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企业战略的理论发展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一) 战略管理研究概况

EBSCO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期刊、文献订购及出版服务的专业公司之一,从1986年开始出版电子出版物,收录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教育学、医学等各类学科领域,主要数据库有Academic Search Premier、Business Source Premier (商业资源数据库)、ERIC、Newspaper Source、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等。其中AcademicSearch Premier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多学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专为研究机构所设计,提供了近4700种出版物全文,其中包括3600多种同行评审期刊。Business Source Premier是行业中使用最多的商业研究型数据库,所收录的各类全文出版物达8800多种,学科领域包括管理、市场、经济、金融、商业、会计、国际贸易等;全文回溯至1965年或期刊创刊年;可检索的参考文献回溯至1998年。

通过对EBSCO中Title =“战略管理”,时间期间为1990—2009年的文章进行搜索,在其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Business SourcePremie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ction等数据库”共查找778篇文章,其中有效文章617篇。经过统计,这30年来,战略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战略管理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战略管理理论观点、战略管理实践、战略管理的应用、战略管理方法和工具研究、战略管理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涉及的问题等。其分布情况如表2-3和图2-4所示。

表2-3 EBSCO (1990—2009) Title =“战略管理”文章统计

img

续表

img

战略管理实践方面有39篇文章,这主要涉及战略管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内容,不包含工具和方法,这部分单独分类,具体包括新的战略管理实践理念方面,如惠普加速决策战略管理、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中应急战略管理和规划机制、为战略管理测量客户满意度、动态环境中战略的制定、制定和控制、战略聚焦、战略管理数据资源的通讯等;战略管理模式方面,如一种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模式、基于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哲学化、战略管理欧洲模式、改变战略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模式转变等;战略管理框架方面,如内外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框架、以企业责任原则和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框架等;战略管理系统方面,如战略管理控制系统;其他方面,如外包改变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复制、从行动管理到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中从业人员普遍接受的原则、信息成本限制战略、EIS对战略管理的支持、流程再造战略等。

img

图2-4 EBSCO中文章内容分布(1990—2009)

战略管理应用方面文章251篇,针对各类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应用和实践有99篇,包括非营利组织、公共部门、家族企业、旅馆、博物馆、私有公司、政府、中介组织、国家交通部门、专业服务公司、高科技中小企业、跨国公司、大学、文化公司、设计公司、非政府组织、评价机构、医疗机构、小型零售企业、混合组织、生物技术部门、国际教育机构等;针对组织中各类管理职能的战略管理应用和实践有103篇,包括对知识资本、长期资产、知识产权、商业模式、技术、存储品牌、供应链、信息资产、无形资产、商业秘密的战略管理,对组织学习、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创新、电子商务、质量、技术学习、公司治理、内部通信、兼并和收购、人力资源管理、营销、库存管理、信贷等的战略管理;针对各类行业的企业战略管理应用和实践有32篇,包括房地产行业、卫生保健行业、建筑业、药用植物业、制造业、信息产业、住宿业、金融服务业、动态产业和产品收回的战略管理或企业战略管理;针对各类地区的企业战略管理应用和实践有10篇,如澳大利亚、非洲、发展中国家、东亚、荷兰等地区的企业战略管理;其他有7篇,包括经济发展的战略管理、网络中成本效益的战略管理等,如表2-4所示。

表2-4 战略管理应用研究文章

img

战略管理工具与方法文章有55篇,包括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中的研究,如长期看护组织中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战略管理和业务重新设计、平衡计分卡和方针管理整合;信息技术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应用,如软件工具、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IS/IT、DSS (决策支持系统)等;战略地图的应用,如认知地图等;其他,如情景规划、联合专业化投资、多点竞争、地理市场研究、公共事务战略管理、标杆管理、强大字符串、SIMAP (定义战略管理的知识基础)、多视角方法、主观主义方法、人工生态、制度上的方法、知识管理、QFD (质量功能展开)办法、心理分析、市场细分等作为工具和方法对战略管理实践的支持。

战略管理书籍方面或书评方面有37篇,书籍涉及对战略管理概念到应用、战略管理过程等研究。

战略管理评价和业绩有6篇。

战略管理理论观点的文章有40篇,包括战略管理范式、战略管理模型、新的战略管理视角——从形式逻辑和矛盾逻辑的视角看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观点等,其中,战略管理观点中包括整合当代战略管理观点、基于领导力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资源的战略管理观点、设计学派的重新思考、基于企业责任与相关利益者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能力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价值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文化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竞争力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企业家精神的战略管理观点、教育动态能力的战略管理观点、基于系统的战略管理观点等。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有31篇,包括对战略与环境之间关系、战略的本质、战略的基础、战略的概念和原则及意义等。战略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有5篇,如变化与战略管理、管理变革与战略管理、微观经济与战略管理以及宏观环境分析与战略管理等;战略管理的本质研究有5篇,如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本质等;关于战略的基础的研究有4篇,如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与战略的基础。

