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留学热潮开拓广阔的视野
川人睁眼看世界不仅仅停留在借助报刊媒介,而是走出国门零距离接触异域文化。留学生成为川人了解世界的桥梁。晚清的贫弱开启了留学风潮。中国的有识之士纷纷走出国门,来到西方“取经”,期望能振兴祖国。在这股浪潮中,巴蜀大地的学子们不甘示弱,也加入到留学的行列中。
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从1846年美国传教士从澳门带走三个小孩开始,到1877年的公费留欧,留学生潮并没有掀起高潮。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促使自强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留学热潮逐年形成,在时代主潮流的驱使下,四川人以公费或其他方式也纷纷走出国门加入留学热潮中。“在1901—1907年间,巴蜀青年留学日本的多达千人,1918—1921年间,巴蜀赴法国留学者多达429人,占全国1/3,为人数最多的省份。”[10]四川留学生以在外游历的广阔视野为资源,为川内输入国外各种信息,开阔了川人视野。
留学国外的川籍学子具有“川人不出夔门便罢,一出夔门则为蛟龙的勇气与闯劲”,在国外组办报刊社团,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的近距离以及由弱变强的变化吸引了较多的四川留学生。中国人对日本由弱到强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自1905年开始,中国留日学生急剧增加。1906年全国留日学生达到8000余人,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数字。同年,四川省留日学生达到800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1/10。川籍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川人较早在日本创办的一份刊物是《鹃声》。这份杂志于1905年由雷铁崖在东京创办。[11]1907年,他与吴玉章等人主办《四川杂志》。这两份刊物最具特色的地方体现在政治方面,即反清排满,倡议政治体制改革。《四川》的代派所是日本东京各书肆、中国内地各书坊。《四川》与其他杂志互相代派各报,有《云南杂志》、《滇话报》、《新女界》、《农桑杂志》。四川人在日本创办的报刊还有创刊于1908年的《自治丛录》、1910年的《工商学报》。1917年,郭沫若、夏丏尊等在日本创办《学艺》。这份报刊很好地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吴虞的《消极革命之老庄》便在该刊第二期被刊登。
留学法国的四川留学生也通过创办刊物的途径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国外的川籍留学生以其自身优良的素质,成为在法留学生团体的中心,成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这可以留学法国的川籍留学生周太玄为例。周太玄最初与李璜合作创建“巴黎通讯社”,后来与李劼人、何鲁合办。“巴黎通讯社”向国内大量发稿,《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中华新报》、《民国日报》、《神州报》皆采用他们的稿件。“巴黎通讯社”在国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19年“巴黎和会”谈判时,北洋政府企图封锁谈判失败的消息。但是中国代表在谈判桌上的妥协被“巴黎通讯社”第一时间向国内披露,引起国民哗然,酿成“五四”运动的爆发,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之后,周太玄于1919年年底创办《旅欧周刊》之后,又受华工工会委托创办《华工周刊》。1921年3月27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巴黎成立分会,周太玄因其为人纯朴坚韧,能团结人,深孚众望,当选为分会书记。
不仅留日学生、留法学生在国外创刊,在其他国家的四川留学生也创办刊物增强影响力。例如,1911年,马来西亚的四川留学生同盟会会员在吉隆坡创办《四川周报》。
留学生在海外创办刊物不仅将四川人的影响带出国门,还将异域文化的影响带回四川。留学生回国后带领国人一起睁眼看世界,例如,反孔英雄吴虞掀起的思想界运动(因为有专章论述在此不再论证)。留学日本的叶伯和归国后将其所受到的西洋文学影响带回四川,教唱白话诗歌,创办新文学社团及刊物。“草堂”文学研究会以及《草堂》刊物的发行,强有力地推广了新文化在四川的影响力。叶伯和也成为国内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先驱。
正因为川人睁眼看世界,不故步自封,不将自身局限于一隅,才有了近代巴蜀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背景之下,巴蜀文化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参与新文化的建设。在新文化萌芽、成长的过程中,巴蜀文人,在不同的领域引领时代风潮。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有巴蜀文人的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时代风潮也激活了巴蜀文化的创造力。
[1]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同上书,第5页。
[3]参见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4]《李劼人选集》第五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页。
[5]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6]“游学经费表栏”,载《四川学报》1905年第4册。
[7]《四川学报》1905年第2册。
[8]同上书,第4册。
[9]参见王绿萍、程祺编《四川报刊集览》上册,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10]邓经武:《20世纪巴蜀文学与西方文化》,《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4期。
[11]雷铁崖回国后,通过办学继续他的影响力。1909年,雷铁崖回到上海,以中国新公学等校为依托,宣传期政治思想。1920年,他在上海创办留学预备学校,继续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