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以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视角探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回观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价值观的研究,可以发现,价值观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改革开放同步,且每当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时,相应的价值观问题也就同时出现,并成为理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的研究正方兴未艾。据《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通过读者调查、学者推荐、专家评议和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之重要问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成为十大学术热点之首。[1]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进一步自觉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建设本身的极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必然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理论学术热点之一。
为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层面或三个维度来展开。
第一,国家的层面。作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毫无疑问首先是且应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不会等闲视之。与古今中外所有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使命,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到“兴国之魂”、“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建设,主要体现在党的领袖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战略、政策、措施和保障上。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般就是官方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由政治精英来设计并通过国家公共权力加以推进。
第二,学界的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是理论学术界的重要使命。学界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理论证和探究,如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和内涵、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体系的关系、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规律和逻辑、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提炼、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等。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价值观研究,基本上是由理论学术界发起和推动的。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上,讨论热烈,成果丰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学界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主要是知识和文化精英的重要任务。
第三,社会的层面。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实质上就是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因此也可理解为大众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具体而言就是日常语言中可以通俗表达、大众身边可以直接感受到、人际交往中可以相互运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认和践行的价值体系。国家提倡和学界研究的核心价值体系一般都具有“宏大叙事”和“学理抽象”的特点,它们要真正转变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为普罗大众所接受所践行,就必须“大众化”。因为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首先不一定是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官方认为社会应该信仰的核心价值体系,但它未必是社会大众真正内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的核心价值也不一定是某些意识形态派别、某些学者鼓吹的价值体系,因为这些价值也未必是社会大众真正内化的核心价值观”[2]。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本质上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化,即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所谓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述国家提倡和学界研究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另一方面是以日常生活作为肥沃土壤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孕育和成长,即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孕育和成长于公民社会的公共讨论和公民实践之中。
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是由国家、学界和社会三个层面或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应该说,国家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在不断推进,学界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正在取得丰硕成果,但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还不能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国家层面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部署和学界层面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成果还没有转化为或大众化为大众的核心价值体系实践,还没有被大众所真正接受和认同。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我们一般把今天的中国文化划分为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大类。在这个三元划分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显然会被归入官方文化。但核心价值体系想要真正成为‘引领社会思潮’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就必须从官方文化转化为主流文化,亦即在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而不是自说自话、写在纸上的‘指导思想’。……必须得到大众的积极赞同,而非消极服从,要让人民自觉、自发地积极赞同官方文化传播的那套价值观以及在这套价值观指导下确立的施政方针。”[3]“政府在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推崇的文化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该是知识分子认同、老百姓熟知,并能唤起集体清晰记忆的某种具象相衔接的。”[4]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第二,一个更加根本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因,我想就是忽视了对大众日常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生成的关注。从价值观生成和运行的规律来看,主体即大众的现实需要才是价值的内在尺度,因此,人们主要是从自身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来感受、理解、评价、认同、实践并推崇某种价值观的。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官方和精英们为社会大众的主观“立法”,而是在社会大众的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为社会大众所必需的,官方和精英们只是将在社会大众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并通过国家权力加以推行。正因如此,笔者以为对大众日常生活中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生成的研究,即对社会层面核心价值体系及其生成的研究,就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关注的重点。这就要求对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实现如下几个转变:由理论诉求向实践诉求转变、由主导要求向主体需求转变、由过于抽象的理性化向生动的感性化转变、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转变。
基于上述分析,让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就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建设实质上就是社会层面大众价值观的解构和建构过程,这种解构和建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价值观的变迁,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是在这个解构和建构过程即价值观变迁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完全可以说,虽然国家和学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和否认,但大众的生活实践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最深层和最深刻的根源,或者更准确地说,大众才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并推动价值观建设的真正主体和主角。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不完全赞成这样的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由国家凝练和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普及推行的价值观念系统。”[5]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即正确地突出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但忽视了学界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必然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变迁始终穿于整个社会变迁之中,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构和建构。因此,全方位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的结构性和历史性变迁,探究这种变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间深刻的内在关联,剖析这种变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以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如何回应和引导这种变迁,从而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