战略管理研究中采取的方法和涉及的问题研究有23篇,其中战略研究中采取的方法研究有20篇,如Logit and Probit模型、力场分析、迭代市场模型、等效模型/结构方程、解释性模型、空间数据分析、采样、最小二乘法、系统动力学和聚类分析等;战略研究中涉及的问题有3篇,如战略研究中的问题、战略研究中的配置问题、机构研究在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

纳入战略管理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研究有40篇,如商业伦理、政府影响、风险、公共政策、人力资源、公共关系、公共组织、组织结构、ERP、预算、董事会、商业政策、财务、法律、业务规则、公关/通讯、行为沟通、行为和企业影响、质量、管理培训、信息、雇佣关系等。

战略管理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有31篇,如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供应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组织发展理论、科学哲学、博弈论、危机管理理论、竞争情报管理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营销理论、信息系统理论、创新理论等。

对战略管理发展的回顾、演变分析以及前沿研究等的研究有36篇,其中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回顾及内容分析24篇,如战略管理发展历程、战略管理2006调查、战略管理知识的重新梳理和构建、战略管理的内容结构分析(1980—2000)、战略管理的出版记录等;战略管理的趋势研究包括重新勾画战略问题、战略管理研究拐点、战略管理进展等。在所有研究内容中,纳入战略管理过程需要考虑的要素研究、战略管理实践(如何进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工具与方法、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战略管理评价和业绩、战略管理应用等属于战略管理实践研究;战略管理与其他学科、战略管理基础理论、战略管理理论观点等属于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文章统计和分布如表2-5与图2-5所示。

表2-5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统计

img

单纯从研究内容分布看,1990—2009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战略管理应用和实践方面,占73.91%,而战略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仅占16.53%。战略管理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没有突破性进展。

通过研究发现,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总是与当时的环境以及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即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烙印。随着时间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也在发生着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则呈现出多个前沿领域齐头并进的局面,现在正形成百家争鸣的态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都已获得新的发展。这些发展有一部分是在原有研究框架内的继续深化,而另一部分则是重新开拓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一方面,学者们对过去的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回顾和整合研究;另一方面,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观点,如战略资源观、企业家能力观、动态能力观等,以及愿景驱动型管理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边缘竞争理论、战略网络和柔性战略管理等许多新的理论。同时,战略管理方法与工具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将情报学用于战略管理实践、平衡计分卡由绩效考核工具演变为战略实施工具等。下文对1990—2009年之间战略管理领域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做一归纳。

img

图2-5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分布

1.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和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丛林”,战略管理研究学者对过去战略管理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战略管理理论呈现整合趋势。戴维·W.克雷拉文斯(David W.Cravens)在论文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Strategic Management Perspectives中,在战略不断发展的观点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综合性框架,来审查当代各种经营战略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作用和贡献。这个综合性框架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和学习过程,确定组织的独特价值主张,利用其独特能力,建立组织内外的关系战略决策,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约翰·卡米拉斯(John Camillus)在Shifting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Paradigm中,回顾了战略管理早期演化中的预测和学习典范,认为以往战略已无法应对大规模变化、新形式组织的出现、不确定性的挑战。

对过去战略管理理论的回顾和再思考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明茨伯格的著作《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书中介绍并剖析了战略管理的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这十大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分析了战略形成的客观规律,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它们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2.提出战略管理理论观点

此阶段出现和发展了许多战略管理理论观点。1990—2009年的前半阶段,还集中在对战略资源观、企业家能力观、动态能力观等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提出了当时环境下战略聚焦点和关键因素以及基于此的战略观点;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愿景驱动型管理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边缘竞争理论、战略网络和柔性战略管理等许多新的理论。

对于战略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学者们对战略管理研究成果的追溯和总结,以及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再思考一直都在进行,这一阶段也不例外。Heene、Aimé等在文章The Natur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中,着重研究了战略管理在寿命和生存方面的特征,其定义战略的基本主题在于战略决策。公司的“指导要点”是环境,决定公司资源和资源分配模式、企业价值观、规范和职业道德。根据指导要点对指导内容的确定,文章定义了一个未来理想的公司,指导内容不仅涉及管理的期望,而且还分析了公司的环境,从而界定公司如何在自身环境下实现预期目标。

