化形态的一种考察》、王亚玲的《民间的魅力——论〈山乡巨变〉的民间文化性》、叶向党的《论〈爸爸爸〉的巫楚民间文化特征》、肖向明的《民间信仰文化与鲁迅、周作人的文学书写》、马海的《民间文化形态下的贫民视点——老舍小说文化批判原点的选择》等论文,均从民间文化的视角对作家作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文本分析。

3.西部民间文化研究

对整个中国民间文化论述的论著目前已经非常丰富,有关中国各地地域民间文化的论述也已较多,且目前已成规模,这里不再赘述。

在西部民间文化的研究方面,因为新世纪以来进行的非物质文学遗产保护运动和民俗学、人学类、民族学的发展,这方面的论述也异常丰富,几乎各地都有对地域民间文化的专门论述。不仅各省编辑出版有省一级的民间文化著作,如甘肃有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的《甘肃民间文化论文集》,而且各地市甚至县也有具体的民间文化方面的专集,如甘肃武威市就有李武莲选编的《凉州贤孝精选》。在申报各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些年里,这些作品都像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

为了说明各地在民间文化研究方面的成绩,从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甘肃东乡族是我国稀有少数民族之一,东乡县在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方面,有如下成果:早在新中国成立初,关于东乡族的文化研究就已开始,几十年来,已经有《东乡族简史简志合编》《东乡族简史》《东乡族自治县概况》《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社会历史调查》《东乡族自治县概况》《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等。在这些史论中,已经有很多东乡民间文化的内容,关于东乡族民间文化的专门论著,有《东乡语简志》《东乡语词汇》《东乡语和蒙古语》《东乡语汉语词典》《东乡族民间故事集》《东乡族文学史》《东乡社会研究》《东乡族风俗志》等。据学者任志明统计,关于东乡族的文化研究论文大约有200篇,研究专题有族源与形成、宗教信仰、历史人物、语言文学、人口教育、民俗风情、社会经济等。

本书所要专注的重点是西部民间文化在文学中的书写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有不少。如黄永林在《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通过对“民间意义”的现代解释,分别从民间精神与民间文化、民间理性与作家写作、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俗文化与新时期小说、神秘文化与新时期小说、民间传说与新时期小说、民间故事与新时期小说、民间诗歌与新时期小说八个角度对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的关系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起源于传说、神话和故事的小说,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悠久而又丰富的民间文化对中国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光东、刘子杰、杨位俭、姚涵著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以文本分析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梳理,讨论了民间性审美在叙述文本中的多样化表达形式,既关注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和理念,又对民间艺术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深层次民间心理进行发掘。以上两部著作都有一些涉及西部民间文化与西部文学的内容。郝明工在《中国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试析》中则直接切入西部民间文化与西部文学的关系,认为在西部文学这一概念出现之前,西部文化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而存在,并认为“对西部文学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考察与分析,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可以通过现存的西部文学来揭示地方文化不同阶段的发展,借助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看出纷繁复杂的文化样态”。该著力求通过对西部文学和西部地域文化的共同描述,来达到彼此支持的目的。

4.西部文学研究

关于西部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文学概念,与新边塞诗派等一起产生。当时主要集中在新疆,此后慢慢扩张到西个西北。《当代文艺思潮》等很多杂志都曾开设专栏,《新疆文学》更名为《中国西部文学》,兰州、重庆等地区的一些大学还成立了西部文学研究所,可见西部文学在当时的兴盛。20世纪90年代,西部文学的研究稍有冷却,但其研究仍然在继续。因此,关于西部文学的研究,从新时期至今收获颇丰。在专著方面,有如下作品:

20世纪80年代,雷茂奎出版《西部文学散论》(1986),通过对话剧剧本《古道春风》、喜剧片《阿凡提》等一些新疆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延伸到西部其他作家的文学,展现了西部文学的风采。肖云儒出版《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1989),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西部文学的兴起、界定、分类、地理、结构、美学风貌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专著。

