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 关于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1.AECT'94定义表述
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研究,多少年来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教育技术工作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讨论教育技术的概念,先后在1963年、1970年、1972年、1977年、1994年以及2005年给出六个定义。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的比较一致的认可是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对教育技术给出的新定义,即“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图1-1表征该定义的结构。
图1-1 AECT'94定义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认识角度及使用习惯等方面的原因,'94定义中没有沿用“教育技术”字样而使用了“教学技术”,却在同一文件中指出这两者是相通的。探讨'94定义,是为我们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尝试提供一个参照,使用什么名字不是最重要的。因此,可以把上述定义作为我们理解教育技术的参考。
AECT给出的教育技术'94定义具有直接、具体、板块化和模式化的特征,用它来观察教育技术实践十分方便。关于学习过程,教育技术一改过去仅仅以口耳相传的简单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的低级状态,将媒体对信息的递送能力、媒体的使用、所唤醒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接受效率等考虑在内,使教学方法在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条件下更充实且具有活力。关于学习资源,教育技术将人、媒体、信息、环境等均看成是帮助和促进学习的可用资源,研究如何使这些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及如何开发更具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这种极具系统论色彩的研究方法使它对问题的探究比较深入彻底。
2.AECT'94定义的内涵
考察教育技术的'94定义,我们认为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这是教育技术学科经历了长期的徘徊和思索后才确定的,这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一次升华,将成为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一个里程碑。
特别重要的是,教育技术的'94定义已从“教学”观念转向了“学习”观念。“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的长进。这里的环境包括传递教学信息所涉及的方法、媒体以及学习者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目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对学习过程具有以下有利的特点:
①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作用;
②多媒体系统可以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掌握;
③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以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④多媒体与网络的优势有利于开展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并促进其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⑤多媒体网络系统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发现式学习,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并促进其信息能力的发展。
现代媒体能为学习者的学习创造最理想的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其主体作用;而教师则主要是发挥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促进学习者学习,促进其主体作用得以实现。这对于我国传统的以书本、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根本的变革。因此,研究各种学习资源的特点及优势并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就成了教育技术工作者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任务。
(2)学习资源是优化学习过程的必要条件。
所谓学习资源,就是能够满足学习者学习需要的东西。具体地说是指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或能够促进人们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系列内、外部支持条件,包括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进行学习的信息、人员、教材、设备、技术和环境。这些学习资源的要素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学习提供的资源无论从内容数量、媒体种类,还是从其存储、传递和提取的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当前多媒体与网络的迅速发展,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急剧变化,将对学习资源的各个要素产生震撼性的影响,也迫使人们对学习资源进行科学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因此,及时而有效地汲取当代高科技所提供的成果,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为教育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显的尤为重要。
(3)系统方法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系统辩证论是指按系统的观点准确、科学地表述系统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规律,深刻、全面地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系统的本质特性和普遍联系,并从整体上考察系统事物的生灭转化过程和系统内外的辩证关系。人类的教育活动是在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的,教育技术的94定义正是从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教育活动的。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系统方法实施的五个环节。
(4)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
教育技术重视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及其他新形成的众多理论,以此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基础理论,因此教育技术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但是,如果理论缺少与实践的结合,就会失去对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与应用的作用,理论将是空洞的;另一方面,若一味偏重于开发、实践,缺少理论的指导,也无法加以总结与升华有益的实践经验,实践将流于盲目。现代教育技术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理论构架和理论前沿,又有自己特定的实践领域和工作范围。
3.AECT'94定义五个研究领域
教育技术的'94定义是围绕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五个专门方面而建立的,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见图1-2)。
图1-2 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1)设计。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具体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试行、评价和修正的过程。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是: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策略中又包含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应知识点排列顺序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信息及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以及人—机交互作用的考虑,等等)。
(2)开发。开发是指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和“产品化”,以及各种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视听技术、电子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3)利用。利用是指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媒体和新技术的应用)、教学设计结果的实施和与应用有关的制度、政策、法规。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包括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4)管理。管理是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包括教学系统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开发项目的管理等。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5)评价。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或教学设计成果进行的为实现不同目的的评价,以便为进一步的修正提供指导。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规范要求(标准)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
4.五个研究领域构成一个整体
以上五个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又有各自本身的理论和独特的实践内容。所有的理论和实践,经过整合后构成了教育技术整体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和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 关于AECT'05定义
2004年,AECT总结了近十年来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最新定义。这个定义是在听取了众多专家们的意见后,经过修改集中而形成的。传得沸沸扬扬的教育技术'05定义,直到2008年才正式发布。我们可以从定义的描述中看到新的变化。
教育技术的AECT'05定义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YMC、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AECT'05定义将'94定义中的五大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整合为三大范畴(创YMC、使用、管理),这三大范畴形成一个统一的、互相衔接的整体评价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AECT'05定义中的创设代替了设计、开发,创设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用来设计、开发有效学习必需的材料、扩展资源和支持条件,也包括了设计、开发。创设是一种比设计、开发要求更高且具创新含义的过程,更能表达21世纪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定义中在practice前加了限定词ethical,强调实践应该合乎道德规范,这一限定词第一次出现在定义中,说明人们开始反思教育技术中的规范性问题,反思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否对社会有价值和具有特殊贡献。另外定义中还增加了提高学习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这一目的,学习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强调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对学习绩效的关注也使得教育技术更加联系现实世界,更加关注人的发展。
三 关于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
1.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
