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 “萌文化”问卷调查及分析(部分)

调查时间:2013年10月24日

调查对象:海南大学2010级本科生

调查对象年龄:20—23岁

男女比例:1∶2

调查人数:98

有效问卷数:91

问卷题目:

1.你知道“萌”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吗?

2.“萌”和“可爱”有区别吗?

3.“萌”和“美丽”有区别吗?

4.你认为“萌”的反义词是什么?

5.什么是“卖萌”?

6.★请说出1—3个你认为“萌”的事物。

7.★你认为“萌”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什么?你常使用这种媒介吗?

8.你如何评价“萌”?

9.关于“萌”,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问题1分析:

此题考察青年人对“萌”一词的了解度。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人大致了解“萌”来自日本动漫文化。这表明动漫文化在青年人中的影响力是巨大的,青年人也乐于接受一些新鲜的日语词作为网络流行语。

问题2、3分析:

“萌”和“可爱”有区别吗?

四种模式:

img

此题考察“萌”一词词义的变异情况。可以发现,青年人对于“萌”的使用有着较大的随意性。有关“萌”与“可爱”的词义比较,大致可分为四种模式:1.“萌”常被用作“可爱”的同义语;2.“萌”与“可爱”的词义有交集,但各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可能存在“萌”而不可爱的事物,同时也存在可爱但不“萌”的事物;3.“可爱”的内涵大于“萌”;4.“可爱”的内涵小于“萌”。

但无论哪种模式,都表明“萌”与“可爱”一词存在着某种联系,“萌”蕴含着“令人喜爱”的、积极的审美体验。

“萌”和“美丽”有区别吗?

“范冰冰作为女王形象出现,她是美丽的,那种美不可能被称作萌;但她做个嘟嘴的表情就是萌的。”

img

此题考察“萌”一词词义的变异情况。与“可爱”不同的是,关于“萌”与“美丽”的词义比较,基本上只有一种模式,即认为“萌”与“美丽”的词义有交集,但各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存在着美丽但不“萌”的事物,例如有人认为“范冰冰作为女王形象出现,她是美丽的,那种美不可能称作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萌”而不美的事物,甚至是既“萌”又丑的事物,例如“嘟着嘴的范冰冰”,或“问题6”答案中的羊驼、奥巴马和憨豆先生等。

这表明,“萌”与成人的、主流的审美是有一定距离的,“萌”常表现为对主流审美的戏谑、调侃甚至破坏,因而在“萌”中蕴含着“怪诞”“稚拙”和“滑稽”等审美经验。

问题4分析:你认为“萌”的反义词是什么?(所有答案分类如下)

img

此题考察“萌”一词词义的变异情况。可以发现,尽管无法指出“萌”的确切含义,但大致能够将“萌”的反义词归为“丑”的、“成人”的、“男性”(?)的和“严肃”的几类,由此可以推知“萌”带有审美的、未成年的、女性的(?)和活泼的几种意味。

问题6分析:请说出1—3个你认为“萌”的事物。(所有答案分类如下)

img

此题考察“萌”一词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动漫角色仍然是典型“萌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除此之外,被视为“萌”的对象已经远远超出了动漫领域:

第一,动物类:这一类“萌物”被提及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小猫、小狗。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小动物以外,少数大型动物也被视为是“萌”的,如羊驼、熊猫。

第二,人物类: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类“萌物”中的“成人”数量相当多,超过了“儿童”(不过,“儿童”中的“婴儿”被提及的频率很高)。这说明,“萌”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未成年,而是延及更广泛的成人世界。

第三,其他类:这项调查显示,存在着不少难以归类的“萌”,它可能是一个物品,如花苞头;它可能是一个表情,如微笑;它甚至可能只是一种“情境”,如“在晚上对着月亮一边吃包子一边喝牛奶”。

