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文化与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微时代的后人类——信息空间中的科技生命

张凯[1]1

当我们提到“微时代”时,首先想到的是“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营销”“微信”的普及和流行。其中,2006年Twitter的诞生或许是“微时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真正实现了个体化信息的自由发布和充分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微时代”指的是各种“微型”网络产品的制作和运用,是Web2.0模式的实际应用和体现。除此之外,“微时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就是各种信息发布工具的“微型化”,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微小”、便携、可随时接入网络的机器的实际运用。

在过去,电脑是信息发布的终端,它功能繁多却极为笨重,只适合在固定的办公室或私人空间内使用;笔记本电脑以及无线网络的出现虽然使得“移动上网”成为可能,但传统笔记本电脑的体积和电池续航能力还是使得机器的使用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地点才能实现。信息世界的开放、自由和现实中信息终端(电脑)的笨拙、呆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化的信息发布模式。只要携带一部“微时代”的智能手机,个体就随时可以接入网络,随时可以加入信息世界的互动,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自由切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微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不应该是各种“微型”网络产品的流行,而应该是街头智能手机的泛滥和各种亲密的“人机互动”——刷微博、拍照、录视频、听音乐。因此,“微时代”是一个人与智能手机相互依存和伴生的时代,“微时代”实际也是智能手机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