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由2007年美国次级贷款违约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尚未走出的时候,最近欧洲和美国又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经济学家及其政府,把这场危机伪装成一场金融震荡,利用巨额发债和超宽松货币发行向全世界转嫁危机,虽然使那场危机暂趋缓解,但并未触及产生危机的根源。可以说,现在的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解决的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再次爆发。
不论是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还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现在的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其实质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从操作层面来描述这些经济危机产生的技术性失误和政策性弊端是必要的,但更需要的是从生产方式的矛盾、虚拟资本和实体资本的关系、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等方面,认识这些经济危机产生的深刻根源,研究这些经济危机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探索应对这些经济危机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
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按照西方经济学界的说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称为激进的经济理论,把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称为建设的经济理论,认为对于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最多只是“病理学”,西方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才既是“病理学”又是“治疗学”,所以我们在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研究中,只应用西方经济学或只创新发展西方经济学就可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只讲了经济危机的危害和后果,与应对和克服经济危机问题无关,它的一套话语体系应该完全放弃不用。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利于全面深入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的,它的创立具有社会历史必然性: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前提;工人阶级的成长和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学说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提供了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是研究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指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正确地开展革命斗争、标本兼治地克服经济危机、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区别于其他任何经济理论所独具的基本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蕴涵在其内容的丰富性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有着多方面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有着相对独立的价值。但这些观点并不仅仅是一棵棵孤立的“大树”,而是由多种“树木”构成的“森林”,其严密逻辑把这一个个观点缀连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以往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时,人们常常只看到了它揭示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主张采取革命手段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面,而忽略它为全面认识经济危机化解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奠定理论基础的一面。
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作出再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体系和视角、历史作用和科学方法,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除了革命性质以外,还具有重要的建设性质,是一种集革命与建设于一体的整体性经济理论,它不但直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问题,对克服历次经济危机起到了任何别的经济理论没有起到的标本兼治作用,而且提供了在追求人的解放和富裕的过程中,化解危机和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正因为如此,本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称为“经济危机整体论”,一方面表示它所起作用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表示它研究内容的全面性,其布局和结构如下。
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体系和视角,包括第一、二、三、四章。第一章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体系和视角。它指出,马克思并不像有些研究者理解的那样,只在专门研究金融问题的《资本论》第三卷的某些章节才研究了经济危机。《资本论》前三卷共同构成了一个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体系和视角,这个体系和视角对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研究,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研究,构成了一个对经济危机问题的整体论体系和视角,经济危机问题在这个整体论体系和视角中得到了充分重视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体系和视角始终结合着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各个主要阶段,考察和论述了生产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整体论体系和视角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阐明资本主义怎样在矛盾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后产生周期爆发的经济危机,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让位给同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新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生产过程体系和视角。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生产过程体系和视角,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体系和视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资本论》第一卷建立的。这一卷虽然主要是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但并没有只讲生产不讲分配、交换和消费,而是结合分配、交换和消费在一种科学的体系结构中研究生产的,所以才在对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深刻揭示了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奠定了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最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生产过程体系和视角,承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开化和进步方面,肯定它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力,对节约劳动的新途径和新手段、对有助于发挥人的无限创造性的新需要和新生产部门的不懈探索。但是同时这个体系和视角也表明,这种发展的独特资本主义形式如何把“发疯的”(即本身成为目标的)技术、机器和交换价值的非人道的潜在力量大量释放了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使人们属于机器,而不是使用机器把人们从机械重复劳动的重负下解放出来。它使一切社会活动从属于不断追逐个人发财致富的要求,而不是使社会生活适应于丰富的个性及其社会关系的发展。每件商品中所固有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机器的这种矛盾本性中充分地展开。资本主义在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的无阶级社会创造了物质和社会的前提之后若没有被推翻,这个矛盾就意味着不断引发经济危机和侵略战争,可能使生产力越来越转化为名副其实的破坏力,不仅是破坏人的财富和人的幸福的力量,而且是破坏人类生活和世界和平的力量。
第三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它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体系和视角中,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资本论》第二卷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不是在不涉及《资本论》第一卷有关生产的论述的情况下研究流通的,而是要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只有经过某种流通运动才能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是在资本主义流通运动中阐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定性,进而阐明其再生产的特殊规定性的。同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生产过程体系和视角的第一卷,以及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总过程体系和视角的第三卷相比,可以说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的《资本论》第二卷有它的独立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注意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各部门间的有机联系,以及整个经济结构中,某些部分对其余部分的影响,并意识到了局部或部门的危机或波动对于整个经济波动的影响。马克思深刻阐明了社会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两大部类平衡问题。这种平衡既包括使用价值,即物质的方面,也包括价值的方面;既有相对稳定的静态的简单再生产分析,也有比较复杂的动态的扩大再生产分析。这些分析对于研究当代经济危机同样具有适用性。如果在社会再生产中,两大部类的比例不能保持适当的关系,社会生产就会因结构比例和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导致失衡,从而产生大的波动和危机。
第四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总过程体系和视角。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总过程体系和视角,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体系和视角中最接近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表面的部分,也是直接研究经济危机问题最多的部分,是由《资本论》第三卷建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总过程体系和视角所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不是个别资本的运动过程,也不是某一种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而是社会各种资本形式运动的总过程。所以,它与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所研究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又是不同的,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所研究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还仅仅是产业资本即资本的一种形式的总资本的运动,而总过程体系和视角研究的是社会总资本各种形式,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各种资本形式的总运动过程。
