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训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对于朱熹训诂的研究,目前还未见有汇集朱熹的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训诂著作来全面、系统地研究其训诂方法和训诂思想的论著,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朱熹某部著作的训诂的研究、对朱熹训诂中某一具体内容的研究以及对朱熹的训诂著作与其他著作的比较研究等几个方面。经过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分别如下:

一 关于朱熹某部著作的训诂的研究

如《论朱熹〈论语集注〉的训诂价值》(罗小如,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楚辞集注〉研究》(陈尚敏,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朱熹〈诗集传〉研究》(胡琴,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四书章句集注〉训诂研究》(国建强,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四书章句集注〉训诂研究》(李小明,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舒拥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朱熹〈孟子〉三书研究》(朱媛凤,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朱熹与〈楚辞集注〉》(黄美兰,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朱熹〈家礼〉研究》(孙华,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朱熹〈诗集传〉的特色及其贡献》(张宏生,《运城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训诂在〈四书集注〉中的运用》[陈焕良,《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诗集传〉训诂体例类述》(陈松长,《娄底师专学报》1988年第3期),《朱熹〈诗集传〉的训诂特色》,(陈松长,《古汉语研究》1989年第3 期),《试评〈孟子集注〉的训诂得失》[曹小云,《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从〈四书章句集注〉看朱熹的训诂学与义理学(上)》,(刘志刚,《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 期),《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姚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读朱熹〈诗集传〉》(向熹,《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朱子〈诗集传〉浅说》[徐鼎一,《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3年],《朱熹〈论语集注〉探研》(唐明贵,《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试析朱熹〈论语集注〉中的训诂》(胡进,《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集大成:朱熹〈诗集传〉的训释特色》(罗英侠,《中州学刊》2007年第4期),《试论朱熹〈礼记大学集注〉中的训诂》(张琳,《语文学刊》2009年第10期)。

其中以《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的成果为多,至于朱熹的其他著作在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则较少。

二 针对朱熹训诂中某一具体内容的研究

如《朱熹〈诗集传〉句法研究》(胡宪丽,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诗集传〉训诂术语研究》(李平,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诗集传〉八卷本音系研究》(马丹,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诗集传〉注音初探》[黄景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诗集传〉训诂体例类述》[陈松长,《娄底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简论古文语气的标点——〈孟子集注〉句读札记》[蔡域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试论对古文引语的标点——〈孟子集注〉句读札记之二》[域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朱熹用韵考》[陈鸿儒,《龙岩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朱熹关于修辞本质的论述》(李士金,《修辞学习》1992年第2期),《〈诗集传〉体例特征》(张祝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1期),《朱熹的注释和辨伪》(曾贻芬,《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4 期),《朱熹集注释例》(石云孙,《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 期),《论朱熹〈诗集传〉》(张启成,《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3期),《朱熹的古籍注释》(华星白,《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陈广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续)》[陈广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诗集传〉叶音与朱熹古韵》(陈鸿儒,《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1期),《朱熹与闽方言》(刘晓南,《方言》2001年第1期),《〈诗集传〉叶音辨》(陈鸿儒,《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2期),《从〈诗集传〉考察朱熹的语法意识》(俞允海,《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刘晓南,《方言》2002年第4期),《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价值》(刘晓南,《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4期),《朱熹叶音本意考》(刘晓南,《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论朱熹〈诗集传〉叶音对吴棫〈毛诗补音〉的改订》[刘晓南,《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语法分析》[李小明,《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朱熹〈诗集传〉助词探析》[王明春,《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楚辞集注〉叶音古韵分部考》[汪业全、李清桓,《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朱熹〈诗集传〉赋比兴标诗探微》[王龙,《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诗集传〉叶音语音根据别考》(汪业全、孙月香,《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 期),《朱熹〈诗集传〉“某音某”作用及特点》(李彧、丰素贞,《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朱熹“明语法以通训诂”的解经方法探析》(叶方石、舒拥军,《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谈〈诗集传〉中的训诂术语“放此”》(李平,《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楚辞集注〉校勘补零》[杨曦,《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5期],《朱熹〈诗集传〉校勘札记六则》(胡辉、陈才,《语言学习》2008年第12期),《论朱熹〈诗集传〉中的“兴”》[王龙,《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三 朱熹的训诂著作与其他著作的比较研究

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刘卫宁,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戴震与朱熹诗经学比较》(陈海燕,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大学〉郑玄本与朱熹本之异同考》(孟威龙,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朱熹和刘宝楠〈论语〉解释之比较》(何林英,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论语〉朱熹注与刘宝楠注的比较》(屈玉丽,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大学〉〈中庸〉之郑注、孔疏与朱子〈集注〉训诂术语比较研究》(冯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历史意义》(谢谦,《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第3期),《〈诗集传〉与毛传郑笺训诂相通说》[李开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年第3期],《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的批判和继承》[原新梅,《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王逸、朱熹、蒋骥三家〈楚辞〉训释原因初探——王、朱、蒋三家〈楚辞〉注本比较研究之一》(黄建荣,《抚州师专学报》1992年第2期),《〈论语〉郑注与朱注的比较研究》(陈绂,《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论语〉郑玄与朱熹解释之比较》(匡鹏飞,《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诗本音〉所考古音与〈诗集传〉注音》(陈鸿儒,《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朱熹〈论语集注〉与何晏〈论语集解〉之比较》(罗小如,《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毛郑朱〈诗经〉训诂略说》[石云孙,《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比较分析〈毛传郑笺〉与〈诗集传〉对比兴认识的歧异》(陈英姿、沈芳,《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朱熹〈诗集传〉与汉儒诗说比较》(朱茹、薛颖,《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 期),《析〈诗集传〉与〈毛诗序〉的异与同》(王国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毛传与朱熹〈诗集传〉异训比较研究》(赵振兴、唐丽娟,《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朱熹〈诗集传〉与吴棫〈诗补音〉音叶考异》[汪业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此外,还有一些跟朱熹训诂有关的研究成果,如《宋代屈学研究》(蒋骏,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论朱熹的解经思想》[李禹阶,《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论朱熹的考据学》(汤勤福,《北方论丛》1998年第6期),《朱熹校书考》(赵灿鹏,《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朱熹〈四书〉解释方法论》(周光庆,《孔子研究》2000年第6期),《〈周易本义〉的“阙疑”方法》(王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肖永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朱熹对〈大学〉主旨的改造和诠释》[李方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朱熹论修辞本质的实践意义》(李士金,《修辞学习》2007年第1期),《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陈来,《文史哲》2007年第2期),《朱熹的治学方法与徽派朴学》(汪银辉,《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朱熹〈诗集传〉对〈毛诗序〉诗旨取舍原因浅析》(张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从篇目选择看朱熹〈楚辞集注〉的注释原则》(孙光,《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0期),《论朱熹的解经原则》(周元侠,《兰州学刊》2009年第3期),《〈郑笺〉对〈诗集传〉的影响》(孙永娟,《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