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形成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准备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正确的思想指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一,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确立总的指导原则。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一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第一次结合;二是提出并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现的第二次结合。第一次结合的主题是要找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第二次结合的主题是要找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第一次伟大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当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后,毛泽东又率先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重要思想。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以及苏联模式弊端的逐渐暴露,毛泽东日益认识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956年3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应该自己开动脑筋,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问题。3月23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他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月4日,他明确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命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现在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4]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思考之下,他率先强调中国必须以苏为戒、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他告诫人们:“最近苏联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5]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时,他写道:“我国是一个东方国家,又是一个大国。因此,我国不但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有自己的许多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带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而且在将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会继续存在自己的许多特点。”[16]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于书中关于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的提法,他极为赞同,表示必须把“普遍规律和具体特点相结合”。[17]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充分的思想酝酿与理论准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指导原则。
第二,做出中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理论判断,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明确国情依据和战略目标。
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搞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实际国情,只有搞清国情,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第二次结合。对国情的判断,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分析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中国不要过早地讲建成社会主义,得出了中国正在并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18]的判断。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有了初步认识。他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19]毛泽东关于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判断,是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源头,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依据和基本出发点。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作了科学谋划。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战略,毛泽东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长期探索,做出了重要论断。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的规划,20世纪50年代早期提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完成过渡任务的战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提出了要过好民主主义的关、过渡时期关和社会主义关的“过三关”思想。他多次明确提出中国要经过50年到100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比较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0]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21]他提出的社会主义战略目标,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第三,创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提供哲学依据和科学方法。
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分析当时我国社会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问题,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创新理论。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二者之间基本适应但又有不适应的方面,这种不适应可以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加以解决。他指出,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于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前者是对抗性质的,后者是非对抗性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必须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论十大关系》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强调必须用辩证法思想、统筹兼顾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关系,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既要抓好主要矛盾,又要解决好非主要矛盾;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上,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必须处理好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必须把这些辩证法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我国实现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哲学根据;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方法的探索,为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路线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第四,制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方针和总目标,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明确政治方向和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就一直致力于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出要形成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政治局面。1957年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目标,即“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怎样形成良好的政治局面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22]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提出了要处理好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关系,他所论述的十大关系,其中有五个方面都是有关政治建设的,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围绕着这个基本方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上,必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在民族问题上,坚决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促进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高度重视的,他多次强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要扩大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提高到巩固国家政权的高度,“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在法制问题上,他强调必须反对官僚主义,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五,探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做出重要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毛泽东强调,为了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产生自己的理论家,创造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形成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明确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23]毛泽东自己就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在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论断。他率先提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认为商品生产本身是没有什么制度性的,它只是一种工具,看一种商品经济的制度特征,“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4]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充分利用商品经济这个工具,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中国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一定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25]一味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违背客观法则的”。[26]他明确指出,价值规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作用,价值“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27]他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明确指出,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对待资本主义和私营经济问题上,既不搞教条化,也不搞西化,认为可以在搞国营的基础上搞私营,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搞资本主义,“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28]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29]在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方面,他明确提出要调动两个积极性的思想,“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30]一定要划分好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他提出“向外国学习”[31]的口号,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要搞两点论而不是一点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32]他在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方法上提出:既要反对保守又要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搞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勤俭办事。这些重要论断为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做了重要的理论储备。
第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思考,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确定思想指南和文化旨要。
毛泽东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牢固地确立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灵魂。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33]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一方面工作的指导思想,而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部工作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方向引领和思想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更不能动摇。他亲自主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进新中国的首部宪法当中,使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使党的指导思想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原则。他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标准。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判别大是大非的六条根本标准,即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并特别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34]这六条标准成为“四项基本原则”的直接理论源头,邓小平曾明确说过“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35]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方针,他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36]他提出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科学文化知识。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明确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的大多数已经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要实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目标,“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要有数量足够的、优秀的科学技术专家”。[37]
第七,规定中国外交工作总的方针政策,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毛泽东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在世界总体格局上,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认为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要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决不做超级大国,着力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临近国家的关系。在党际关系上,强调各个国家的共产党是兄弟党而不是父子党关系,各国共产党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确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各国应该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依靠自己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关系上,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基本路线,强调必须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科技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为维护国家主权,同美国、苏联等超级大国进行斗争,坚决反对美国炮制的“两个中国”的阴谋,顶住来自苏联的压力,合理调整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党际国际关系;全面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平解决同西南邻国的边界问题;妥善处理同世界范围内三种力量的关系,积极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外交斗争,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成功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取得了外交工作的重大突破;在反对大国霸权主义的前提下,同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日本等西方大国展开全面外交,并成功启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这些重大成果,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比较好的国际环境,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活动创造了前提基础。
第八,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组织保证。
毛泽东深刻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告诫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的形势和特点,及时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紧迫任务,强调要始终警惕和预防共产党变质变色。毛泽东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强调维护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加强集体领导,反对个人崇拜,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初步提出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设想,并明确提出自己希望退出领导岗位,提出了在中央领导中设置一线、二线,推行党代表常任制和领导干部任期制。他还提出了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等科学论断,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强调必须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