20世纪90年代,余斌出版《中国西部文学纵观》(1992),对20世纪80年代西部文学的两个阶段进行论述,以小说为主,诗歌为辅,探讨了西部文学在小说和诗歌方面的蜕变与发展。赵学勇出版《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1993),对西部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与“生命”主题、现代意识、文化人类学、地域特性、中国神秘主义文化传统等精神文化现象进行了综合论述,对西部文学在乡土叙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丁子人出版《西部文学的风骨》(1994),仍然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新疆作家的范围内。

新世纪以来,丁子人出版《西部文学的寻踪》(2003),是之前关于西部文学的总结,主要研究还是集中在新疆文学方面。杨光祖出版《西部文学论稿》(2004),通过对贾平凹、陈忠实等一些西部作家的考察,总结出西部文学的一些鲜明的特色,同时,对西部文学和西部作家的不足之处也进行了批评研究。马永强、管卫中出版《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2004),标志着西部文学新的成就。这部著作对西部文学进行了新的界定,同时对西部作家进行了文学史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关于西部文学的论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就难以计数了。在中国知网中,仅以“西部文学”为标题中的关键词而发表的论文,从1985年至今已近200篇。而从更小的地域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论文就无法计数了,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博士论文中,从总体上对西部文学进行研究的只有复旦大学博士马为华在2003年提交的《中国西部文学论》。在硕士论文中,从总体上对西部作家进行论述的有陈蓉的《中国西部电影与西部文学的关系研究》(2008)、朱墨的《新世纪以来西部小说的乡村叙事》(2011)、张海平的《新时期西部散文论》(2004)、郭旭辉的《诗化西部》(2006)、傅文清的《西部文化的宏阔观照与诗意的生命关怀》(2011)、徐彩虹的《藏民族地域文化的全景式审美再现》(2010)、李源军的《西部小说与生态意识》(2012)、王茜的《从内地走出的西部诗人》(2011)、葛琦的《新时期西部散文的文化内涵初探》(2010)等近百篇。就具体作家而进行论述的博士、硕士论文就难以计数了。仅贾平凹的博士论文专论的有1篇,以其为重点进行研究的有5篇,硕士论文中专文论述的就有114篇。

5.西部地域文学与民间文化关系研究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些有关地域文学与民间文化关系的研究论文,代表性的有赵德利的《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泛神性意识与偶像创造——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之一》等。赵德利在《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中指出,新时期陕西文学民间文化特色鲜明。陕西作家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大量选择借鉴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叙述方式,经过作家审美熔炼,创作出属于陕西作家独有的民间文化视角与审美方式的文学作品。在感怀式描绘民众苦难的时候,陕西作家将审美笔触转向民族民间信仰,从中汲取救助苦难的力量,营造救世的偶像。作品中浸润着神性的灵光,表现出陕西作家浓重的泛神性意识和文学审美的超凡的价值取向。

还有一些论文以方言、民俗的角度对贾平凹、陈忠实、阿来、雪漠、李学辉、郭文斌等作家的作品进行过研究,但从总体上对西部文学进行民间文化书写的研究还不多见。

(二)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有西部文学的提法,但研究范畴主要限定在美国西部文学,对于中国当代西部文学中的个别影响较大的作家如贾平凹、陈忠实等人有个别作品研究,但大都没有涉及民间文化书写方面,加之中国当代西部文学的大部分作品尚未进入国外研究者的视野,所以,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在国外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主要方法

本书研究的重点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从民歌、方言、民间故事、民俗等民间文化入手,重新来考察西部文学的文化因素,为西部文学寻找创作与研究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入手,为西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寻找丰富的精神资源。

研究的难点:

一是对西部民间文化的文学书写进行钩沉挖掘、分类论述。民间文化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若是要详细地将西部民间文化的文学书写进行论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就西部文学所表现出的那些带有共性的民间文化进行归类,并分别加以论述。但对这些带有共性的文学书写进行归类和分析需要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同时还需要阅读和研究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是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西部文学研究。过去对西部文学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感性的笼统的地域风貌、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本书的研究将首先从民间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然后进入文学的范畴进行分析和论述,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在研究方法上,将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文本细读与分析的方法。本书的写作力图避免对文本的泛泛而论,而是采取文本细读与细节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述,力争在论述一个问题时结合一部作品或一个作家进行深入详细的论述。这种方法可以将一部作品和一个作家分析得深入血脉和灵魂,可以从深层次上进行把握。

