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猗嗟”、“猗与”、“于嗟”、“于嗟乎”、“吁嗟”
《诗经》中双音叹词(还有多音节叹词)都发展较快,不仅使用频繁,而且组合灵活;单音叹词和双音叹词中都出现了一些他书未见的叹词,如“猗嗟、猗与”,这可能与所采集歌谣的地方特点有关。“猗嗟”全出现在《齐风·猗嗟》中,且在每节开始处,如“猗嗟昌兮”、“ 猗嗟名兮”、“ 猗嗟娈兮”。“猗与”出现在《周颂·潜》和《商颂·那》中,位于全篇开始处,如“猗与漆沮”、“猗与!那与!”这两个词都表示对君上的赞美之情。后代很少见到其用例。
“于嗟”、“于嗟乎”是《诗经》中通行地区较广的叹词。如: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风·击鼓》)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
于嗟乎驺虞!(《召南·驺虞》)
《楚辞》中只有一个叹词“吁嗟”。“吁”、“于”音近,“吁嗟”、“于嗟”用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可能是同一个叹词。如“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卜居》)
“吁嗟、于嗟、于嗟乎”的特点有:(1)都基本出现在韵文中。其中,“于嗟”在韵文中表现得较有规律,总与语气词“兮”相呼应,我们怀疑它们是从楚方言区流传开来的词。(2)“吁嗟”、“于嗟”表示悲叹居多。“于嗟”有时可表示赞美,此时常反复咏叹之,如《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同篇三节末皆重复此句。在表示赞美及在每节末反复咏叹的特点上,“于嗟乎” 与“于嗟”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是“于嗟乎”后面无“兮”呼应。(3)《诗经》、《楚辞》中一般是“吁嗟或于嗟+名词或形容词”。“吁嗟、于嗟”的位置总是在和它们感情联系最紧密的语句前头。这两个叹词和与之相关的语句在篇中又有两种位置,篇中或篇末,以后者为常。
西汉《史记》中,“于嗟”仍有用例,用法也未变,仍出现于诗歌等韵文中,而且总与语气词“兮”呼应。如:
赵王饿,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史记·吕太后本纪》)
其辞曰:“……于嗟嚜嚜兮,生之无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