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之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诺贝尔奖获奖者整体统计

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于1901 年首次颁奖[5],迄今已颁发700 多个奖项。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113 年间,物理奖有 6 年,化学奖有 8 年,生理学/医学奖有 9 年,文学奖有7年,和平奖有15年未颁奖。

表3-1 诺贝尔奖分学科获奖人次

由表3-1可看出,在诺贝尔奖颁发的五个学科领域中,生理学/医学每次授奖的平均人次最多,为1.96人次,文学奖最少,平均人次为1.04人次;同时,生理学/医学也是迄今获奖人数最多的领域,共有204人获奖,其次为物理学196人,化学166人,可见,自然科学领域,团队合作攻关和学术交流非常重要。文学奖平均获奖人次最少,可能在文学世界中,作者个人的瑰丽想象、敏锐的观察社会的眼光和自身感受更重要。

(一)获奖者年龄统计

以下对113年间851位个人获奖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分析。众所周知,年龄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或者作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势能标志,是个人体能和心力的综合反映。各个领域的获奖者的获奖年龄是否有显著差异呢?如果某个学科的获奖年龄显著地比其他学科大,这意味着什么?还有这些学科的获奖年龄服从什么分布?是正态分布还是均匀分布,抑或其他分布等。

表3-2 全部获奖者获奖年龄描述统计(单位:岁)

表3-2中给出851位获奖者的描述性统计,迄今全部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是澳大利亚的劳伦斯·布拉格(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获奖时年仅25岁;年龄最大的是美国的里奥尼德·赫维克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时已经90岁;56岁获奖的人最多,所有学科的平均获奖年龄是59岁,标准差为12.45岁,说明有一半的获奖者在59岁以前获奖。

表3-3 分学科获奖者获奖年龄描述统计(单位:岁)

续表

表3-3给出了各学科获奖者年龄的描述性统计,社会科学学科(文学、和平和经济学)的平均年龄和众数都明显要比自然科学学科(物理、化学、生理学/医学)的大,说明,人文社会学科取得较大成就要比自然科学投入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多的耐心,需要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更加深厚的人文素养,得到的成果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被人们肯定。同时,可看出经济学奖得主的标准差最小,即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跨度最小,普遍分布于63-73岁之间,物理学奖得主的标准差最大,说明物理学奖得主的年龄分布比较离散,难于集中于某个年龄段附近,物理学奖得主的众数也是最小的,说明物理学相比其他学科,科学家做出成果时更年轻,这可能与物理学的学科特质相关。

表3-4 分学科分年龄段获奖人数统计(单位:人)

表3-4可看出物理学奖得主主要集中于40-49岁,占物理学获奖总人数的28%;化学奖、生理学/医学奖得主主要集中于50-59岁,分别占各科获奖总人数的33%、30%;文学、和平和经济学奖得主年龄都主要集中于60-69岁,分别占各科获奖总人数的33%、29%、47%。

(二)获奖者国籍统计

表3-5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对诺贝尔奖颁发的六大学科中得奖人数最多的前10位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统计时采用获奖者获奖成果在哪个国家做出就计入该国的原则,与获奖者获奖时国籍可能不一致,如: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得奖时国籍均为中国,但获奖成就主要在美国做出,本表中计入美国。

表3-5 拥有获奖者最多的前10位国家(单位:人)[6]

续表

表3-5可看出: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超级大国,拥有546位得奖者,占总人数64%以上,而位居第一的美国更是遥遥领先,有354位获奖者,得奖人数是第二名英国的3倍以上。为什么美国的科研实力如此之强?当然,归根结底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美国连续几十年保持着世界第一的经济形势,其次,美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素有“民族熔炉”之誉,世界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生活在美国,在共同生存和奋斗目标的指引下逐渐融合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自由、民主的政治氛围,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占全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却有40%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奖者,无疑,在科技领域,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绝对的超级大国。剩下的9个国家,除日本是亚洲国家外,其余8个均是欧洲国家,当今世界,美国和欧洲的科技水平足以代表整个世界的主流,人口虽然只占世界的17%左右,但113年来851位诺贝尔奖得主中有90%以上是欧洲和美国人。

众所周知,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间争夺人才的战争愈演愈烈。表3-6统计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多少是以“外援”身份到美、英、德国留学后得到诺贝尔奖的。

表3-6 获奖者国籍改变情况(单位:人)[7]

表3-6可看出,人才引进这一因素对排名前三甲的国家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对美国的作用最大。占国籍改变者一半以上的精英为美国所用,世界上其他国家总共才得到61名。美国确实有吸引人才的优厚条件:学习、工作环境好,生活水平高,社会稳定,工资、福利待遇好等,很多科学精英移民美国。这在经济学领域表现尤其明显,该领域国籍改变的获奖者移民美国占九成,不仅说明美国十分重视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说明经济学领域里美国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

从表3-6还可发现,自然科学领域国籍改变人数远远超过社会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国籍改变者所占获奖者比例约为11%,而自然科学领域则高达近20%,这从侧面说明自然科学领域专家交流机会更频繁,当代,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发展更迅速大概与此相关,因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交流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获奖者所处机构及教育环境统计

个人成才当然离不开学习和受教育的环境,表3-7对培养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前十名大学进行统计。

表3-7 培育自然科学领域获奖者的大学前十名(单位:人)[8]

从表3-7可看出,自然科学奖得主所接受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度集中于少数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以上10所世界名校以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大师会聚的科研氛围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培养了数百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名校的授课体例和管理体制非常值得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诺贝尔奖得主中有不少是师生关系,所谓“名师出高徒”,这在后面章节会详细分析。

