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及李杨题材唐诗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

在《长恨歌》研究中,令人不无遗憾的一个事实是,这首撼荡人心的旷世名篇,直至今日,依然未能寻找到它的主题归宿。千余年来,学界对它的主题“竟为何物”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论、争辩。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大体形成了三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讽谕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人提出了一些个别性的观点,诸如自伤说、多重主题说、模糊说等。长期以来,这些观点彼伏此起,互相消长。近些年,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转换,以及研究层面的加深和扩大,彼此之间的分歧不仅无弥合的迹象,反倒几成相左互对、鼎足自雄的发展态势,似乎任何一方都自信自己经过探赜索隐,已为《长恨歌》切中了主题的脉搏。可以说,围绕《长恨歌》主题的争辩,从来就未曾停止过。显然,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界定,早已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里的难题之一。当然,与此相关,它也就自然成了《长恨歌》研究中的热点、重点之一。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哪一篇作品能让如此多的人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去为它的主题的归属大鸣大放、争论不休。这是《长恨歌》的不幸,但同时也是它的荣幸;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但同时也说明它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问题。既然《长恨歌》激起了无数读者的浓厚兴趣,对其主题的研判又耗费了无数代人的心血,其主题的归属至今尚无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有责任对《长恨歌》继续予以关注,以便对其主题作出一个明确且可信的界定,以此还《长恨歌》以本来面目。下文拟在尊重作家的创作倾向,紧紧追步文本,并在结合作家当时的创作心境,以及联系中唐时期的审美思潮的基础上,以客观而平实的态度,首先对《长恨歌》的主题归属问题作一番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