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文情报告(北美卷)(2004-200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张诵圣(Chang,Yvonne Sungsheng)著:《台湾文学生态:从戒严法到市场律》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年。10+271页。ISBN:0231132344

这本书描述了20世纪下半叶,台湾地区文学场域从政治规范过渡到市场主导的演变轨迹。 作者引用布迪厄“文化场域理论”和柏格的“文学体制”概念,以补充前作《现代主义与本土对抗:当代台湾中文小说》(杜克大学出版社1993)中,受威廉斯启发的三元文化型构(主导、另类、反对)分析架构。在本书中作者提出“美学位置”的概念,来阐明在政治挂帅、相对关闭的文化场域中所常见的数量有限、彼此折冲的文学群体,和社会整体内部的结构性冲突之间对应但并非对等的紧密关联性。在由政治迈向市场的过程中,文学场域自主性增强,运作规律越来越受“文化正当性”的制约,而场域内参与竞争的美学位置数量与形态则骤增,造成活力丰沛的一片荣景。此时文化正当性本身却也产生质变,由独尚精英转变为雅俗并存的分众文学生态。

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台湾文学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说明主要观念架构,并以20世纪50年代一部小说的曲折出版经过为缩影,图示政治与市场规律在中国台湾文学生产中交互作用的复杂样貌。第二、三部分以1970年年末为分界点,借由作家作品、文学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个案勾勒出台湾文学场域的演变轨迹:从迁台初期的非常态文学生产,经由1956年从“高压”变为“怀柔”的文化方针转向,到1970年末期之后的向市场主导大步迈进。

由统治政权背书、保守妥协的主流美学位置,早期几由随国府来台的大陆人独占;俟后却成为具有开放性、可资选取的一个重要美学位置。20世纪60年代以高层文化追求为驱力的现代主义位置与主流之间若即若离,这在其重要作家对“中国符号”的美学性转化中充分显示。由少数拥有日据经验的作家在解严初期文坛边缘所开启的、与主流呈结构性对立的本土位置,在20世纪70年代批判性乡土文学运动中快速茁壮;但其后在渐与本土政治结合的同时,也与持中国认同的乡土派左翼分道扬镳。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转型,围绕着享有丰厚主流文化资源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副刊,出现了一个兴荣而吊诡的特殊文学生态:以主导意识形态为基础进行专业性转化,带领着同质性甚高的中产阶层阅众,向区隔性的品味市场积极过渡。此时进入文坛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世代,受精致文学概念与副刊体制资源的双重滋养,得天独厚。而解严前后他们对身份认同与流行文化位阶蹿升两项新挑战所做的回应,则成为主流小说转型的基调。20世纪最后十年,“本土”参与对主流位置的竞逐,势不可当;后现代行动主义取代了现代派精英观,成为带领风骚的前卫论述;而1999年引发极大意识形态争议的《联合报》“台湾文学经典”选拔,仿佛成了标榜“纯文学”的副刊临别之前的天鹅之歌。

要目

前言

绪言

新的视角

观念架构

历史轨迹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学术脉络和观念架构

学术脉络

旧的分析范式:台湾研究在美国

来自政治环境转变的冲击

台湾内部的台湾文学研究发展

来自跨国文化潮流的冲击

观念架构

文学作为一种体制;及当代台湾的主流文学

受政治制约之主导文化下的文化生产场域

美学位置

文学场域的有限自主和场域自主化的过程

第二章 文学场域中的政治和市场要素

在政治与市场之间:1949年后在台湾复兴的文坛

文坛的复兴

战争时期文学生产范式的传承

非官方的政治要素:民族主义/道德性的文学论述

文学想象与民国时期的现代文坛

“殖民现代性”和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文人传统与都会中的现代中国流行文学

结语

相互竞争的正当性原则:姜贵小说《旋风》的出版周折,一个案例研究

正当性赋予机制的分歧看法:“旧小说”与“新小说”

文学市场作品接受的客观条件

深层的政治暗流

第二部分

第三章 软性威权统治和主流位置

“正面”文化控制与以外省人为优势的文化生产

文学形式认可背后的政治因素

“纯文学”美学范畴的兴起

“副刊”与统治势力背书的主流文学

兼容并蓄的混合型文化体制——“副刊”

林海音与“文学副刊”

副刊主编:政治性文化正统的支柱

第四章 现代主义流派与主流文学里“中国符号”的美学化

一个美学位置的诞生

现代主义位置的萌发

现代主义先驱的成功策略

夏济安:文类位阶原则的钦定——西方的范式

主流“中国中心主义”文学的美学性转化

中国符号的转化

王鼎钧(b.1925)

余光中(b.1928)

张晓风(b.1941)

第五章 本土位置:社会结构关系性对立的产物

本土位置的历史旅程

在文学场域的边缘求生:解严初期

与乡土文学的结盟与分道扬镳

世代初期的隐晦生涯

吴浊流(1900—1976)

钟肇政(b.1925)

两位文坛泰斗的差异旅程

第三部分

第六章 以副刊为枢纽的文学生态和中产阶层文类

副刊和以副刊为枢纽的文学生态

副刊的论坛功能:《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

营造一个新文学生态:《联合报》副刊

双重使命:从政治到文化

暧昧方案:从高层文化到中额品味中产阶层文类

文类位阶的演变:中产文类的兴起

中产阶层消费者:文化生产的新要素

一部电影(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对中产副刊文学的反思

意识形态的约束:政治犯的文学性再现

三种类型的政治犯文学

主流意识形态的美学性转化

第七章 高层文化向往与主流小说的转型

从“闺秀文学”到“日常美学”

向职业作家转轨的袁琼琼

朱天文的高层文化追求

张爱玲和“日常美学”

新乡土主义,西方文化理论潮流,与“中国结”

文化流动与精英评论

张大春与相互抗颉的批评程式逻辑

主流作家的中国情结和自我重新定位

第八章 后解严时期的新趋势

本土论述的演化

后现代流派:一个新的外来冲击性文化形构

后解严时期文化场域的新发展趋势

大分水岭

后解严时期的小说创作

新的竞争策略

闪烁的自我指涉

正当性问题:一个媒体事件(《联合报》“台湾文学经典”选拔)的个案分析

(张诵圣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