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北美卷)(2004-200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田晓菲(Tian,Xiaofei)著:《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Seattle,W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5年。10+319页。ISBN:0295985534

作者写作本书源于2000年。这年春天,作者因给研究生班备课而重读了陶渊明的诗。她参阅了山东学者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这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异文。这些异文启发了本书作者,使得她开始思考手抄本文化和陶渊明及其诗文。关于书名中的“尘几”,作者在导论中这样解释:因著名藏书家宋绶说过“校书如拂尘,旋浮旋生”,所以“尘几”不仅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了对嘈杂的手抄本世界所作的云游,意即对手抄本世界的探索是任重道远。

全书分为六大章,另有导论、结语及附录。导论部分由阿拉伯学者伊贲·哈赞《鸽子的颈环》中的四句诗句开篇,引出手抄本文化。接着从谈论苏轼引出了陶渊明,继而叙述写作缘由、写作目的、本书框架、关注的问题等。第一章围绕陶渊明诗中 “得”的概念展开,论述了后人面对陶诗时如何因渴望获得诗人“真意”而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异文,从而控制了陶诗的整体面貌。第二章通过比较关于陶渊明的四种不同的传记,讨论了陶渊明究竟“为何许人也”。本章旨在揭示陶渊明传记中所塑造的形象既是他本人在诗文中描述的形象的映射,也受六朝隐士话语的影响,同时不同传记作者的不同偏好、动机影响也起着一定作用。第三章通过分析、比较陶渊明一些著名田园诗里的异文来揭示一个与以往形象不同的陶渊明。作者在这一章里指出陶渊明和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很和谐,而是也充满着张力和矛盾。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讨陶渊明关心的一些问题是如何在他的诗中得到体现。在这两章中作者试图厘清陶渊明和其时代的复杂关系:她指出陶渊明喜爱的主题来源于文学传统,并且与当时的文化氛围相关;但另一方面他却是用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这些主题。第六章中,作者将读者的目光从陶渊明的诗歌引向了陶渊明家乡的一块石头——“醉石”。据说陶渊明曾在这块石头上留下了身体的痕迹。后人在“醉石”上的不断题词、雕刻使得诗人的形象被留在了这块硬石头上,但是他却借助文本的流动、变形等躲开了我们对他的追逐。

导论中作者提到,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被逐渐构筑和塑造的轨迹。本书旨在探讨读者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对“陶渊明”及其诗作修改和再创造的。通过阐释“多个”陶渊明存在的可能性,本书不是简单地颠覆人们对陶渊明已有的种种看法,而是希望给这些看法增加厚度和深度,让人们明白手抄本文化的世界是不断变化却不会有固定形态。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明晰。作者将陶渊明的三十多首诗文作为例证,以独特的视角系统地研究了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极具说服力和启发性,因而不论对国内还是国外研究手抄本文化和陶渊明的学者来说,本书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要目

导论

第二章 得与失

第三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第四章 失去的田园:归淘

第五章 食物,死亡和叙事

第六章 成器

第七章 实证:解读“醉石”

结语

注释

中文词汇对照表

陶集版本

参考书目

索引

(黄琳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