(四)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迄今共有十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有六位,占一半以上,化学、文学领域各有两位,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见表3-8。

表3-8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自然科学领域的八位华裔获奖者中七位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很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均在美国一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继续在美国顶尖的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都获得终身教授职称,后也都加入美国国籍。可见,优越而充满科学气息的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且这些获奖者在机构间交叉任职经历很多,透露出美国一流大学间的学术交流十分频繁,使得科技工作者能够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在科学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快。

(五)获奖者中的特殊人物

1.女性获奖者

851位诺贝尔获奖者中,女性获奖者有43位,约占总人数的5.05%,其中:物理学奖2位,化学奖4位,生理学或医学奖8位,文学奖13位,经济学奖1位,和平奖15位。诚然诺贝尔奖得主男性占绝大多数,但这些女性精英的出现犹如一座美丽大花园里的几株鲜艳夺目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吸引着后来人探寻她们成功的足迹。

表3-9 诺贝尔奖中的女性获奖人姓名

续表

表3-9看出,女性获奖者多集中于和平奖和文学奖领域,物理、化学、经济学领域几乎被男性垄断,由于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且要求持续不断,而女性大都承担着生养抚育后代的责任和很多家务劳动,投入到科学研究中的时间、精力受到极大限制,自然科学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一年或半年的休息就很可能再也无法达到世界前沿的研究水平。再有女性性格大都比较感性,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相对较少;而男性则更偏向理性的思维习惯,动手能力较强。

但是,我们依然欣喜地看到在文学、和平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站上最高的领奖台,她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柔、善良、勤奋等美德,活跃于政坛、文坛及社会活动中,让全世界感受到女性的力量。她们是女人的榜样。

2.同一人两次获奖

一生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已是死而无憾,足以名垂青史。世界上不知有多少英才为自己挚爱的事业穷尽毕生精力,却仍与诺贝尔奖无缘,或擦身而过,同一个人能够两次问鼎诺贝尔奖,是十分难得的人生际遇。表3-10将这些上帝两次垂青的幸运儿单独列出。

表3-10 一人先后两次获奖的获奖者[9]

这四位得奖者中,玛丽·居里是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位,不仅得奖领域横跨两个不同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获奖年龄在这四人中都是最小的,获奖间隔只隔8年,剩下的三位男性,只有鲍林相隔8年,第二次获得和平奖,巴丁和桑格的两次获奖间隔分别相差16年和22年。更值得一提的是,玛丽·居里还培养了一位日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儿。四位获奖者都是自然科学家出身,鲍林同时还是一位坚强的和平战士,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3.两代获奖者

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迄今有七个家庭的十六位两代获奖者非常引人注目。再次印证了优秀的遗传基因和良好的家庭科研环境对个人成才非常重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利于下一代快速成才。

表3-11 两代人获奖者[10]

续表

表3-11可看出,上述获奖者均是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研究,其中物理学10人,占总人数的62.5%,化学4人,占总人数的25%,生理学/医学2人,占总人数的12.5%(统计中将居里夫人计入物理学奖得主,未计其化学得奖)。父母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至关重要,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家父母的悉心教导和领路,孩子就能较容易地对科学发生兴趣,少走弯路,更短时间在科学界崭露头角,这从第二代的获奖年龄普遍低于第一代,也可看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夫妻获奖者

迄今,获奖者中有四对夫妻获奖人,他们不仅在生活上相互扶持、互敬互爱,工作中也是亲密的合作伙伴,事业上比翼双飞,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表3-12 夫妻获奖者[11]

表3-12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居里家族,一个家庭有2对夫妻获此殊荣,确实百年不遇。这4对夫妻的平均获奖年龄是51.4岁,其中年龄最小的是第2对夫妻,即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年龄最大的获奖者是第4对的米达尔夫妇,且他们也是唯一一对在两个领域里获奖的夫妻。

5.兄弟获奖者

迄今仅有一对出生于荷兰的廷伯根兄弟双双获得诺贝尔奖,且巧合的是两人获奖年龄都是66岁,这对兄弟是荷兰人民的骄傲。

表3-13 兄弟获奖者[12]

6.各领域最大和最小年龄获奖者及首次获奖者

时至今日,诺贝尔奖仍然是最有权威、最有荣誉感、具有最高才智含量的奖项,其首次颁发之年,应该是竞争最激烈、入选最困难、最具轰动性和历史意义的一届,表3-14将其单独列出;两极年龄获奖者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首先,年龄最小的获奖者非常引人注目,他们能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该领域最出色的专家,激起后人无限的崇敬和羡慕;年龄最大的获奖者会给我们很大的鞭策,他们身上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耗尽毕生精力奉献于科学事业,一朝得奖轰动全球,得到世人肯定和褒奖,这怎能说不是最美好的事情呢?值得我们铭记。

表3-14 两极年龄获奖者及首次获奖者[13]

续表

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

法国波兰裔物理学奖、化学奖得主

——居里夫人(1867-1934)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4]

中国古代哲学家、社会活动家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

各个领域获奖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该领域的大师级人物,该领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们的成功呢?机遇?努力?抑或是天才?幸运?下面通过对获奖者分领域、分指标统计,逐一列表,我们在这些表格背后看到了一个个在人生路上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的精英;一个个不怕失败、总结经验反复尝试的弄潮儿;一个个善于进行人生规划、掌控时间的高手;同时也是一个个不断超越自我、胸中有祖国和人民的国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