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与中国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对象选取

本书旨在系统地分析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理论体系和演化路径。具体来说,就是要探明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西方职业体育为何会有秩序,而我国职业体育却为何又没有秩序,以及我国职业体育该如何建立市场秩序等问题。而现实是,职业体育作为一种竞技体育商业化、市场化运行样式,存在众多样式,当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是北美职业体育(MLB、NFL、NBA 等)、欧洲足球联赛(欧冠、西甲、英超等)、职业网球赛事(四大公开赛等)、F1等。从运动员角度看,既有个人竞赛的,也有集体或团队竞赛的;从竞赛组织样式看,既有赛会制的,也有联赛制,还有混合型的。而本书研究的主体是联赛制的团体性项目,其中,对于西方职业体育的分析更多的是围绕欧洲足球联赛和北美职业体育两个有代表性的样式展开,而中国职业体育的分析则相对集中于职业化程度高的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和中国职业篮球联赛。

二 研究思路设计

本书基于这样的逻辑假设展开:尚处发展中的我国职业体育需要学习与借鉴西方职业体育的经验教训。而研究实践总体上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中的核心部分为借助 SSP分析范式提取出影响中外职业体育市场运行状态和绩效达成的结构因素及其演化过程变量,并重点考察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特征。具体思路如图1-2所示。

图1-2 研究思路设计示意

总体而言,本书在经济社会学研究视阈下,力图借用斯密德的SSP范式(即状态—结构—绩效分析范式),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是什么原因使西方职业体育如此强势有序发展?关键性的因素有哪些?第二,这些关键性的结构因素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其间政府和市场分别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第三,我国职业体育又该如何做?即通过研究分析是什么原因致使西方职业体育呈现当前状态,找寻其发展关键节点及其结构变迁特征,揭示西方职业体育发展中政府与市场角色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究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建构的逻辑方位。

基于上述研究思路,研究整体内容框构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释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界定核心概念,架构研究视角选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职业体育缘起于西方,经历百余年发展,已积累形成了成熟的运行体系;作为后发的中国职业体育也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探索与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或多或少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以理论研究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本书对近15年国内相关研究文献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围绕研究主题,遵循以下类别展开梳理,即西方职业体育市场运行体系及秩序样态、中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以及中国职业体育该如何借鉴与学习西方之成功经验。最后,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归纳与评论,梳理出相关研究的基本脉络,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是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理论分析。首先,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内在机理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层级体系,勾画理论认识框架。其次,解构职业体育市场体系,深入考察职业体育内部运行机制,分析职业体育市场结构要素体系、市场功能要素体系(市场机制、市场治理等)与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架构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完整体系。

第四章是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分析。本章首先综合应用社会系统互动理论,以经济社会变迁与市场结构选择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西方职业体育内部运行机制与外部支持系统的交互作用规律,探究西方职业体育不同社会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与市场结构变化,并归纳形成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演化规律及其政府与市场角色顺应性变化特征。其中,阶段划分以近现代西方重大社会变迁节点框划,选取工业革命至大萧条前、大萧条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和全球化四个阶段。其次,探讨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的动力机制,揭示社会发展依赖性、消解不确定性、专业化发展是诱导西方职业体育市场演化的关键所在。再次,归纳分析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方式,揭示西方职业体育演化过程带有市场主导自序演化的基本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市场与政府协同参与下经由迎合西方社会变迁的市场机制自序演化运行的结果。最后,探讨欧美职业体育差异化的运行模式与秩序样态的深层原因,提出不同社会背景和运行条件下,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可能会演化出差异化的样态,并据此得出如下启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有自身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借鉴西方经验也需要结合中国实际,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

第五章是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建构逻辑。本章深入我国职业体育市场演化的历程,分析其内含的内源性结构转型发展特征,找寻其当前发展状态及面临问题,并通过两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其中,案例分别选取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亚冠“球衣门”违约失信事件和中超联赛高薪引援恶性竞争问题。

第六章是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建构基点选择。本章基于市场秩序结构体系变迁实践,强调结合我国职业体育演化特征和绩效诉求,应加强我国职业体育市场基础要素、市场组织、综合运行体系建设,并分别在产权与契约制度体系建设、职业体育联盟建设和管办分离改革三个方面下功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运行体系,催生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

第七章是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建构策略解析。本章根据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建构逻辑和建构基点选择,架构我国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的建构策略,提出: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围绕架构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和伦理道德三种制度力量耦合体系进行系统化建构;在组织再造和组织完善方面应围绕利益共同体进行完整体系建构;在以管办分离改革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建构实践中应以综合治理体系为导向有节奏地推进;而在基于中国当前实践的政府作用策略方面应强调扶上马送一程,重视政府介入的机理与方式随市场发育状况而变化。

第八章为余论:中国特色职业体育研究前瞻与思考。本章为研究的后续设想与思考,即关于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建构的相关设想。以回应本书涉及的如何借鉴与学习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规律、走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之路。

三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梳理法

即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期梳理出前人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为我所用。

(二)历史与比较研究法

本书应用该方法主要是将职业体育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中考察,对中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进和发展特征进行比对,以找寻中西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结构变量、形成方式(政府与市场作用机制)的差异。

(三)博弈论分析法

本书将利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分析职业体育运行机制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与冲突,研究各个结构变量对职业体育实存状态、市场绩效的作用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各种博弈力量适应外部支持系统的博弈变迁特征。

(四)网络结构分析法

该方法是源于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论分析工具。本书应用该方法对职业体育市场秩序演化的外部支持系统及其与内部运行机制的互动进行详细分析,以找寻其演化规律。

(五)案例分析法

以具有显著价值的职业体育市场运行案例,为研究主题提供佐证。


[1]当时的转会费创国内球员之最。

[2]张兵:《走向秩序——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26页。

[3]林虎勇等研究显示,在娱乐日益影响社会生活的背景下,西方职业体育发展中呈现出一种强劲的体育与娱乐融合共生的“Sportainment”趋向;这种“Sportainment”趋向和西方职业体育赛事的运作机制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参见林虎勇、刘爽、慎弘范等《西方国家职业体育的“Sportainment”趋向及其启示》,《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4]胡利军:《中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体育科学》2010年第2期。

[5]张文健:《职业体育联盟的组织模式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周文:《中国经济学须挣脱西方概念囚笼》,《环球时报》2016年2月2日。

[7]成中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模式进行中国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1月3日。

[8]陈平:《剖析“中国模式”》,《中国国情国力》2014年第6期。

[9]巫东浩:《秩序及其数学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5期。

[10][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07页。

[11]市场秩序评价体系课题组:《当代中国市场秩序的评价体系》,《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12][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53页。

[13]田润峰:《论秩序》,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第3页。

[1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15]魏成元、刘晓红:《市场经济秩序的本质属性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16]李建华、张善炎:《市场秩序、法律秩序、道德秩序》,《哲学动态》2005年第4期。

[17]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8]张兵:《走向秩序——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33—48页。

[19]相关问题,只需去查阅纪宝成和张明科的研究即可。参见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明科《我国体育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的理论分析》,《体育与科学》2006年第2期。

[20]邹吉忠:《论现代社会的秩序问题》,《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

[21]郭旭新:《论经济转型中的秩序——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2]魏成元、刘晓红:《市场经济秩序的本质属性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0期。

[23]周业安:《制度演化理论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24][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277页。

[25][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5—57页。

[26][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7][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8][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29][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30]卓萍:《基于SSP范式的公共组织绩效差异研究》,《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1][美]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力和公共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32][美]W.理查德·斯科特、[美]杰拉尔德·F.戴维斯:《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