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吁
“吁”在《尚书》的《尧典》、《皋陶谟》、《益稷》、《吕刑》等章中分别出现了3次、1次、1次、1次。《尚书·尧典》:“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注:凡言吁者皆非帝意。从《尚书》各例看来,叹词“吁”有时表示对对方提议的惊讶、诧异,含有不以为然的意味;有时表示劝诫,比“都”表劝勉时的语气可能要严厉得多,因为“都”后面所接的话语基本从正面入手,大谈修身养性、治国之道,希望君主怎样去做,“吁”后的话语却常比较直白,告诫君主不做什么。“吁”后接感叹句、反问句,或带有某种情绪的叙述句。“吁”可用于上对下的场合,也可用于下对上的场合,不是很固定。如:
帝曰:“吁!嚣讼可乎?”(《尚书·尧典》)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尚书·益稷》)
“吁”在我们所考察的先秦其他文献中的用法未变,但已较少见。如:
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集解·宥坐》)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庄子·在宥》)
西汉时“吁”仍有用例,但其颓势不可避免。《史记》“吁”的用例中引用或套用《尚书》的4例,记录春秋史事的2例(说话人不同,但“吁”及其后的感叹句完全相同),记载当时的史事未见“吁”。如:
尧曰:“吁!顽凶,不用。”(《史记·五帝本纪》)
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史记·夏本纪》)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法言》中有2例。东汉以后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叹词“吁”已基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