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朱俊玲的这部《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是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2004—2007年,朱俊玲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随我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王文章院长正主持国家“十二五”规划艺术学重点科研项目《昆曲艺术大典》,我担任历史理论典主编,就请博士生们参与这项工作。俊玲承担了古代文献校录以及昆曲论著提要撰写等项任务。为了和课题任务结合,与俊玲商量,选定《昆曲在北方的流传与发展》作为博士论文题目。
昆曲开始主要流行在昆山一带,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逐步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受到朝廷和文人重视的昆曲也便逐渐在北京和全国流传起来,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因此,北方对于昆曲的传承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地域。新中国成立前,昆曲已到濒临灭亡的境地,这时,在南方有苏州昆曲传习所培养的演员以与苏剧及其他剧种合班的形式苦苦地延续着昆曲的演出,而在北方,则有昆弋班在农村延续着昆曲的余脉。20世纪50年代,在北京建立了北方昆曲剧院,成为传承发展昆曲的一支重要力量。半个世纪以来,南北昆曲多次交流演出,互相学习,共同为传承发展昆曲做出各自的贡献。北方昆曲的历史是中国昆曲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昆曲的艺术家如傅雪漪、丛肇桓等,写了一些有关北方昆曲的历史和特点的文章,北方昆曲剧院和北京的理论工作者也记录了许多老艺人的艺术经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对北方昆曲的历史做出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因此我主张俊玲结合昆曲大典的课题做这个选题。
此前,俊玲对于昆曲并不熟悉,承担课题任务和撰写博士论文,可以说是从头做起。但她很认真努力,很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课题任务和这篇博士论文。艺术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变迁的关系是很密切并且很复杂的,昆曲也是这样。俊玲的论文努力从社会发展变化中探寻昆曲兴衰的原因,以及昆曲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对于宫廷的影响,学界支持的力量,曲社所发挥的作用,论文都有辩证的论述。另外,昆曲是一个全国性的剧种,非常强调规范性,所以并不像京剧和一些地方剧种那样,流派纷呈。但是,南北方昆曲又存在显著不同。俊玲根据文献资料和艺术家的谈艺录着重论述了北方昆曲与南方昆曲的相同与不同,阐明了昆曲的丰富性和北方昆曲的独特价值。昆曲是中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所以对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发展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俊玲的论文也重点论述了北方昆曲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所以我想,这部书稿对于昆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都是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
但是,如前所说,这一课题难度较大,俊玲做得也比较匆忙;作为导师,我对昆曲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在做《昆曲艺术大典》的过程中也是边做边学。因此,俊玲的博士论文到这部书稿还有很多不完善、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之处,现在出版出来,希望方家和广大读者能不吝批评指正。
是为序。
安葵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