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意义
关于朱熹训诂方面的研究,前人的成果各有侧重,目前尚未出现总论性质的研究专著,本选题通过汇集朱熹的多部具有代表性的训诂著作,力图在全面、系统地研究朱熹的训诂原则、训诂方法和训诂思想方面做一尝试。具体的选题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通过对朱熹的训诂材料进行整理爬梳,可以全面、系统地总结朱熹在训诂理论和训诂方法上的成就与不足,这对训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对于朱熹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理学思想、哲学思想甚至文学思想上,而对他的训诂则研究得还不够。事实上,朱熹虽然是理学大家,但在训诂学上亦颇有建树。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里保留的大量文章、书信以及他的学生们记录他言论的《朱子语类》中,都有朱熹对于训诂认识的记载,而朱熹注解古籍的多部著作,则是他训诂的实践。我们研究朱熹的训诂思想、方法与实践,从有关材料里挖掘朱熹关于训诂学的有价值的见解,对于今天的训诂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通过揭示朱熹在训诂实践中所体现出的训诂思想,可以正确评价朱熹在中国训诂学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一般认为,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叙》云:“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其初专门授受,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闻,其学笃实谨严,及其弊也拘。……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其学务别是非,及其弊也悍。学脉旁分,攀缘日众,驱除异己,务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学见异不迁,及其弊也党。……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夫汉学具有根柢,讲学者以浅陋轻之,不足服汉儒也。宋学具有精微,读书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16]朱熹作为宋学的集大成者,却并未像当时一般的理学家那样弃训诂于不顾,而是非常尊重汉唐旧注,同时还主张重视近人的观点,既能充分予以继承,又不盲从前人,能够提出自己的训诂见解,其中有很多独到之处为后人所继承发扬,这对学术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第三,通过研究朱熹的训诂著作,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对经典文句的解释具有时代性的特点,从而能够重新审视朱熹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所做的贡献。朱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认识到,经典文本的语言表达会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典》《谟》之书,恐是曾经史官润色来。如《周诰》等篇,恐只似如今榜文晓谕俗人者,方言俚语,随地随时各自不同。林少颖尝曰:‘如今人“即日伏惟尊候万福”,使古人闻之,亦不知是何等说话。’”[17]对此,任继愈先生曾在《文化遗产的寿命》[18]一文中提出一种“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说“这里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现象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衰减的讯号得到增益,可以收到需要的效果。太远的距离,中间还要增加不只一处的接力站。”并指出:“古代思想传流到后世,也有这衰减现象。……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之间的感受的差别越大。所以今人读古人作品不及古人的感受的深刻而激动。”朱熹就对儒家文化的衰减现象起了第二次的接力作用:“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这是历史事实所表明的。但对经典的解释权却可以随时改变着,充实着,不断填充新内容,使它免于衰减。”朱熹通过对经典文献进行注释,不仅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力,而且对后世几百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 研究方法
本书以朱熹的《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和《周易本义》为主要研究材料,综合运用了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和校勘学等学科的理论,在深入探讨朱熹的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总结其训诂的成就与不足时主要采用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既在共时的平面上研究朱熹训诂的内容及方法,又把朱熹放在训诂学史的背景中考察其训诂的得失;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朱熹的训诂材料,既从宏观上总结其训诂原则,又从微观上进行个案的调查分析;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朱熹自身对训诂的理解与认识,又结合朱熹的训诂实践来与这些观点相互印证,从而全面阐发朱熹的训诂理念。
[1]陈正夫、何植靖:《朱熹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2]王云五主编,王懋竑纂订:《朱子年谱》卷之一上,《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七辑·宋朱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页。
[3]同上书,第3页。
[4]朱熹:《屏山先生刘公墓表》,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四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7—4168页。
[5]朱熹:《籍溪先生胡公行状》,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05页。
[6]同上。
[7](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 《宋元学案》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5页。
[8]同上书,第1396页。
[9](清)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四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99页。
[10]同上书,第1400页。
[11]朱熹:《籍溪先生胡公行状》,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505页。
[12]王云五主编,王懋竑纂订:《朱子年谱》卷之一上,《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十七辑·宋朱子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6页。
[13]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238页。
[14](元)脱脱:《宋史》第四百二十九卷,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769页。
[15]金云铭:《福建文化》第二卷第十六期《朱子著述考》;吴其昌:《国学论丛》第一卷第二期《朱子著述考》;牛继昌:《师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朱熹著述分类考略》;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朱熹著述考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17](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五册卷七十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81页。
[18]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群言》199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