二是理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类文化的文学书写进行研究,除了对这类文化本身进行理论阐述之外,还需要与具体的文本相结合,方能论述得有理有据。本书的每一章都是首先从具体的民间文化入手,对此类民间文化的文学书写进行分析和论述的。

三 本书创新之处及篇章结构安排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以民歌、方言、民俗、民间信仰等民间文化,全方位地对西部文学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不仅为西部文学和当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广阔的美学空间,而且也为西部文学的研究与创作寻找到丰富的精神资源。

在结构安排上包括绪论(第一章)、正文(第二、三、四、五章)和结语几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阐明本书选题的缘由与价值意义,突出从民间文化的角度对西部文学进行研究不仅是对西部文学研究本身的一次全新的拓展,而且对西部文学的创作也将起到一定的启示意义;其次对中国西部和西部文学两个概念进行了范畴的界定,厘清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西部和西部文学的一些概念上的分歧,从而确立西部文学的范畴;再次对中国西部民间文化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确立了从民歌、方言、民间传说、民俗和民间信仰几个方面来论述西部文学的路径;最后对西部文学的民间文化书写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书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论文篇章安排进行了论述。

正文部分共四章,其中第二章是从文明的主要形态来进行论述的。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文明可以地理和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种: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12]。以此分类法,西部便有两种文明形态: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本章便是对西部农耕民俗和游牧民俗分别进行论述。在论述农耕民俗时,以农耕文明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而在论述游牧民俗时,是以游牧文明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的。这种论述主要是突出两种文明和民俗的不同特征。这些民俗文化的书写使西部文学呈现浓郁的西部特色。

第三章从民族仰慕和民族的角度突出西部的民族文化特征。在西部,汉民族是主要的民族,西部的汉民族保留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特征,这是西部汉族作家写作的主要精神资源。其次是藏族和回族,他们分别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信仰,这是西部藏族作家和回族作家的精神资源之一。最后便是其他小众少数民族,他们大多信仰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或萨满教,也有一些各自的特征,而这也是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心中的精神信仰。这些精神资源越来越成为今天西部作家所书写的内容,也因此使西部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上的高原。

第四章是从民间文学与方言的角度来论述西部文学的。西部由于其长期的相对封闭、边缘性而保留了很多的民间传说、神话,也保持了一定的方言特征。民间文学由作家们进行重新创作,从而被赋予新的精神特征。如阿来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重述。方言则被一些作家灵活运用,不仅创作了富有地方特征的文学,而且也因为独特的运用使这些文学富有独特的作家个体特色。如贾平凹、雪漠的方言写作使他们分别呈现两个不同的美学风格,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五章是从民歌的角度来论述西部文学的。西部的民歌从文学上的运用来看,总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信天游民歌,主要在陕西作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二是花儿民歌,主要在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地作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三是少数民族民歌,在西部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中被运用。这些民歌的运用使西部文学呈现一种优美的抒情风格。

结语部分是对西部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的理论延伸,重点阐释这类书写对于今天中国文学的意义。同时也指出西部文学在这类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并对西部文学在民间文化书写方面进行展望。


[1]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单纯、旷昕主编:《良知的感叹——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序跋精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2]韩东语,参见韩东《论民间》。在他看来,西方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庞然大物,都在压迫着小的文化,而真正的民间便是对这种庞然大物的反抗。

[3]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4]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5]奇布查文明是继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之后发现的美洲印第安古代文化中的又一奇葩。奇布查文明是以其创造者奇布查族印第安人而闻名。奇布查人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是哥伦比亚境内的主要居民。奇布查文明北与玛雅文明接壤,南与印加文明交汇,是久已丧失的文明。

[6]援引李东海、黄菲编著《神话精华评析》,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7]季羡林:《东方文学研究的范围及特点》,《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0页。

[8]同上书,第250页。

[9]李幼苏:《从系统科学观点看西部文学》,《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10]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萧云儒:《西部热和现代潮》,《人文杂志》2000年第4期。

[12]参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单纯、旷昕主编:《良知的感叹——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序跋精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