问题7分析:你认为“萌”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什么?你常使用这种媒介吗?(所有答案分类如下)

img

此题考察“萌”一词的流行与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有50 人(超过半数)明确提到了“微博”是“萌”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另外,有28人提到了“网络”这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可以推测,这之中也包含了“微博”这一重要的网络媒介形式。由此可以知道,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媒介是“萌”得以流传、泛滥的重要渠道。


[1]蒋磊,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讲师,本文为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之“海南文化软实力科研创新团队”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ZM4097005003010。

[2]日语中的“萌(も)え”(moe)一词,最初是指御宅族们在看到动漫美少女角色时,产生的一种被深深吸引、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因而在日本,有关“萌”的审美经验普遍与动漫联系在一起,无论是被宅男们追捧的动漫美少女角色,还是秋叶原女仆咖啡店、“萌电器”“萌寺庙”等“萌”的衍生产物,都基于日本发达的动漫文化产业而流行。

[3]2014年4月,一组关于甲骨文“鼎”字的图片在网上流传并引起热议,网页认为甲骨文“鼎”的字形很像“呆萌”的小猫。

[4][加拿大]托马斯·拉马尔:《御宅族文化经济——论资本主义与粉丝媒体》,《今天》总第88期。

[5]“萌”起源于日本,盛行于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地区,但是,“萌”在欧美国家却远未达到“泛滥”的程度。从动漫角色的造型来看,近些年在中日韩地区备受欢迎的一些动漫角色,在欧美国家却并不那么受欢迎,例如哆啦A梦和樱桃小丸子;而反观欧美动漫界所生产的一些经典形象,其“萌”的特征就减弱了许多,例如海绵宝宝。这说明,“萌”可能与东亚文化圈的传统审美情趣更为契合。

[6]2013年8月,有网友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时,在唐玄宗李隆基御碑《石台孝经》中意外发现“朕略萌”三字,后西安碑林博物馆将其拍照发到官方微博上,引起网友热议,纷纷调侃唐玄宗“卖萌”。但其实,这只是一个有趣的误会:碑文原文为竖行体,而“朕略萌”三字却是按照从右至左顺序排列巧合而成。

[7]日本传统的审美精神中,普遍存在着喜好瞬时美,崇尚对“微小事物”的爱恋等特点,韩国学者李御宁称之为一种“缩小意识”。这种审美精神为当代日本的二次元文化所继承,创造出大量的“微审美”形象,例如皮卡丘和Helo Kitty,成为日本动漫产业推向世界的排头尖兵。

[8]“羊驼”被视为“萌物”,内涵更为复杂。一方面,“萌”感是由羊驼这一动物本身的外形引起的;另一方面,“羊驼”更因其网络流行名称“草泥马”而知名,并因此得到广泛传播。故而可以说,羊驼的“萌”,一开始就极富反抗性,其滑稽的外形与粗俗的民间语言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对于官方文化的挑战。

[9]英国伯明翰学派意义上的“subculture”,天然的含有“以边缘姿态对抗主流文化”之意。然而在日本语境中,所谓“亚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并不具有强烈的抵抗主流文化之意,这和欧美语境中的“subculture”有所不同。

[10]参阅[日]四方田犬彦《论可爱》,孙萌萌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11]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提出,“童年”的概念并非自古就有,而是源自印刷术时代,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而到了20世纪,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时代却带来了“童年的消逝”,使得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看电视”的儿童日益趋向于变为成人,以成人的方式言说,失去了儿童应有的纯真。

[12]2012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得知刘翔摔倒无缘晋级之后,众多娱乐明星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刘翔的支持。然而由于心情不错的赵薇刚巧在自己微博上上传了一张自拍,并且只配上了一个“嗨!”字,于是,上万粉丝纷纷向赵薇开炮,指责她在此刻竟然还笑得出,甚至有一位网友留下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的话。参阅中国网《刘翔摔倒后赵薇发自拍照遭炮轰:商女不知亡国恨》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08/10/content_15603319.htm。

[13]参阅[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傅统先译,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39—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