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构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手稿》所揭示的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手稿》的重大人类学意义,还在于它发现了人和人类世界的一系列重大原理,并且是从人类生存的根基处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开始的,为这一哲学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论与生存论的理论基础。它主要表现在:

1.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统一与互成互化原理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本原,人的生存,人的本质力量,是由人与自然界共同塑造出来的。对人的自然基础做了充分的肯定。马克思指出:人的“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眼睛的对象不同于耳朵的对象。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方式”。即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相互确证与相互呈现。“只有当物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时,我才能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58]又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59]

这样,马克思就把自然界提高到人的高度、也把人提高到自然界的高度来看双方的生成关系,确立了人的自然生成基础,把人与自然界的生成关系视为人的生成本体论。这是理解和研究人类问题的人类学本体论的起点。

马克思强调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实际讲的就是人通过人与自然界的互成互化,而对人的生活世界的创造。“人的本质力量”是马克思人类学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人和自然界的共同产物。但它一旦形成,作为人在主观上可以自觉运用的人的力量,就总是要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通过渗入对象而改变对象,使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人所需要的对象,“属人的对象”,人可以享用的对象。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就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作用下的“自然界的人化”过程。所谓人化,就是由不利于人的生存的自然世界,转化为有利于人的生存的价值世界。人和人所创造的世界以及人在这种世界中的生活、生存与发展,就是人的生存世界。同样地,人的生存世界也转化为有利于自然存在的世界。这是人与自然界的互成互化原理。它进一步证明了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统一性。

2.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殊性原理

在人与自然界的生态统一的基础上,马克思强调,人通过不同于动物的、特有而全面的生产而实现自己的生存,人是一种特殊的自为的进行全面生产的存在物,他通过生产,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存: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则……只有在他摆脱了这种需要时才真正地进行生产;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与自己的产品相对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于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60]

《手稿》中以此为代表的关于人与动物的比较,是对人的人类学特殊性的强调。这里要指出的是:它显然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而属于人类学的议题。但是,马克思并不是为了研究探讨人类学,而是为了借人类学议题确立他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思想。

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殊性原理,还特别体现在人可以审美地掌握世界,即人可把客观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的人类学尺度在同一个尺度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对世界的审美的艺术的掌握,创立了一种人类学美学,对这一复杂问题,只有另外讨论了。

3.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同时创造人本身的双重创造原理

马克思的一个基本思想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对象世界(生存价值世界),并在创造他的对象世界中创造人自身。这一思想也是在《手稿》中产生的:人在其生命活动中“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以个体为存在形式的人——引者注)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亦即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把自己本身看做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61]。“它所以能创造或创立对象,只是因为它本身是为对象所创立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62]

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这种存在物的特性就在于改造自然界,创造自己赖以生存的对象世界,即我们在别处所说的“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同时,人也在这种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人本身。马克思的名言是:“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主体。”[63]这同样是站在人类学高度上的立言,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等传统哲学难以纳入体系之中的。所有这些,不是马克思回到了费尔巴哈,而是在社会人、关系人、实践人的基础上,上升到人类学高度对于人类的一般哲学问题的深究。它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哲学态度。

4.人通过生产实践开辟生存道路的原理

人在实践中的双重创造原理,实际蕴含了人通过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实践活动而开辟自己的生存世界的原理。因为无论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还是“在自然界中生成的人”,都是经由人的劳动实践活动而创生的。人在自然界中的感性的生存活动——实践,处在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二者相互转化的中介环节。人以自己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界,就是实践的生成,而实践的生成又创造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人的生存价值世界。所以,马克思把握了劳动实践,也就把握住了人的生存世界赖以生成、赖以存在的关键环节。所以马克思说: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64]

马克思既肯定自然界的自在规律,又肯定人的超越自然的能力,表明人可以而且必须主动地与自然界建立有利于自己生存的生存关系。人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总会形成人与自然的种种矛盾,而解决和推进这种矛盾以实现人的生存发展的,就是人的实践,特别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当然包括人以感性形式出现的一切物质的、形式的、精神的活动。马克思在哲学上的伟大贡献,就在于看到了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对于人类生存发展即对于人类历史的伟大开创作用。实践把人转变为社会存在物,开启了人的一切社会存在。没有实践,也就没有人和人类世界的存在。