另外,这一阶段还集中在对战略资源观、企业家能力观、动态能力观等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上,主要提出了当时环境下战略聚焦点和关键因素以及基于此的战略观点,如David J.Teece在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中讨论了资源观战略管理,并比较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和以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讨论了动态能力是如何影响战略进程以及组织的作用过程。企业的竞争优势被认为是独特过程(如何协调和配合),由公司的特殊资产位置形成(如公司的知识资产投资组合和优势互补的资产),以及采用和继承的演进路径等组成; Ron Sanchez在Reinventing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中提出了一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这个理论包括对战略管理的意义、战略管理理论的局限性、能力理论的目标和竞争与合作结合的重要性等内容。迈克尔·希特(Michael Hitt)等在The Intersec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中探讨了企业家精神与战略管理的关系,认为企业精神与战略管理关系的分析为战略设计和执行提供了优势,这一领域将企业创新、组织网络、组织学习、高层管理团队和治理、成长性、灵活性和变化等结合起来。

在这一阶段,还出现了愿景驱动型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边缘竞争理论、战略网络和柔性战略管理等许多新理论。如M.H.Atkins在Flexi-ble Strategic Management中提出弹性战略,认为战略弹性实际上就是公司战略变革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核心助推器,是企业竞争的制高点,是指企业如何发现并纠正公司战略的错误,或者获取、创造、利用公司战略的机遇以持续发挥其协调功能。它由组织学习能力和战略管理机制相互整合而成; Lindblom指出,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战略是不现实的,企业具有内部复杂性、外部环境复杂性以及内部与外部交互作用的复杂性,管理者不可能把将来所有的战略方案都考虑周全,也不能用事先设定的清楚的目标来评价它们。因此,管理者不应该把精力集中于战略规划中已经识别的战略因素的管理上;相反,应集中研究混沌、随机、突发事件以及尚未意识和无法控制事件对战略制定、实施、控制、调整的影响,对企业战略进行动态和柔性管理,才能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见,战略管理实践要求战略管理柔性化和系统化。

随着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战略的复杂性和适应性,如Tony Bovaird在Emerg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Mechanisms i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中提出了一种公共领域战略管理的修正概念框架,符合系统可预测性的限制——这种特性是复杂自适应系统(一种战略塑造和元规划作用,而不是战略规划)的自身固有属性。Rosabeth Moss Kanter (2002)重点研究公司在各种不可预测的环境约束下的战略形成问题,并提出了渐进战略。

3.这一阶段发展的战略管理工具

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战略管理借鉴其他领域的方法和思想,使得战略管理系统更加全面。这一阶段战略管理的系统工具开始有所发展,开始将管理学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战略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另外,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一阶段平衡计分卡开始由绩效考核工具发展为战略实施的工具,成为最强有力的战略执行工具。

Adam J.Koch在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ment and Strong In-fluence Strings中,推出强大影响力的字符串——一个战略管理系统的创新工具,这提供了战略管理的可操作定义、详细的战略管理系统整体模式,以及战略管理的加强逻辑。Mark Sullivan等在Using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to Develop a Strategic Management Actionoriented Measurement System (1997)中讨论了竞争情报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竞争情报发展为面向测量系统的组织管理,其优势在于能够将战略过程中的测量加以比较和管理,从而为平衡计分卡和全面质量管理提供重要措施。John Hulland在Us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s ( PL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中认为,相比之下,目前熟悉最小二乘法在战略管理领域的应用比较低,文章综述了四个最近在战略管理领域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研究,指出该技术的应用没有标准,且有时是不适当的,并对今后最小二乘法应用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建议。

Amanda J.Gregory在A System Approach to Strategic Management (1999)中认为,战略管理涉及一个组织目标的决策以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关于资源的分配,以支持目标和计划的实现。因此,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涉及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短期和长期因素。一个组织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严重影响其可行性。导致战略管理可能失败的原因很多,如创造性思维、资源的统筹和控制、外部/内部的参与和承诺的获取。其论文中涉及的系统方法论包括可行的系统方法论、战略假设显现和测试、软系统方法论,以及关键系统启发式。鉴于此,战略管理中使用的系统方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使用的方法,而且在于它们的互补性和灵活性。