为了能科学地建构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完善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为此,中国学者在认真总结AECT'94定义和AECT'05定义的优点与缺点、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体会,并通过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严格论证,终于形成了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相对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即教育技术(技术化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新定义针对AECT'94定义的缺陷所作的改进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把原来的“关于学习”或“为了学习”(forlearning)改为“促进学习”(facilitating learning)。“关于学习”或“为了学习”强调的只是“学”;“促进学习”则既强调“学”,也重视“教”(对学习的促进,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更是如此)。显然,这是受Blending Learning思想启发与影响的结果。可见由“关于学习”或“为了学习”转向“促进学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高,是和AECT'94定义相比最具积极意义的进步表现。
第二,将原来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改变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如上所述,由于“促进学习”有赖于“教”,“绩效的提高”也与“教”(培训)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所说的过程和资源绝非一般的过程和资源,而是指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与AECT'94定义相比,不仅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变为“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过程和资源的前面加了修饰语——并非任意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这样克服了'94定义未能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特色的不足。
第三,除了强调相关过程和资源要促进学习之外,还强调要提高绩效。对学习者来说,绩效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即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对企业来说,绩效是指该企业预期的、符合总体目标的业绩。和AECT'94定义相比,增加有关“绩效”的考虑,不仅显得新定义既关注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还表明通过培训来提高企业绩效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以上三个方面完全吸纳了AECT'05定义的长处。与此同时,由新定义还可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仍是“过程与资源”两个(但不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仍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只是范畴所属并非“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仍是五个方面研究范畴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在这些方面,AECT'05定义完全抛弃了AECT'94定义的优势,从而成为其最大的败笔;而我们的新定义一方面完全继承和发扬AECT'94定义和AECT'05定义的优点与长处,另一方面又彻底抛弃了AECT'94定义和AECT'05定义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又能很好地满足科学地建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
2.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
由于上面讨论的几个定义(不管是我们的新定义,还是AECT'94定义、AECT'05定义,以及在此之前的AECT'77定义、AECT'72定义)都涉及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所以严格来说,它们都应属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简称“学科定义”)——用于界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是属于哪一学科领域。这样的学科定义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对整个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课程体系的建构,对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对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光有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是不够的,因为教育技术不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很大的应用领域,例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不仅每所学校都设有电教中心、电教组(或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组),而且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将日益深入到中小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将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我国应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在不长时间内将有可能达到上千万之众(据我国教育部在2008年底的统计,中小学教师人数约1028万)。对如此庞大的教育技术应用队伍来说,由于他们主要是运用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所以上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义对他们并不合适——这类学科定义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并非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例如对广大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只是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去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好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需要为这一庞大且重要的教育技术应用领域(即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应用领域)制定一个新的定义——能激发起广大教师较强烈的学习与应用教育技术意识,并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掌握的教育技术定义,这就是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简称“领域定义”)。
由于应用领域的定义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广大教师的教学应用,所以必须通俗易懂,但是作为定义又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即它的质的规定性)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发现,这种质的规定性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以下简“三效”)。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正如美国前AECT协会主席、著名教育技术学家伊利(Donald P.Ely)所指出的,“技术为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概念(best organizing concept)”。
在教育技术质的规定性中之所以强调“三效”,是因为: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益的体现,是要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对教育来说,“更大的产出”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要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上述关于教育技术质的规定性的表述,既简洁明白,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因而为了兼顾“通俗易懂”和“反映教育技术本质特征”这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不妨采用教育技术的质的规定性,来作为面向应用领域的教育技术定义。其具体表述为:
“教育技术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由于教育技术是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三效”的目的,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所以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上述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教育技术就是“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技术”;或者用更简单明确的话来表述:教育技术就是“如何‘教’的技术”。
四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应该说,AECT对教育技术给出的94定义本身已经具有浓厚的当代特征,因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这个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相比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从广义上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国外有的学者就曾把教育技术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我国有的学者也认为人类早期的语言教学就已经采用了“教育技术”,而它和后来的直观教学应被看作是教育技术应用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正因为如此,就有了所谓的“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之分。“现代”教育技术从时间上看始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教育技术,而且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教育技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类从事教育活动的手段有了根本性改观,进而也对教育活动本身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李克东教授研究了AECT'94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定义强调了以下方面:
(1)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
(2)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3)现代教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与工作的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为目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的“过程”和“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4)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系统科学方法作为方法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内容包括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5)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最优化。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中涉及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术语,下面分别叙述。
2.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生观、现代学校观和现代人才观、素质教育观。