一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总过程体系和视角,同其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合并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基本逻辑结构就庄严宏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总过程体系和视角所讲的内容,就是日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实际现象,包括资产阶级相互间你死我活地争取利润的活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体系和视角则基本上是从隐伏在它们背后的本质关系去进行分析。许多从本质关系出发,暂时舍象去掉的因素,在总过程体系和视角中都要进行考虑了。
在这种由本质到现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分析中,总过程体系和视角先研究了由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由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利润率平均化、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过程,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然后再分别研究各种具体资本形态,看它们是怎样依照一般的资本运动规律而展开瓜分剩余价值——利润的活动。这些论述表明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各种内在矛盾的作用下,不可能具有使商品价值顺利实现的条件,经济危机的本质根源也就被彻底揭露出来了。
第二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历史作用,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对遏制经济危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对于克服经济危机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为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促成了社会主义运动大规模兴起,推动了工人阶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力量对比,在很多地区、很多时期和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造成的危害,从根本上抑制了经济危机。
社会主义运动一百多年的发展,不论是高潮还是低谷,大部分都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或涉及这个理论,富于战斗精神的几代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中发现了武器,这个武器在反对资本主义和克服经济危机的战斗中总是发挥着巨大的指导力量。19世纪70—9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不仅规模比过去扩大了,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广泛传播和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各国工人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都有了提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社会主义运动中,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除继续完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伟大巨著《资本论》和写了其他许多重要著作之外,还竭力帮助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批判各种错误理论、纲领和策略。他们生前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成果有: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在欧美各国普遍成立社会主义政党的基础上,于19世纪80年代末建立了第二国际,在同资产阶级进行秘密斗争和合法斗争方面,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积累了很多重要经验,经济危机也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根治。
第六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建对遏制经济危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在世界上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广泛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推动的结果,也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广泛传播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加剧了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激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和前提。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创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时代是社会主义制度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元气大伤,而且资本主义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还被冲开了一个大缺口,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创建了与之大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此,在资本主义各种固有的矛盾之外,又新加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使资本主义更加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从此,世界上再也没有资本主义安稳统治的一统天下了。
另一方面,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面临着许多初生的困难,但很快就站稳了脚跟,显现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克服经济危机的巨大力量,以辉煌的成就,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正确性,预示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和未来。影响所及,人们心向往之,效而行之,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很自然地更加迅猛地发展起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数十年里,又有不少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创建起来,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渐成并存之势。尽管创建初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但在经济危机问题上,却已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引人思考,也催人探索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推动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对遏制经济危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在19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进入了无产阶级发动社会主义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历史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传播,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本主义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正是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政治势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思想体系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竞争和反复较量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不得不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良,以缓解经济危机,延缓其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的命运。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推动工人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冲击下,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使资本主义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经过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资本主义元气大伤,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反资本主义的浪潮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国家这才面对现实,不得不对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与社会主义竞争的需要。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推动工人斗争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所有涉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关系的措施都不可能出现,即便采取凯恩斯的理论实行国家干预,也不会允许工人阶级参加国家和企业事务的管理,增加工人阶级福利,最多是按照马尔萨斯的办法,提高食利者阶层和政府官僚阶层的收入,以增加有效需求。那样的话,经济危机只能日益严重,而根本不可能得到缓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对资本主义制度有很大的冲击。在这些变化中,有的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影响扩大形成的,因而对经济危机的缓解有正面的积极作用;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影响减弱引起的,因而又对经济危机产生了加剧的负面作用。无论哪种作用,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是根治经济危机的重要理论,违背和放弃这一理论,都将使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八章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与其他理论在历史上各自发挥的作用。它指出,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历史作用来说,目前经济学界流行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只是揭露危害的理论,与经济危机的治理无关,只有新古典经济学,最多再加上凯恩斯的理论,才是可以治理经济危机的理论。并且历史上每次经济危机都只是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理论起作用的条件下得到了克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只是讲了市场交换机制和政府干预在克服经济危机中的作用,都没有论述生产分配关系中工人阶级地位提高和实体经济发展在其中可以起到的根本作用。在历史上,历次经济危机之所以能够得到缓解,在有些时期和阶段,还能使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根本原因并不像西方经济学界宣传的那样,只是遵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理论扩大了财政支出和加强了对经济的管制,或只是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等理论稳定了货币供给和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而是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力量对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生了有利于工人阶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变化。
