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墓志文体与北朝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墓志乃埋幽之物,最初只是用来标识墓地,其名目有告地状、刑徒砖、旌铭、画像题记、封记、神位、镇墓券等。后来则发展为叙写墓主家世与生平,其名目也从碑、柩铭、铭等改称为墓志;与此同时,墓志的材质也从砖瓦石改易为石志为主、砖志为辅,而刻写在墓志上的文字也经历了一个从志墓(简单的文字)到墓记(较多的记录)再到墓志(有一定的行文格式)的演变过程。[1]这一进程,在时间上大致对应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由此可见,墓志起源虽早,但其真正成熟却是在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不包括隋),墓志从名目、文体到形制都趋于规范和定型,这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自宋人创立金石学以来,对于北朝墓志的研究便不曾间断,尤其是到了近现代,研究和著述更是日见其多。然而,其间有两点颇令人深思:

第一,在传统研究中,北朝墓志的史学、书学、文字学等价值为学者所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其文学成绩则很少涉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与北朝墓志早期出土数量较少有关,但同时更与视韩愈、柳宗元等唐宋人墓志文为正宗的传统观念有莫大干系。只是潘昂霄等人的研究旨在“为法天下后世而传之永远者也”[2],因此,北朝墓志不为其所重视尚可理解。然而,当代北朝文学研究者也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北朝墓志,则让人殊难接受。

北朝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曹道衡、沈玉成、刘跃进、吴先宁、周建江、何怀荣等一批学者的深入探讨,已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对北朝文学仅作粗糙的价值判断的研究模式,在作家、作品、士人心态、文学史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时至今日,在研究方法与理论难有所创新的情况下,北朝文学已再次陷于因材料匮乏而带来的研究窘境。在此背景下,数将盈千的北朝墓志堪称一笔宝贵财富。其原因即在于,墓志是北朝丧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出土的绝大部分北朝墓志虽然都是佚名作品,但以墓主多为高层官僚贵族的身份而言,其作者中必然不乏常景一类的名家。此外,作为北朝各个阶层所共同参与的一项文学与文化盛事,北朝墓志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其时代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和成绩。因此,面对如此大量可资研究的作品,学界所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和深究其中所富含的文学信息,而并非如前人一般弃之如敝屣。

第二,北朝墓志以其数量众多,远较南朝墓志更能说明此时期墓志的演变轨迹。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更多地只是从观念上确认这一点。至于北朝时期的墓志是如何实现和完成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则很少有学者作认真、细致的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似有两方面:一是墓志文的体制在晋宋之际业已基本定型,学界将此后墓志的发展仅仅视作一种完善。就北朝墓志而言,有作者题名的墓志中缺乏名家、名作,直到北周才出现庾信、王褒等由南入北的大家。相较于庾信对隋唐以后墓志创作的典范意义,庾信之前的北朝墓志似乎只是一种铺垫。不仅如此,在许多学者的笔下,即便是这一准备过程也常常被抹去。其最为鲜明的表现即是,研究者在论述庾信墓志创作的渊源时,一般直接将其与东汉蔡邕等人的碑文作联系和比较,而绝少论及其与北朝墓志之间的关系。二是学界过于强调了魏晋以来墓碑对墓志所造成的影响,时常将碑志混为一谈,以碑文的结论涵括乃至代替墓志文的研究。这种视墓志为墓碑变体的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取消了墓志文作为一种文体存在的独立性。

对于文学史著作中较少关注北朝文学的现象,曹道衡先生曾说:“我们在文学史的编著中,往往过于强调作家、作品,特别是大作家和传诵名著有关,而对史的脉络往往注意不够。其实文学史著作的任务不仅在介绍作家和作品,而在于论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或动因。”[3]窃以为,研究北朝墓志也当避免陷于个别作品文学成就的简单判断,而需注意造成前后变化的动因,在历史的叙述中准确把握其价值和地位。由此出发,笔者在全面占有出土墓志材料的基础上,拟从以下两方面展开讨论:

其一,明辨北朝墓志与前代、同时期、此后志墓之文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魏晋时期碑志转化现象的存在,及其对此后北朝墓志发展的影响;东汉蔡邕等人的碑文以及南朝墓志,对北朝墓志创作产生的影响;庾信与北朝墓志的关系及其文体史意义。

其二,北朝墓志与其时代文化、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为说明这一关系,首先,需要把握墓志在北朝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其次,需要对墓志作者的身份和墓志文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分析和概括;最后,则在对北朝墓志的写作特点及其具体表现进行阐述。

文体自身有其迁变的轨迹,但文体同时又是文学史诸问题之一。因此,本书对上述两条纵横交叉线索的分析和把握,其实即是对北朝墓志的文学史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判定。


[1] 按,此处观点,参考赵超《汉魏南朝墓志汇编·前言》(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及程章灿《墓志文体起源新论》(《学术研究》2005年第6期)两文。

[2] (清)冯登府:《金石综例·自序》,新文丰出版公司编辑部《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629页。

[3]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绪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