另外,这一阶段平衡计分卡开始由绩效考核工具发展为战略实施工具,成为最强有力的战略执行工具,它从公司远景与战略出发,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四个层面分解公司战略目标,量化考核分(子)公司、部门和员工,再与员工能力管理、浮动薪酬相连接,将战略变成具体的行动。“平衡”指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结果指标与驱动指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计分”是指所有的指标都是量化的,不存在模糊评分的情况。“卡”是指一张张形象具体的绩效考核表。这一阶段尤其提出BSC + MAP (1993—2001),这一时期运用了战略地图工具来解决如何筛选和归类衡量指标的问题,提出衡量指标要与企业特有的战略意图相结合,企业应根据自身价值设置具有战略意义的衡量指标体系。如果不能准确地通过战略地图来描述、明晰自身战略,就不能通过BSC正确地衡量、沟通战略,也就不可能形成有效执行战略的管理战略体系。代表成果有Robert S.Kaplan的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Inamdar S.Noorein的The Balanced Scorecard: A StrategicManagement System for MultiSector Collaboration and Strategy Implementation等。

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更加突出,从而为战略管理提供全新方法与工具,尤其是定量分析工具。如Ling、Stephen等在Developing an Artificial Ecology for Use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 A Case Study of Ibex Hunting in the North Tien Shan中提供了一种战略测试工具; Jean-Paul Paquin在Force Field Analysis and StrategicManagement: A Dynamic Approach中提出了一种动态经营战略方法,它假设任何一家公司的战略地位始终趋于恶化、战略回归和市场竞争力,任何公司采取维持现状的战略将受到动态漂移,将通过实地涡导致了一个黑洞,即不返回区,任何公司可以采取的最好的可持续增长战略是沿回归线的战略,即市场潜力中的平等轨迹增长率和资源调动; Amy B.Henley在The Presence of Equivalent Model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ssessing and Addressing the Problem中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战略管理,虽然这种统计方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进行测试假设模式的工具,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文章对SEM在109个战略管理研究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等效模型是战略管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模型。

平衡计分卡继续发展,成为第三代平衡计分卡,即2001年起BSC + MAP + SFO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时期。此时的平衡计分卡已上升为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战略执行工具使用,并突出BSC实施原则和实施过程。它要求企业围绕战略蓝图设计核心指标,并建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体系,以避免漫无目的的战略行动,同时把指标集中于正确焦点上,通过沟通、协调平衡各指标的资源匹配与战略执行,集中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协调一致地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内涵已远远突破了传统四个角度的概念。平衡计分卡自身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Asan,eyda Serdar等在Integrating Hoshin Kanri and the Balanced Scorecard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 Case of Higher Education中提出了一种方法,此方法通过平衡计分卡和Kanri相结合,侧重于理想和部署的战略。作者认为,结合业绩为导向的平衡计分卡方法与面向过程的方法Kanri具有协同作用,这种方法首先是根据平衡计分卡的观点选择战略目标,这是后一代的战略地图,然后将战略部署到Kanri实施计划,并通过这两种工具进行成果评估。这种方法将促进企业实现其愿景的长期目标。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仍然是主要研究内容,如Jo Rhodes等的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s-su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Indonesia's Experience with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 HR Management,Schalm,Corinne的Implementing a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Tool in a longterm Care Organization等。

4.战略管理要素的发展

战略越来越被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纯的优劣势分析、市场定位或者资源配置等,其研究不再仅仅限于竞争力等,预算、公共关系、商业伦理、公共政策也越来越多地被战略管理研究考虑进去,因为当今社会下仅仅靠有力的竞争手段和传统的战略视角也远远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目前只有考虑涉及所有战略利益方、考虑企业的整个生态环境,包括公民、政府等,企业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战略管理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全面,如1991—2000年,商业伦理、公共政策、股东等成为战略管理考虑要素,这些要素大大影响战略管理的有效性。如Key、Susan在In-tegrating Ethics Into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Doing Well by DoingGood中提出旨将伦理道德纳入战略管理过程的决策系统,并对组织利益评估过程的信息、利润评估模型的假设进行探讨,最后以埃克森美孚和道康宁作模型的实证和检验;再如Board Roles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将董事会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纳入非营利性组织的战略管理加以探讨。Kam-hon Lee在Moral Con-sideration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Moves: The Chinese Case中研究了中国商业社会中战略管理决策中的道德考虑,以及这种管理对外国投资者的影响。

Takis Katsoulakos在Integrating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s andStakeholder Approaches into Mainstream Strategy: A Stakeholderoriented andIntegra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Framework中,旨在建立一个战略管理框架,它可以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一体化纳入主流的商业战略,论文介绍了一种利益相关者为导向、基于价值、反应能力和责任层面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框架。Xueli Huang在A Stakeholder View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Chinese Firms中构建了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框架,此框架结合了与中国环境相关的5种战略观,包括产业结构观、资源观、体制观、关系观以及利益相关者观,并制定了SHV与中国背景的相关性以及其与其他战略观点的关系; James E.Grunig在Furnishing the Edifice: Ongoing Re-search on Public Relations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Function中将公共关系作为战略管理功能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另外还有Manu Parashar的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Tim Blumentritt的Integra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budgeting等。