实践的伟大的创造人的生存世界的功能在于:实践把自然界,转化为“人化世界”、“人的世界”、“人类学的自然界”。这主要是:人的实践“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把与人对立的自然界改造成人所需要的对象。人之所以能实现这一转变,在于人的意识和意志,在于人的智力,既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65],又可以同时按照人自己的“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衡量和改变生产。人既能按人的尺度来创造,又能按物种的尺度来创造,并随时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这是人凭借自然而高于自然、创造自己的生存世界价值的基础。这样,人就在自然界的基础上创立了人类自己的不属于自然界的、对人的生存发展有根本意义有价值的事物和世界,即人化世界。人正是在人的生存价值世界的基础上生活着并进行新的开拓性实践,人也在这种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着。所以马克思说:实践,“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自我确证”[66],即人作为人的典型表现。

马克思表明,人的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给了“实践”以特殊的地位,他关注人“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67],关注人同世界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关系,并把实践置于优先地位,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68]。要求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和改变世界。这种对实践的强调,表明他的社会人本主义又是他所说的“实践的人本主义”。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生产实践视为人类不断开辟生存发展道路的基础,视为人构建其生存价值世界和其整个社会生活的始原性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其尽可能合理的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在这一合理性追求过程中形成其历史发展的环节,不断求得生活的自由解放。

所以,马克思在不久之后写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强调的“新唯物主义”,就是建立在《手稿》中的人、自然界与实践三大要素构成的生成性系统之内的。他从这个系统内部观察世界,也就是从人与对象世界的经由实践的关系看待世界、看待一切存在物。这是现代哲学所强调的从人与世界相互作用内部、从“人的活动场内”观察世界的又一突出表现。也正是由于这一深广的哲学视野,马克思哲学才成为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才成为现代哲学。

5.人类在实践中不断走出自我异化、走向自由解放的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是从人类学高度反对资本主义导致人的异化的重要思想。但是,马克思又理解这种异化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对历史推进作用,这集中体现在这样一句深刻的话中:

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69]

“自我异化的扬弃”就是自由解放,但是,它是通过“自我异化”的发生道路而实现的。这里明显指出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异化在历史道路中的共生性,它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本身在为人的解放创造条件,而人的解放不是空洞的解放,它建立在实践所创造的物质丰富性和人的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社会的深刻的通过实践辩证法而实现人的解放的内在原理。如下一段话是对上一思想的注解:

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70]

这里所谓的“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实际指的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商品生产力。而这种发达的生产力就是推动人类能力、人类关系充分发展的生产力,是一种人类学的生产力。它表明,马克思进一步从人类学高度,把以人类为本的实践,看做推进社会发展、消除人的异化、走向人的解放的行动力量。

人的解放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但是,它建立在“人的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关系”的全面性的基础上,而这又是通过人的异化而开辟道路的。这特别表现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人的解放)视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方面。马克思的名言是: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积极的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71]

在这里,“共产主义”显然是指需要不断实现的人的解放过程,是方向和理想。怎样实现呢?那就是依靠人的实践,克服私有制与劳动异化,把人的天然平等的追求自由的即“合乎人的本性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此即“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完成了的人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人类学唯物主义的本质之所在。马克思所说的通过“属人的关系”、“属人的占有”达到“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72],都是这个意思。因此,人类学唯物主义就是要不断按照人的自然性即合理性的要求,克服矛盾对抗,走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生存。要克服哪些矛盾呢?大而言之,就是:

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73]

在这里,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人本学以及既往哲学的一些术语,表达了他的人类学唯物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目标,即人类不断走出异化、走向自由解放的方向。马克思在这里建立了他对人类光明前程的无比信心,而这也是马克思观察处理人和人类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本原理之一。