(1)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是一种大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大系统,除了学校教育外,还有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自我教育等。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都要受教育。
(2)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还应使受教育者在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积极的探索者和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现代学生观。学生被看作是独立的、有待完善的、发展中的“人”。教育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有鉴于此,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理念的核心是“交互”——交往和互动,对教学而言,意味着对话、参与、共同建构;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4)现代学校观。要树立新的学校概念,只要是能够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的各种学习形式都可以是学校。如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远距离教学学校、网络学校等。
(5)现代人才观。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是创造型人才,不是模仿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并能有效地应付各种竞争和危机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这种人才的基本特征是:
①全面+个性。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
②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又善于用电脑,不仅会操作计算机,而且会用计算机与网络来帮助学习和工作。
③智商+情商。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商。所谓智商是人获得知识的能力;所谓情商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情感及他人情绪的一种能力。情商是辅助获得知识在情感领域的能力。从重视智商转到既重视智商更重视情商,是近年来人才观念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6)素质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可以概括为:
①三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
②两重心(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一句话(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一是受过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二是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指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详见本章第三节)。
4.现代信息技术
(1)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现代信息技术是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光盘制造技术和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形成的综合技术。这种技术极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也极大地改变了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2)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
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带动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劳动可以使人类劳动强度减轻,缩减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因此信息技术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②信息处理的多样化。可使信息处理、信息交换做到双向化、多媒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打破了地域、国家的限制。这也将使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
③信息量的增长加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量、信息量得到极大地增长,满足了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④加速了信息的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加速了信息的流通,加大了信息的传播距离,改变了人类的时空关系,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
5.教学过程最优化
前面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中提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最优化不是理想化,不是教育必须达到的最高境界。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含义是:
(1)在一定条件下,在同样的时间内,能使学生学得多一些、快一些、好一些,能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
(2)最优化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最大效果,二是最少时间。在特定条件下,用最少时间达到最大效果。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和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包括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把这些技术引入学校的教育过程后,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播即教学的效率。在当前知识迅速增长的社会里,教学效率尤其显得重要,可以说,没有高的教学效率就不可能有高的教学质量。
(2)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在教育目标的确定上,既要满足社会的要求,也要特别重视学习者个人的需求,鼓励学习者向多样化发展;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不是考虑教师会教什么,而要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在教育方法的运用上,更多地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自学,这将有助于培养与学生以后生活关系重大的非认知技能和态度,如与别人的交往和合作等。在教育的形式上,将变得非常灵活,能够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很好地协调起来,而且终身教育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现代教育技术将使学校进一步开放,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延伸,整个社会将逐步连成一体。受教育者可能根据学习目的自由选择学校、课程和教师,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界线会变得模糊,投入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根据受教育者的选择进行分配,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
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
(1)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良好的交互环境,给学生提供更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学习过程更投入、更主动地进行信息加工,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提高面向个体的教育品质;
②现代教育技术无时间、空间限制的特性,有利于创建大教育的格局,使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对优化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③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衡量教育质量的质量观,将会催生新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评价方式,特别是综合素质评价及其诚信认定制度的实施,需要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基础上的大量数据聚合和质量监测跟踪。
(2)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或完成同样的任务使用更少的时间。效率问题主要是速度问题,现代教育技术能缩短教学时间,也就是能提高教学效率。关于对学习比率、注意比率、记忆比率三个实验研究的结果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学习比率。特瑞勒(D.G.Treichier)学习比率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学习时,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通过嗅觉占3.5%,通过触觉的占1.5%,通过味觉的占1.0%,这说明,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注意比率。注意比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学习时,使用视觉媒体,其注意集中力的比率为81.7%,使用听觉媒体为54.6%。
记忆比率。记忆比率的研究表明,对学习者的同一学习内容,采用口授,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用视觉接收知识,三个小时后能记住70%;采用视听并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以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比率分别力:听觉为15%,视觉为40%,视听觉为75%,视听觉的记忆率大于前两者之和。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能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因此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现代教育技术能扩大教育规模,加速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各种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如广播电视网络(包括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计算机网络、邮电通信网络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远距离教育,向学校、社会、家庭传播各类教育课程。一个教师同时教千百个学生,一个教育信息源同时为成千上万个学生所用,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育规模。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远距离教育,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的网上大学,国际间的网上大学,都在教育规模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4)促进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它在教育上引起了多方面的变革。如在教育教学手段方面,将现代技术手段引进教育领域,使教育手段实现了多媒化;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媒传教学法的应用,使教育方法实现了多样化;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现代教学媒体改变了原有教育过程的结构,形成了多种人—机—人的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教学观念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思想、新办法;在教育理论方面,由于手段、方法、模式、观念的改变与发展,使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大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学校观、现代人才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