5.关于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方法

战略管理研究方法越来越丰富,David J.Ketchen Jr.、Brian K.Boyd 和Donald D.Bergh在Research Methodology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Past Ac-complishmen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2008)中,对几十年来研究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归纳,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并给出了解决某些挑战的对策建议。Greckhamer等人在Using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StrategicManagement Research: An Examin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IndustryCorporateand BusinessUnit Effects中,将定性对比分析法作为战略管理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他们通过研究在“确定企业业务单元的表现”中行业、企业和企业单位如何组合,来表明QCA方法在审查性能之间潜在的相互依存和复杂性。作者总结了在战略管理研究中QCA比较普遍的好处和限制,比如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下,QCA较现行方法用于战略研究会更有效等。Jeremy C.Short等在The Application of DICTION to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中,运用DICTION软件对408个工商学院商学协会的使命描述进行分析,在研究中发现,基于不同组织特性的使命描述在语言应用或者措辞方面也有显著差异。N.Venkat Venkatraman在Ad-vanc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sights: Why Attention to Methods and Measure-ment Matters中,讨论了6篇发表在《组织研究方法》上的文章,提出战略研究中进一步了解核心方法和计量方法的三个方向。

6.关于战略管理实践的研究

在战略管理实践研究中,对各个国家地区战略管理发展现状的探讨是一大热点,如Yuan Li和Mike Peng在Developing Theory from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中,对目前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使用的方法、近期的研究成果和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探讨。Chen,Yi-Ru Regina在TheStrategic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 Affairs in China: Ho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Interact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中,通过对25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公共关系和企业政治活动分析,发现政府事务管理属于其战略管理实务,研究了如何解决跨国公司与政府互动问题。Hunter,Paul在Contemporary Strategic Management Practice in Australia:“Back to the Futurein the 2000s中回顾了澳大利亚过去40年的战略管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发现战略管理实用理论,尤其是创造性的战略思想还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家族企业和跨国公司战略管理方面研究也比较突出,Ibrahim,Nabil A.等在Strategic Management of Family Businesses: Current Findings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中对小型家族制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对家族企业的特殊属性以及这些特点为他们提供的潜在优势做了分析。在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方面,Peter J.Buckley在Edith Penroses Theory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中提供了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模型,此模型对于跨国企业的战略有重要影响。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应用性研究,如医疗机构的战略、非营利性组织的战略管理、国际交流的战略研究等。由于篇幅限制和研究的需要在这里不详细介绍。

(二)复杂性科学在战略领域的研究现状

复杂性科学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很多科学家将其称为“21世纪科学”。最初复杂性科学被分为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等理论。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到了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趋于综合研究,打破原有的科学界限,不再各个学科分别进行。1984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盖尔曼(Murray GellMann)、安德森(Philip Anderson)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enneth Arrow)等人的倡议和支持下,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首府圣·塔菲市成立了把复杂性作为研究中心议题的研究所,这就是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SFI),SFI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混沌边缘(Edge of chaos)、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和系统进化(Evolution of system)。圣·塔菲研究所认为,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领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现阶段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成果。

Beinhocker (1997)认为:“复杂适应性系统的核心挑战,在于同时超越冲突着的目标:让战略既稳健又有重点;以不断适应的过程来寻求竞争优势;保守的运作和激进的创新并行;在建立标准和规程的同时保证多样性;优化规模和灵活性。”达到此点的一个途径,就是在整个企业内对运行部门提供多一些的独立性。Kelly和Allison (1999)强调了赋予业务单位以自组织的效能和提出成功自组织的四个战略原则——信任、共同学习、深度承诺和接受变革——这与Beinhocker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Brown和Eisenhardt建议了10个反映类似哲理和指导的战略原则:优势是暂时的,需要不断变化;战略是多样的、紧迫的和复杂的;要寻找创造价值的新途径;立足现实是最重要的时间观念;利用过去的经验,但要避免使用过时的模型;关注未来,但是要避免不可预测的庞大计划;改变的步伐要能平滑地从现在过渡到未来;以进化的方式来发展战略;从业务的层次来驱动战略,而不是仅仅自上而下;重新调整组织来配合出现的机遇。

Anderson的理论(1999)从类似前提开始,即组织的战略目的应成为较其他竞争者更迅速地发展着的一种暂时优势。因此,经理们要在其中能演化的有效和自组织解范围内建立和改进方向和边界。这应包括小型的、廉价的试验,它重新结合各标准业务单元文档的要素,保证新事物慎重地产生而不破坏过去经验的最好要素。这要求改变机构的“适配情景”和重新配置其中机构适应的组织结构。这就形成了其中战略发生的背景。所推荐的变革包括改变领域或行业,改变激励体制和薪酬体系,反对利用短期机会的倾向和改变组织的人员构成。

