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原则认为:人理性地算计他们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而霍曼斯成功地改造并吸收了纯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原则,他把人类行为理解为互动的个人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他建构了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等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命题,他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本身的存在皆是由于这些命题所分析的社会交换。
布劳认为,以社会交换原则为指导的人类行为,是形成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交换具有突生属性、自愿属性、模糊属性、信任属性和潜在属性。布劳概括出四种广义报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或尊敬、依从。在布劳所隐含的交换命题中,最为基本的是互惠命题与不平衡命题。布劳所建构的交换理论持有坚定的社会学立场,超越了传统的功能主义,从而成为分析复杂组织中的交换和权力的基础。
艾默生把交换理论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用来分析社会网络中的不平等与权力。艾默生的“交换网络”包含一些由个人或集体组成的行动者,不同的行动者拥有各种不同的重要资源。包含个人和集体在内的所有行动者在网络中都互有交换机会和交换关系。一些此类的交换关系将存在并且相互产生关联,进而形成一个单一的网络结构。
在新闻生产社会学中,塔奇曼认为新闻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甘地的“信息补贴”是指通过控制接触与使用相关信息,以影响他人的行为;潘忠党提出“补偿网络”用以形容媒介组织构筑的、以钱财为流通媒体的、以价值交换为原则的社会关系网络。
以上理论是本书中试图阐释的“媒介交换网络”这一框架的重要理论根基。
[1][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第4页。
[3]同上书,第165页。
[4][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5][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6][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五版),蔡文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7][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261页。
[8]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9][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293页。
[10]同上书,第294页。
[11][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5页。
[1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13]同上书,第183—185页。
[14]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15][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16]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1页。
[1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18][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9][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20][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21]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22][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23]同上书,第108页。
[24][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25]同上书,第110—111页。
[26]同上书,第19页。
[27]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
[28][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29][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30][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页。
[31]同上书,第321页。
[32]同上书,第322页。
[33][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325页。
[34]同上书,第331页。
[35]同上。
[36][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0页。
[37][美]乔治·瑞泽尔:《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56页。
[38][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6页。
[39][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40][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61页。
[41][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42]潘忠党:《“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
[43]潘忠党:《“补偿网络”:作为传播社会学研究的概念》,《国际新闻界》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