6.人类生存依赖于自己的价值创造的原理

马克思所说的“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是站在人类学高度上,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他赖以生存发展的对象世界,即人的生存价值世界。他指出了人这种存在物的一般特性。它表明,马克思从人类学高度,把人的实践的价值创造视为人们推进社会历史发展、消除人的异化和实现人的解放的行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实践特别是劳动生产实践,是创造人赖以生存的生存价值世界的根本活动。实践,特别是劳动实践,作为促使人类和人类世界在自然界中生成的实践,是把人与自然界结合成一体的关键,是形成人的生存世界的关键。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抓住实践,才算抓住了人的生存世界的纲,才能真正理解人和人类世界。马克思就是这样来理解实践的。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生产实践视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视为人构建其生存价值世界和其整个社会生活的始原性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其尽可能合理的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在这一合理性追求过程中形成其历史发展的环节,不断求得生活的自由解放。这也就是说,人的价值创造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它表明,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改变世界创造自己的生活的行动力量。当他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归结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就表明他力图创立一种行动的、以实践改变世界的哲学。而1846年关于生产和生产力的发现,使这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得以在理论上最终完成。

上述原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特殊性和人的社会实践创造问题三大方面,为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奠定了它的基本理论基础。它是包含了从人、人类存在的自然前提、经人类发展的社会前提即物质生产实践、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前提在内的“新唯物主义”。此外,当然还可以列举一些。因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很丰富的。例如通过克服私有制而消解劳动异化,解决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等等,但这些更属于经济学—哲学范畴,这里不再讨论。

当然,马克思并不是直接研究这些问题的。从他的《手稿》来看,他首先关注的是经济学,并由此引出一些深层的哲学问题。但是,正是这些深层的哲学问题,进入了人和人类世界,上升到了广义的人类学范畴,揭示了人和人类世界的深层问题。如果说,把《手稿》的主题概括为“经济学—哲学”是合理的话,那么,从深层来看,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哲学开拓。但本书第一篇主要是事实陈述,目前得出这一结论还为时过早,本书第二篇、第三篇再对此加以论述。

然而,马克思的这一作为对现代哲学的重要开拓,却一直未被人们真正理解,甚至被埋没!现今的“世界历史”,是可以让这种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发扬光大的时候了。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4]这里所谓的人类学,是指人性、人类性、“人的类特性”这些人的存在性的哲学概念,是从人类学的价值高度上对于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哲学把握,因而是一个哲学范畴,而非指“人类学”这门具体的学科。

[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9页。

[6]同上书,第108页。

[7]马克思在《手稿》78页的注解中的这句话,这样说也许更容易理解:“只有当人在实践上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态度对待物,物才能以合乎人的本性的方式跟人发生关系。”因为人毕竟是主动的存在物。

[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79页。

[9]同上书,第79页。

[1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11]同上。

[1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13]同上书,第51页。

[14]同上书,第50页。

[15]同上书,第81页。

[16]同上书,第50页。

[1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18]孙伟平:《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学术研究》(广州)2007年第1期。

[1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页。

[20]同上书,第59页。

[21]同上。

[22]同上书,第106页。

[2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24]同上书,第49页。

[25]同上书,第55页。

[2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6页。

[27]同上书,第70页。

[28]同上书,第73页。

[2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1页。

[30]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促进的生产力的和经济的发展,解放了无产阶级,而不是政治性的暴力革命。见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3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3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33]同上书,第43页。

[34]同上书,第55页。

[35]马克思这时接受了施泰因的“无产阶级”概念,并把它与哲学共产主义联系起来,见鲁克俭《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

[3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37]同上书,第73、77、78页。

[3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39]同上书,第116页。

[40]同上书,第84页。

[41]《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中文新1版,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4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4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2—76页。

[44]同上书,第75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4页。

[46][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47]同上书,第2页。

[48]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在1843年左右所说的共产主义,还不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人本学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故称之为“哲学共产主义”。

[4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50]社会人本论、辩证人本论,是笔者提出的用以和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论、施蒂纳的个体(唯一者)人本论相区别的马克思的人本论。突出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理解马克思与前者的区别有重要意义。

[51][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5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6页。

[53][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49页。

[54]同上书,第50页。

[55]同上书,第116页。

[56]同上书,第76页。

[57][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58][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8页。

[59]同上书,第79页。

[6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51页。

[61]同上书,第50页。

[62]同上书,第120页。

[6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7页。

[64][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4页。

[65][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66]同上。

[67]同上书,第53页。

[68]同上书,第80页。

[6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0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7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72]同上书,第74页。

[73]同上书,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