2007年,Roger B.Mason在The External Environment's Effect on Manage-ment and Strategy /A Complexity Theory Approach中,将企业环境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从混沌与复杂性视角对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及战略选择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论文以2家IT公司为例,应用案例分析的定性研究,收集访谈与文档中的数据等,对该企业目前战略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首先,越来越多的成功的公司在动荡的环境中使用激进、快速和进攻性的战略。此外,战略应当是一个民主的、自下而上的过程,应该具有适应性、自组织性、应急性。其次,稳定环境下的更多成功的公司倾向于采用较多的传统管理、战略和常规战略规划活动。研究结果有利于帮助管理者和战略实践者采取新的办法与策略考虑公司未来管理,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增强自身适应性。

2009年,Kenl Hatt在Considering Complexity: Toward a Strategy for Nonlinear Analysis中探索了复杂性与战略之间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非线性关系并进行了分析,认为复杂性在自然科学、生态系统、社会科学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秩序方面、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均需要一种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多边分析的检验,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形态因果循环、可用于分析呈报结构,并可以再生与改善的战略框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战略管理研究概况

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知识成为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背景下,由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虚拟经济构成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经济运行中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经济不断飞速发展。新经济呈现以下一些特征:①合作竞争将取代传统竞争、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加剧;②单一竞争优势壁垒消失;③速度竞争与规模竞争并存;④企业间的竞争焦点集中于个性的企业文化的碰撞与协同等。为了生存,企业组织必须准备自身处理未来的变化。正如德鲁克所言,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传统的计划毫无用处。组织应该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如果我们成功地在危险的不可预测的水上航行,我们必须做什么”,事实上,我们必须成为什么,应对激烈、动荡的局面需要迅速反应,甚至是即刻反应。应对不可预测变化的唯一战略就是变得具有适应性。在当今“战略竞争”时代的企业运行中,快速进入市场、与顾客建立亲密关系、重视研究与开发、再造生产作业流程、突出核心能力、运行出类拔萃以及组织灵捷等,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其在企业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效能。而适应性战略是针对变化作出合适的组织反应。当变化不可预测时,适应性能够使企业随着变化的进程作出合适的反应。因此,适应性战略是新经济时代最根本的企业战略。

国内学者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对战略管理与企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并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罗仲伟等在《适应性企业:急剧变动时代的战略思维》中,以信息时代为环境特点与背景,认为信息时代中环境最大的特点为“不可预测性”,企业应选择“意识—反应”替代“制造—销售”,从表面噪声中发现意义,选择随机的战略代替长期计划的战略等。2005年,梁嘉骅等在《企业生态与企业管理范式》中认为,企业应选择适应自身生态环境的管理方式,文章探讨了企业生态对企业管理产生的本原,提出企业管理范式的概念,研究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企业生态及管理范式的转变,并对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变革提出一些看法。2003年,谢洪明等在《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及其演化引论》中首次引入了“战略生态”一词,提出企业战略的抽象群和战略生态的概念,并深入探讨了战略生态的含义、结构、主要形态、战略生态的平衡与稳定以及战略互动与战略生态的关系,最后分析了战略生态的应用价值。2004年,王淼在《企业的适应性战略》中认为,适应性战略是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经济的产生给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也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企业作为一种适应性系统,为了对不可预测的环境下无法预期的需求做出反应,就要使企业的行为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灵活性蕴含企业的协调能力,即准确快速地配置资源,不可预测意味着企业不得不在变化中做出最优的选择,也就是运用博弈论构筑战略。这样的战略称之为适应性战略。适应性战略没有明确的战略形式,随着环境和市场的变化而选择不同的战略组合。从内容上看,适应性战略涵盖了在新经济条件下所有的战略形式。适应性战略的特征有:第一,实施变革管理;第二,合作竞争成为主流;第三,部门的互适应性。适应性战略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战略,而是包括外包战略、联盟战略、虚拟战略和边缘竞争战略等在内的战略组合。企业实施适应性战略的过程,就是在这些战略中作出选择的过程。边缘竞争战略的五个基本要素为即兴发挥、互适性创造、时间、实践和节奏。