西方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等只是关于克服经济危机治标方面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则是主张对于经济危机标本兼治的理论。只注意经济危机体制、政策层面上的原因而忽视制度层面上的原因,是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的。细节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全局,只注意制度层面上的原因而不注意体制、政策层面上的原因,也会因小失大。对于经济危机只治标不治本,危机只能缓解而不能化解,要在危机中求发展在治标的同时必须治本。
第三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应对危机方法,包括第九、十、十一章。第九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方法,分析产生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它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是一种结合整个经济过程来研究经济危机的理论,关注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全貌,当然包括对于西方经济学关注的流通领域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直接原因的分析。在引发目前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衍生工具和资产证券化等各类金融创新是各方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可以说,从直接原因方面来说,正是由于金融创新偏离了其规避风险的基本初衷,而被过度地用做牟取短期利润,才导致风险在不同层面上被催生、掩盖和放大,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恶化升级,酿成了现在的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
与很多其他经济理论只关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在流通领域中的政策和技术层面问题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同时关注了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在生产分配领域的“政治”方面,以及作为制度基础的权力结构(人们以对“物”即生产资料的占有为中介所形成的统治—命令—服从关系结构)。所以研究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如果不能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就很可能走向片面和形而上学。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的基础上,可以看到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深层原因:工人阶级地位下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中产阶级”衰落、实体经济萎缩,等等。
第十章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研究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政策应对方法。它指出,虽然目前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从实质上看,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经济危机,但其产生也有其流通领域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是主张对经济危机实行标本兼治的理论,它既主张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用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铲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制度根源,也主张在经济政策方面,让各种金融创新和政策工具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面对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我们既要在生产分配领域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应对其冲击,也要在流通领域的金融创新和政策工具方面应对其冲击。
从经济政策方面应对西方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我们必须正确看待金融创新。一方面要看清金融创新的必要性。在现今国内、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各金融机构为了分散和转移风险,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也有赖于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我们要合理进行金融创新,并加强监管,防止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再次表明,市场不是万能的,受新自由主义思潮蒙蔽一味迷信市场力量,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必然会扭曲经济信号,扰乱市场秩序,最终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在流通领域,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只有在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既发挥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又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才能化“危”为“机”,促进我国经济不断平稳较快增长。
第十一章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研究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制度应对方法。它把制度应对方法分为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把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定义为,资本主义国家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应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有的虽然因为有利于经济运行和发展,从而间接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利益,但都是直接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些有利于经济运行发展的方法,经过加工改造是可以被包容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中去的。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都最多只能起一时之效,使危机经常化和把危机推向以后的更严重爆发。
社会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是与创建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应对方法,它要求打破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的局限,建立与现代社会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把最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富裕的阻碍,使社会财富的各种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全体人民。第一,改变资本主义单一的纯粹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模式,推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格局,使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利害攸关者经济、私人经济等都可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第二,在企业生产规模已扩大到相当程度的情况下,要改变资本主义整个社会生产的无协调性,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征税、补贴和政府支出等措施,使各个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都部分地由社会所有和支配。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从温饱向小康跨越的历史过程中,既有可能进入“黄金发展期”,也有可能陷入“矛盾凸显期”。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显示,面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冲击,中国现在实际上存在两种选择: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兼收并蓄资本主义应对方法中的合理因素,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化“危”为“机”,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全盘接受资本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用“激进改革”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致使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在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冲击下停滞倒退。所以,当此中国社会发展的“临界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排除有些人试图进行资本主义激进改革的干扰,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应对方法,才能有效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正如书名显示的那样,本书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整体作为研究经济危机问题的武器进行再研究,分析了这个理论整体性的体系和视角、这个理论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和从这个理论可以导出的应对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科学方法。通过这种再研究,笔者设想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搞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各个部分在研究经济危机问题中的相互联系,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全貌。第二,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通过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所产生的遏制经济危机的巨大作用。第三,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整体论为指导,探索克服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标本兼治科学方法。这是一个综合性强、高难度的目标。笔者深知,本书实际做的和想达到的目标之间肯定存在很大差距,只是希望千虑一得,引起更多的人关心和投入这项研究,把对经济危机的研究和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取得学术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