李兴旺与何辛锐在《战略管理理论范式研究——国外战略管理学派的思想剖析》中,对战略规划、适应学习、产业组织和资源基础的理论思想学派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剖析,得出了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应有完整的理论范式构成要素,即理论“硬核”、辅助性假设和由此派生出具体原则、程序和工具等,这样才能使理论高屋建瓴,且又具有可操作性。中国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所以未能称派的根本问题是研究成果在理论范式构成要素方面不成体系,学者们要么太关注理论“硬核”的研究,希望能够独树一帜,而对相关的辅助性假设和理论原则、程序、工具则研究得不够;要么是太关注企业对可操作性理论的需要,研究偏向于战略原则、程序、工具的开发,缺乏理论“硬核”和辅助性假设,致使理论不成体系,难以独立。文章还提出,动态战略管理理论是未来战略管理理论学派发展的新趋势,应对这一理论范式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构建动态战略管理理论范式。

(二)复杂性科学在战略领域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以往的一些企业战略观点已不能全面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特点。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未来的发展的战略规划难以制定,更有甚者,企业精心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可能因为竞争对手的行动、环境的变幻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而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竞争优势,企业的战略理论与战略管理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理论和思想都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如何制定战略和如何实施战略的问题。因此,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原有战略管理理论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如何有效地制定战略使企业在复杂快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新形势下战略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系统科学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战略管理已经很长时间了,也就是把战略或者战略的某一环节看作一个系统,如战略绩效考核系统、成本控制系统、战略执行系统等,而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并利用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战略进行研究还是近几年才展开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戚晓曜于2005年12月在其博士论文《战略执行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中,对战略执行进行了系统分析,清晰界定了执行系统的边界,以及系统要素的具体构成,澄清了当前关于执行与执行力的一些模糊认识,建立了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结构、系统输入输出以及系统环境的战略执行与执行力系统概念模型;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战略执行系统的复杂适应性进行分析,从系统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角度对战略执行系统的涌现机理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执行系统涌现的结构模型和基于涌现机理的动态演化概念模型。

于唤洲与林琳在《战略网络系统的自组织研究》中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组织进化模式的角度研究了战略网络的自组织条件和自组织演化,提出现代企业在自学习、自协调、自适应、自发展的基础上在竞争与协同机制作用下自组织运行,形成有序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文中认为,战略网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战略网络在其出现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战略网络中的结点企业就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战略网络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与环境之间拥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战略网络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战略网络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各结点企业之间才能进行知识、信息的流动。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战略网络的功能就是战略网络与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外部表现,它的功能是由网络特性、结构及其要素所决定的,战略网络具有战略合作、网络通道、优势互补、网络沟通和网络自组织五个功能。

王德鲁与宋学锋在《企业战略系统的复杂性与战略管理设计模式》中阐述了企业战略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揭示了企业战略系统中存在的混沌与分形特征;在此基础之上,从战略的构建、实施、控制和变革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企业战略管理策略,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复杂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指导。文中认为,企业战略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各种正负反馈结构和非线性作用相互耦合、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外,还体现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行为复杂和经营环境复杂等特征,其复杂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即企业战略组元的层次性和协同性;②企业战略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③企业战略系统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④企业战略系统建模的复杂性。

盖文启与蒋振威在《基于系统理论的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中对相关企业国际化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球化条件下我国企业国际化特征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基于系统理论提出了相应的企业国际化战略体系。文中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结构与要素以及企业国际化战略系统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苏方国在《基于复杂系统观的战略管理》中把战略管理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战略管理理论、以产业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和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对战略管理理论作了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以往战略管理理论的前提与现实相差很大。在现实经济中,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作者在分析了复杂系统观的战略管理的基本特点后,指出复杂系统观的组织战略管理通过信息流动速度、多样性程度、联系程度、焦虑抑制水平和权力差异程度五个参数,可以使组织占有创造性空间,以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有效学习能力,形成组织持续的竞争优势。

目前,不少学者将复杂性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熵和协同学等理论应用于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定性的分析上,包括对企业或者企业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点、组织演化模型构建、如何通过从外界引进负熵维持组织或系统的平衡和有序等。

长沙理工大学赵华和李广正2006年2月在《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理论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中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的视角研究企业财务战略,认为以管理熵和管理耗散为基点的企业财务战略内涵是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吸收负熵流,抑制消减正熵流,使企业的总熵为负,以形成开放、有序、稳定的企业管理耗散结构,从而促进企业在宏观财务管理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文章还对基于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理论的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企业发展中的管理熵和管理耗散规律,可从两种角度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一种是从内在角度制定其抑制、消减企业管理熵的财务战略,其中又包括企业基本处于稳定有序的管理状态时积极控制其管理正熵增加的财务战略、企业处于管理高熵的状态下促使其管理正熵减少的财务战略;另一种是从外在角度制定促使企业与外部环境有序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吸收、创造负熵流,促进企业管理耗散结构形成的财务战略。总之,作者认为,企业活动客观存在着管理熵和管理耗散规律,管理者要在把握其内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分析、制定、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战略,充分体现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财务战略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低熵的状态,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李全亮、李怀祖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公司战略管理研究》中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结合公司系统与耗散结构的相似性,提出公司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并提出公司战略管理的原则包括开放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非平衡原则和驾驭涨落原则,并提出公司要抓住变革的时机,使得公司事半功倍。

青岛科技大学王义银、王雷、丁黎黎在《企业聚核化战略研究的熵理论导入》中从管理熵和聚核化的角度对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文中首先对企业管理熵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管理熵是在企业组织系统中,由于影响企业管理的因子(组分与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之间存在着的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使得企业组织系统的管理表现出了一定的无序现象,对这种无序现象用熵进行描述的量就是企业管理熵。文章指出,管理熵是聚核化程度及其质量的规定性;管理熵是聚核化的指示器;管理熵是聚核化要素关系的体现;管理熵是对聚核化过程的描述。企业输入的物质不等于管理负熵,企业的聚核化取决于管理熵减机制的建立,也就是说,要实现企业的聚核化,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只有这种条件具备时,外部环境的管理熵流才能与企业内部的聚核化结构、功能耦合,进行管理熵的选择、调整、组合、吸收或促进企业自身产生管理负熵以抵消管理熵的产生,使企业向管理熵减少的方向变化。

胡霞、任佩瑜在《基于管理熵的公司战略管理评价体系》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模型,对企业评价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分析了战略管理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已有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管理熵的企业战略管理评价体系。文章在企业战略的基础上,将企业评价与企业战略管理紧密相连,应用管理熵和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建立定量与定性分析、短期目标和企业长期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雷晓莉于2007年6月在《基于耗散结构的企业动态竞争优势分析》中构建了动态竞争优势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即引入企业所需资源和能力,同时企业内部也在识别和培育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通过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不断积累,最终具有了竞争优势;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已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因此企业一方面从外部输入新的资源和能力,即从外部引入负熵流;另一方面重新识别和培育内部资源和能力,即减少内部熵增,也就是说,企业要不断更新竞争优势形成的来源;前面提到企业系统的有序是一种动态有序,从低度有序向高度有序演化的过程,主动创新是企业形成高度有序的强大动力,即它是打破旧的优势,建立更高位竞争优势的有效能力。

刘勤、曹丰、闻妍于2008年1月在《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开放程度研究》中,将耗散结构理论同企业战略联盟开放程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以耗散结构理论为理论平台,对开放程度进行了界定,提出企业战略联盟的开放形式与开放方式,对企业战略联盟的开放程度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在文章的最后给出了应用模型——企业战略联盟价值链。

卜华白与高阳于2008年3月在《“共生”联盟系统的演化方向判别模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一种分析》中,指出企业联盟因其能带来资源的共享与能力的互补而被许多企业所追随,但现实中的企业联盟却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研究企业联盟如何“共生”演化意义重大。依据企业仿生学理论,生物“共生”系统与企业联盟系统具有密切关联性,同时也可定性证明,企业“共生”联盟系统满足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依据耗散结构的规律,可以建立一理论模型来对企业“共生”联盟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化方向进行判别,并可一方面通过促使该系统远离平衡态,确保系统img,从而确保了系统总熵dS<0,促进系统有序演化;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调适外界可控参数,利用系统内部涨落,促进系统有序演化,稳定联盟“共生”系统,不仅如此,通过增加子系统间的协同力,也可促进系统有序演化。

潘安成在其博士论文《基于组织适应力与战略选择协同演化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中,从战略选择与组织适应力互补性协同演化视角初步探索了企业持续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采用经济学中的互补性理论、生态学中的协同演化思想、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复杂性科学以及实物期权理论等方法初步研究了战略选择与组织适应力协同演化的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许芳2007年在《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机制及其对策研究》中认为,企业与其环境构成的企业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的进化可以影响到其他企业的进化,反过来,其他企业的进化又影响到该企业的进化路径,最终导致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整体。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特点是不对称性、方向性、适应性、进步性、不可逆性、扩展性,企业协同进化的生态学对策是正确看待竞争压力;适应环境变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共同进化。

胡伟2007年4月在《企业协同进化发展模式研究》中认为,企业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中,通过变异、选择和保持机制进化出适应性来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在企业内、行业、产业等建立协同进化关系。同时,本文构建了企业协同进化发展模式,认为对于企业管理来讲,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管理选择,也要重视企业的自然选择;在治理方面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建立协同关系;在产业内建立虚拟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